《至高荣誉——历史上的太上皇》
第59节

作者: 独孤东吾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1-26 21:17:33
  2、永贞改革
  李诵虽然身体有病但是脑子很健康,他在东宫时就已经感到了朝廷蕴藏的危机,也对父亲由名转昏深感痛心,虽然身为父子,但是碍于君臣名分的制约他不敢像民间那样像父亲提出任何意见,甚至不敢,平常不怎么管事都差点被废更别提帮助父亲管理朝政了,因此只能在东宫默默的等待。作为太子,德宗还是很重视李诵的教育问题的,毕竟身为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于是他给东宫配备了很多当时名贯一时的饱学之士,像后来在文学上驰名的刘禹锡柳宗元都是他的侍读。不过其中以“二王”对他的影响最大。

  “二王”就是王伾和王叔文,这两个人作为文人,除了有学问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因此唐德宗让他们入仕东宫。这两个人除了陪同李诵做学问,写字画画陶冶情操,还经常向他讲解安邦定国之策和当时的时政弊端,这使得李诵对朝廷的弊端很是了解。当时李诵年轻气盛想把这些事报告给父亲德宗,所有人都赞同,唯有王叔文不说话。李诵很是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说话。王叔文就说自己受到太子信任,有什么看法都应该向太子说。但是在他看来太子的职责就是陪同父亲吃饭,时刻关注父亲的健康,尽忠尽孝就可以了,要是时刻关注朝政,改革弊端,皇帝就会怀疑太子收买人心,那样的话太子怎么办。李诵听完王叔文的话顿时恍然大悟,瞬间明白了自己和父亲的地位差距,于是赶紧向王叔文道谢,从此对王叔文更加信任,于是王叔文等人慢慢的联合故交等励志于改革的底层官员组成了一个小集团。

  李诵即位后,可以说是接手了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作为外患主要是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这些割据势力除了还顶着一个唐朝臣子的帽子外,基本上都是独立政权;内忧是势力盘大的宦官问题。这些宦官依仗着自己的权力基本上是横行霸道无所不为,大宦官手握军权,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小宦官则欺行霸市,成了长安的一害。王叔文又不是成天住在宫中,自然知道宦官们的事情,于是在做太子侍读时就将这些事讲给了李诵,所以李诵比他的父亲更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制定了先把棘手的宦官问题解决了,再逐步的消灭那些割据的藩镇,重新实现唐朝的大一统,可惜当李诵终于有机会和权力时,他本人却因为中风无法施政,于是他只得把这个计划交给了最信任的王叔文来执行,自己在宫中养病,身边只有宦官李忠言和妃子牛昭容在身边,王叔文等人终于可以来实施自己的抱负了,但是顺宗并没有大权下放,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中,这样的安排也最终葬送了这次改革。

  日期:2013-11-29 12:52:15
  得到信任的王叔文虽然没有当上政府一把手,但是他成了整个革新的总执行者。根据他的建议,朝廷进行了人事调整,将有利于改革的人分到了各个关键部门,使得朝廷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得过且过的局面。
  王叔文第一个改革的就是宦官的横行霸道。德宗末年,宦官逐步崛起,为了迎合德宗的贪财心理和使自己得到中饱私囊的机会,先后设立了宫市和五坊,这些机构敲诈勒索、抢夺财物混吃混合无所不为,弄得长安市场衰败,民怨极大。王叔文率先将这些机构全部裁撤,他在顺宗同意后,马上起草下发了诏书,以皇帝的命令制止了宦官抢夺民财的行为,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大快人心,使得唐顺宗的威望顿时提升。在取缔宫市和五坊的同时王叔文还捎带脚停止各地节度使向中央的进贡,减轻了各地老百姓的负担。王叔文等人知道要想真正实现大唐中兴,只解决宫市五坊各地进贡这样的小事是不行的,必须解决当年玄宗德宗一手制造的两大问题才行,一件是藩镇,一件是宦官。唐顺宗即位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要求兼任剑南东川和山南西道这两个地方节度使,如果同意的话,整个四川及其附近的地方都将成为他的割据范围,这对中央是个严重威胁,如果是唐德宗的话,也许就同意了,但是王叔文却看到了韦皋的野心,一旦同意,韦皋就成了离长安最近的势力最大的节度使,这样的话朝廷就成了他的工具,必须时刻听他的,他想臣服就臣服,想造反就造反,无人能制止。于是王叔文没有惧怕韦皋马上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或许正是他的这个拒绝使得唐朝有延续了几十年,否则的话韦皋势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很可能取代唐朝。

