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秘史》
第20节

作者: 南门太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06 22:46:06
  连载1-25  第三章 展露非凡才干
  1、曹军东进
  诸葛亮随刘备到了夏口,此时他心里高度紧张起来,对于曹操占领江陵后的何时向夏口发起攻击,他的判断一定很快。
  诸葛亮必须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刘琮投降曹操后,同是荆州旧部的刘琦会不会也走这条路。诸葛亮虽然与刘琦是亲戚,他对诸葛亮也充分信任,但在当前局势下,选择投降曹操也是可以理解的。
  坚定刘琦的信心十分重要,做这方面的工作没有比诸葛亮更合适的了。
  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曹操的下一步动向,搜集各种信息,对曹操究竟何时发起进攻做出准确判断,以提前做好准备。
  情报很快传来,曹操一到江陵就发布了命令,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

  如何处置刘琮,原荆州旧部们都在观望,必须尽快做出交代。曹操大概认为,刘氏父子在荆州时间太长,影响力深远,即使刘琮自己没有什么想法,难免什么时候不冒出来个王威那样的人,拉刘琮作大旗搞叛乱。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刘琮从荆州弄走。
  当然这个青州刺史只是个虚职,刘琮也不会拥有什么实权,只是由荆州刺史改为青州刺史,名义上没有大的改变。
  曹操以为刘琮会接受,没想到刘琮拒绝了。
  刘琮对到青州赴任没有任何兴趣,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安全感,他宁愿呆在曹操身边,当不当官无所谓。于是,刘琮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曹操下令改任刘琮为谏议大夫。

  曹操心很细,担心朝令夕改会被人过分解读,干脆发布了一道命令,告示荆州军民改任刘琮为谏议大夫的原因。
  此后,在史书上便没有刘琮的任何记载,当然他不会遭遇不测或者莫名其妙地失踪,曹操没有必要对一个无力反抗的投降者那么做,刘琮应该是死在了谏议大夫的任上。
  刘琮空出来的荆州刺史一职地位很重要,理论上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应该是曹操的嫡系,最好是文官出身,又对军政事务都熟悉,并深得曹操的信赖,其本人也必须具备相当的资历。按照这几个条件在曹操身边去寻找,倒也能找出几个人选来,比如多面手智囊董昭就是理想人选。
  但是,曹操选定的新荆州刺史却名不见经传,名叫李立,史书上只能查出他是涿郡人,字建贤,其余事迹一概不详。
  之前被曹操任命为州刺史的还有车胄、单经等人,他们也都默默无闻,可能在曹操眼里刺史不是个什么重要的角色吧。然而,此次任命李立仍然让许多人吃惊,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当时荆州一带传唱的民间歌谣里就有“不意李立为贵人”的说法。
  随后,曹操以献帝的名义封蒯越等十五人为侯,表彰他们在荆州“和平解放”事业中所立的功劳。这十五个人具体名单不详,除蒯越外,推测起来蔡瑁、张允、韩嵩、文聘、张羲等人都应在其中。
  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之兄蒯越不仅被封侯,还被征召到朝廷任职,担任光禄勋,成为帝国的部长之一。曹操曾在给荀彧写的信是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异度是蒯越的字。蒯越死于十一年后,应该死在了部长的任上,临终前曾向曹操托付家事。
  曹操下令仍由蔡瑁、张允统率荆州水军,一来出于对荆州降将们的信任,让他们不要猜疑,二来曹操手下熟悉水军事务的将领还真没有。
  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也归顺了曹操,被任命为房陵郡太守。二姐夫庞山民也一直在曹魏任职。
  推测起来,荆州被曹操占据之后,曹操大量留任原荆州地方官员,所以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黄承彥、庞德公、司马徽等人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彥晚年事迹不详,也许继续在襄阳附近度过他的闲情岁月。
  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相传后来隐居于鹿门山中,以采药为生,后代山上有“三高祠”,是为纪念在此处隐居的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而建。

