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灵笔记:那些发生在身边的灵异事件》
第59节作者:
山阳之野 日期:2014-08-14 10:55:00
又是一年夏蝉啼鸣时。
距离张守一收刘承星入门已经过了六个年头。六个寒暑,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
刘承星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一米七几的身高,虽说有些削瘦,但总体上还是显得挺拔匀称的。若不是他脸上时不时流露出的些许玩世不恭的神色,任谁见了都要夸句帅气。
六年的生活,若是让刘承星用一个词总结,那就是无聊。
原来自己这个来历非凡的景门里,满打满算也就张守一和他两个人,虽然张守一说过景门中还有其他门人,可等到刘承星真问起来,就又被他打哈哈的糊弄了过去。
“就算真有个师兄、师弟、师叔、师伯的,也肯定穷的还俗去了。”
真不能怪刘承星这么想,当年张守一带着刘承星风尘仆仆的来到金坛市,结果到了市区,还没落下脚,吃上口饭,就又搭车来到了茅麓镇上。
茅麓镇就在茅山山脚之下,景门既然与茅山派颇有渊源,刘承星住在茅麓镇修行到也还说得过去,茅麓镇小虽小,但是各种生活设施还是挺全的。
“我的房子在山上。”张守一是这么告诉刘承星的。
来之前,刘承星不是没想象过自己的修道生活会有多艰苦,可是直到看见大茅峰顶这两间四面透风的小竹屋时,刘承星觉得自己的想象还是太乐观了。
竹屋里别说家电,就是电线都没拉上一根。虽然距离茅麓镇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脚程,但是大茅峰顶的刘承星完全过的是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
“此处钟林毓秀,正适合清修,忘却对俗世的挂念,你才能在大道上更进一步。”当年张守一就用这句话把刘承星糊弄了过去。
修行的日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张守一说茅山一派集道家各派之长,不仅符箓、咒法的功课要做,就是全真教的炼体功夫也不能落下。而功夫,最重要的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因为没有电,所以刘承星在大茅峰上过的完全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每天天刚蒙蒙亮,半山腰茶厂的鸡一打鸣,刘承星就得起床。洗漱过后,刘承星就得绑上沙袋,从山顶沿着山路跑到山脚,再从山脚跑回来。
从最开始的两公斤沙袋绑起,到现在,刘承星已经换上了十公斤重的沙袋,即便是这样,他跑山路的速度还是比一般人快了不少。
跑完这一趟,刘承星还得回到竹屋里做早饭。这倒不是张守一故意难为他,虽说张守一是个美食行家,但那仅限于吃,尝了他的手艺后,让刘承星不得不主动担当起了做饭的责任。
几年光景下来,在张守一这个理论大师的指导下,刘承星倒是练成了一手好厨艺。
早饭后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从《黄庭经》《灵宝经》这些茅山派的经典著作,到诸如《肘后一百方》这类医家典籍,张守一提上句,刘承星就得接出下句,不然手心里的一顿竹篾子是跑不了的。
好在刘承星记东西几乎是过目不忘,功课上并没遇到多大困难。
背完功课,或是练上一套道家拳法,或是在竹林松涛之中炼气吐纳,这是刘承星每天最惬意的时候。
做完这一切,天才大亮,刘承星又得急急忙忙的跑下山,去镇上的学校上课。
不过学倒是经常不去上的,张守一如果要教给他什么新的东西,势必要把刘承星关在山上苦学几天,直到真的熟记于心了,才算罢。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一直到初中毕业,刘承星都没交上一个朋友。对于这个经常逃课,又有些油里油气的学生,班里的同学早已把他划归了不良少年一流。
刘承星一开始还觉得有些委屈,可是经过这些年的修行,对于旁人的眼光早已看淡了。
平淡的日子一过就是六年,这六年里,刘承星倒也跟着张守一收拾过不少大鬼小妖的,不过基本上他也只是个看客,轮不到自己出手上阵的。
除了张守一自己遇上要仗义出手的事情,也有不少人上山来找过他,大都是些有钱人,而且给的酬劳还相当丰厚。
只是绝大部分的报酬都被张守一匿名捐了出去,自己只留下了形式上的一点点。
“收钱办事也是天理不可违,不过切不可被这黄白之物迷了眼蒙了心。”这是张守一给刘承星为数不多的告诫中的一句。
张守一说自己有工资拿,虽然刘承星几乎没见过他出去工作什么的,但是这几年自己吃喝学用确实全是张守一拿的钱,从没亏过自己。
其实张守一并不是每天都待在大茅峰上,反而经常隔三差五的要出去晃悠晃悠。至于理由,无非是:
“老朋友请我吃饭”“老朋友请我喝酒”“老朋友请我出去玩”。
这两年,张守一不在山上的日子更频繁了,每次出去的时间也更长。也许他是看在刘承星的修行已经步上正轨,生活也能自我料理了,才会如此放心吧。
不过这一次,张守一下山倒不是闲逛去了,他要给刘承星去办入学手续。
因为某种原因,刘承星并没能参加中考,所以上高中的事情还得张守一亲自去打点。
张守一不在,刘承星才过了两天安生日子,这天一大早,刘承星刚做完早功课,就有人找上了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