  在拒绝韦皋的请求后,王叔文把视线转到了朝廷内部,他感觉要想制伏藩镇还得自己强大起来,于是他决定先夺取宦官的兵权,打造一个强大的朝廷,然后实现一个大一统,于是在和顺宗商量后,决定派素有威望的老将范希朝接管一直由宦官掌握的神策军,彻底解决唐朝的最大弊端。然而在这个决定刚刚做出时,一场反对革新的力量已经集结在了一起,他们利用顺宗卧病的可趁之机发动了政变,将这场革新彻底取消,从此唐朝又走回了灭亡的老路上。

  日期:2013-11-29 14:38:00
  3、无奈退位
  古往今来任何的改革都要触犯到一些人的利益,如果改革的力量强大的话,改革成功,反之则只有失败,像以后王安石改革和戊戌变法,都是因为触犯到了实力强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而失败。王叔文同样如此,他和后世的戊戌变法很像,手中并没有强大的势力,依靠的都是皇帝,偏偏这个皇帝还卧病在床,更本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而且王叔文的改革也得罪了一大批握有实权的阶层。他推荐韦执谊做宰相,把刘禹锡的人安排到中央各部门,自然得罪了原有的官员,拒绝韦皋的请求,使得他们失去了外援的帮助,而最后得罪宦官,使得他们最终走向了失败。

  王叔文取缔宫市五坊对于掌权的大宦官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财路没了而已,但是对于派范希朝接管神策军,这可是大事件了,这不是要夺宦官们安身立命的家伙吗?于是宦官们不能不行动了,作为宦官首领的俱文珍马上动用自己的影响和权力,使得顺宗罢免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的职务。在唐朝如果没有翰林学士头衔的话,根本就无法参与的高端会议中去,这等于直接剥夺了王叔文参政的权利,从而让改革集团失去了核心。接着他们联合失势的官员集体上奏要求册立皇太子。这条建议理由非常正当,皇帝即位册立皇太子,很正常,再加上顺宗病成这样子,也应该有个太子以防万一,王叔文知道太子的当然人选李淳和自己不熟,而且在政见上也不在一路,他如果当上太子很可能对自己的改革不利,但是自己却无法阻止。顺宗也不想立太子,但是架不住大臣和宦官的一再劝谏,只得将李淳册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李纯,这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宦官们急于立太子就是要为顺宗退位后找一位合法的直接可以继位的皇帝。王叔文似乎看出了立太子背后的阴谋,也预感到了革新和他自己的结局,对这一切他无力阻止于是反复念着杜甫的两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念着念着不仅哽咽泪下。

  果然之后的发展如王叔文预想的那样,在立为太子没多少天,从内廷突然传出了命太子监国的诏书,紧接着就是退位诏书,宣布太子即位,自己成为太上皇。这两道诏书肯定不是顺宗的意思,他当了快三十年的太子,等的就是当皇帝,从他在听到父亲病逝,要改换皇帝时急的从偏瘫中站起来就可以看出他对皇位权力的渴望,自己熬了那么多年终于盼来了这一切,怎么可能拱手让给儿子,自己去做个享清福的太上皇呢?他虽大权在握,拥有治理天下的雄心,但是他没有一个好身体,谁让他是个连话都无法说出来的偏瘫病人呢,宦官们利用这一点,轻易地罢免了他最信任的大臣,又把他的儿子扶到了皇位上,他除了干瞪眼生闷气无力阻止这一切。这一年的八月,顺宗正式被退位为太上皇,宪宗即位。

  宪宗即位后马上将王叔文和王伾等革新大臣贬往外地,由于王叔文和王伾都姓王,另外八个主要骨干都被贬为各地无足轻重的司马,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在处理了王叔文后,唐宪宗又要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他的父亲,顺宗已经退位了,由于他已经是个病人,手下的大臣都已经开除出了朝廷,政治上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了,所以他被安排到了兴庆宫安度晚年,但是宪宗棘手的是他父亲的几年问题。根据惯例新皇帝即位必须在过年之后改元以示对老皇帝的尊敬,唐德宗是贞元二十一年正月死的,所以顺宗必须在转过年来才能改为自己的年号,问题是顺宗的皇帝没干到过年就被退位了,唐宪宗不可能把明年留给他自己再等一年改元,这样一来贞元年号之后就是自己的元和,没有顺宗的事了,可是顺宗又做了将近一年货真价实的皇帝,这可怎么办?最后在想来想去后自己肯定要改自己的年号,那就只能委屈爷爷了,好在爷爷是正月死的,把这一年让出来也不吃亏,于是就以顺宗的名义把贞元二十一年改为了永贞元年,下一年为元和元年,这样一来爷三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然而宪宗的这种想法对顺宗来说没有丝毫的意义了,在面对宦官越来越强的势力,改革的失败,亲信的被杀和儿子的夺位,他已经心灰意冷了,于是在静养期间他的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反而越来越重,最终在转年以太上皇的身份病死,享年四十六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