  诸葛亮的另一位老师司马徽,传说曹操听到他的名气想重用他,结果不久他却去世了。司马徽是颍川郡阳翟人,他的故乡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潘庄至今仍有司马徽墓,墓冢巍然屹立,墓前原有石碑一通,上刻“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几个大字。
  现在,身在江陵的曹操安顿一些必要的事,曹操立即在召集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荆州之战比想像中顺利得多,除了夏口的刘琦和刘备,全部据有荆州七郡指日可待。曹操想趁热打铁,就在今年内出兵夏口,消灭刘琦和刘备。
  这不是什么大事,当时的局面一片大好,夏口之敌已如惊弓之鸟,只要出兵,定然不堪一击。
  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还挺严重,那就是季节。
  这已是建安十三年即二○八年的农历十月,已进入冬季。初冬的长江一带,气候更加复杂多变,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对南方的气候还需要稍稍适应一下才行。
  曹军将士大部分人也都是第一次到这么远的南方来,他们不怕天寒地冻,也不怕干旱少雨,但对于这种阴冷潮湿的冬天却感到有点难受,历史学家们事后用四个字来概括曹军将士此时的状况:水土不服。
  对曹操来说,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继续一鼓作气,解决掉江夏郡的刘备和刘琦,另一个是暂作休整,待明年春天再开战。

  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连续作战容易陷于轻敌冒进的大忌,曹军的主力此行虽然还没有经历大的战事,但一路南下已行进一千多里,难免有所疲惫。而且,最近一下子接收了很多地盘和荆州的军队,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但放着敌人不打容易给其造成喘息之机,刘备和刘琦联手自不用说,他们背后的孙权也不会坐视不理,这几股力量将联合起来是可以预见的事,留给敌人的时间越充分,将来就越难打。
  综合《三国志》里曹魏阵营各人的传记,参加此次重要会议的有陆续抵达江陵的主要谋士,包括贾诩、董昭、陈群、和洽、华歆、王朗等人,还有刚刚加入曹操集团的王粲、裴潜、刘廙、桓階等,武将方面有曹仁、徐晃、任峻、满宠、曹纯,还有担任水军正副都督的蔡瑁和张允。
  会上,武将们都主张抓紧时间打,而参谋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现在就打,另一派以贾诩为代表,主张先不着急。
  贾诩认为:“明公过去打败袁氏,如今又收服汉南,威名远著,势力强盛,如果借助楚地之富饶,壮大武力,安抚百姓,使大家安居乐业,那么不用兴师动众江东自会臣服(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这是《三国志》里贾诩说过的话,似乎有点不好理解,因为这段话等于什么都没说。此时天下形势仍然未定,荆州虽然得手,但环绕于四周的仍然到处都是敌人,申张和平主义还远远没到时候。
  所以裴松之看到这里,比较少见地发了一通三百多字的议论,认为贾诩的建议,非常不符合当时的情况(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
  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贾诩是对的。
  在曹操身边的智囊里,比较有传奇色彩是董昭,比董昭还传奇的是贾诩,他的见解总高人一筹,但他来自敌方阵营,在与曹操为敌时曾让曹操连大亏,本人除了被曹操欣赏之外,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什么势力,所以他自从投身曹营便格外谨慎,从不干冒险的事,从不说过头的话,上班按时来,下班回家门一关,不会客,不访友。
  揣测起来,贾诩上面这段话里应该有深意,他原本想阻止曹操此时东进,但有些理由他没有明说,而是说了一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话。
  贾诩不想说的理由也许是:此战没有绝对的胜算。
  但是,一路势如破竹的气势,加上绝对实力和高昂的斗志,说曹军有可能打不过已如惊弓之鸟般的刘备和刘琦,这怎么能让人相信?所以贾诩只说了一半就不再往下说了。
  此次会议也讨论了刘备是否会与孙权联手的问题,对此大多数人得出了奇怪的结论,据《三国志》记载,大多数人认为孙权不仅不会与刘备联合,而且会杀了刘备(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
  大胡子将军程昱表示反对,他说:“孙权刚刚继承权位,还没有树立起绝对权威(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占有荆州,威震江表,孙权即使有谋略,但自知不能独挡,刘备素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孙权必然会帮助他们以抵御我们。”

  事后证明,程昱的见解也是正确的。
  很可惜的是,这次军事会议对贾诩和程昱的意见均未采纳,会议最终做出决定,大军即刻沿江而下,目标直指夏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