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7-15 13:33:00
《新唐书.百官志》说:“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故而节度使们“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在帝国边疆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辖区,即碛西(后改安西,管辖天山以南的西域,主要防御吐蕃与大食)、北庭(管辖天山以北的西域,主要防御吐蕃与突厥)、河西(管辖河西走廊,主要防御吐蕃)、陇右(管辖青海甘肃交界,主要防御吐蕃)、朔方(管辖陕西蒙古交界,主要防御突厥)、河东(管辖山西内蒙交界,主要防御突厥)、范阳(管辖河北,主要防御契丹与奚)、平卢(管辖东北,主要防御契丹与奚)、剑南(管辖四川,主要防御南诏与吐蕃)、岭南(管辖广东)。
刚刚设立时,节度使仅是军区司令,并没有管理政务的权力,但随着唐帝国频繁发动边疆战争,节度使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总揽辖区内的军政大权,地方官员均受其节制。
开天(开元、天宝)时期的节度使中涌现出了多位名将,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等,他们在盛世的战场上演出了一幕幕令后人难忘的故事......
*******************
《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言难尽的薛丁山》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吐蕃十万大军入侵,他们直扑临洮大肆掳掠,随后又进犯至渭源,抢劫了大量牲畜。临洮不仅是陇西重镇,更是李唐皇室祖先即陇西李氏的初兴之地,而渭源则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之地,地处河西走廊的要冲,离大唐的西京长安也并不算远。
消息传来,京师震动,人心惶惶,刚刚掌权没几年的玄宗皇帝不得不下令进行全国总动员,要求中央府兵和各地方部队火速集结,准备随自己御驾亲征。但在大臣们的极力劝阻下,玄宗所宣称的亲征最终没有成行,一位名叫薛讷的将军被皇帝任命为主帅,率大军反击吐蕃。
薛讷的父亲,就是赫赫有名的薛礼薛仁贵。身为唐初名将,薛仁贵在攻伐高句丽和突厥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直至成为首任检校安东都护即朝鲜总督,后人称颂他“军若惊飚,彼同败叶,遥传仁贵,咋舌称神”。不过这位名将并非没有败绩,而他最惨痛的一次失利,就是吐蕃人所造成的。
公元670年,唐朝与吐蕃在今天的青海爆发大战,唐军总司令正是有着“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头衔的薛仁贵,“逻娑”是是吐蕃国都“逻些”的异译,即今天的圣城拉萨。此战中,薛仁贵率领的唐军被吐蕃人诱敌深入,最后在大非川——具体地点目前起码有六种说法,但都离青海湖不算太远,而且应该是易于骑兵驰骋的大草原——被团团包围,五万——一说十万——唐军“死伤略尽”全部覆没,薛仁贵等几名主将仅以身免。
对这位未能效死疆场的败军之将,大唐的士大夫们无疑有充分理由表示自己的愤慨,比如当时的太学生也是后来的名相魏元忠,就曾愤怒地上书质问皇帝为何不处死薛仁贵——“今又不诛,纵恶更甚。臣以疏贱,干非其事,岂欲间天皇之君臣,生厚薄于仁贵?直以刑赏一亏,百年不复,区区所怀,实在于此!”
的确,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战争中所遭遇的最大失败,多年以后,那位以慷慨激昂著称的大诗人陈子昂,仍在奏章中耿耿于怀地说:“薛仁贵、郭待封以十万众败大非川,一甲不返!”这场战争给唐人留下的深刻伤痕,恐怕终唐一朝都无法磨灭。
大非川的惨败让薛仁贵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而这场战争四十六年后,复仇的机会终于摆在了他的儿子薛讷面前。
开元四年受命挂帅出征时,这位被后世神化的薛丁山——薛讷字慎言,但民间传说他字丁山——当时已经六十八岁。尽管有个勇贯三军的老爹,但薛讷却并不以武艺著称,恰恰相反,他本来是一个文官,而且是个相当称职的地方官,武周时期,他曾担任蓝田县令,在任期间竟然敢拒绝当时权势喧天的酷吏来俊臣的不合理要求,因此颇为世人称赞。
当时,一个富商重金贿赂来俊臣,从这个权臣手中得到了从国家储备仓库也就是所谓“义仓”获得数千石官粮的批条,但去薛讷那里领粮的时候,却碰了一鼻子灰,薛县令死活不予支付,他厉声道:“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按照以往惯例,做为一个胆敢顶撞来俊臣的人,人们用怜悯的目光已经把薛讷当做了一个死人,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当时正赶上武则天要拿这个大酷吏当替罪羊开刀,薛讷于是竟然奇迹般地毫发无伤。
一直到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五十岁的他才由文职改为武职,出任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派到河北前线抵御突厥人,从此便以高级军官的身份在帝国军队服役,历任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等要职。
特别要说的是,“节度使”这个代表着唐朝后来藩镇割据的标志性官职,其源头就是由薛丁山开始的——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薛讷被睿宗皇帝任命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史载“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一说,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此说见《唐会要》。
真实的薛丁山并没有一个叫做樊梨花的厉害老婆,他的夫人也从来没有奇遇过什么黎山老母。而且,也许是因为半路改行的缘故,薛讷的战绩并不像其父薛仁贵那样突出,他曾率军先后与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作战,期间有胜有负,功劳也许不多,苦劳肯定不小,“久当边镇之任,累有战功”。
尤其是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薛讷做为主将率兵六万征讨契丹,在滦河(今河北承德滦河山谷)中了埋伏,唐军全军覆没,薛讷“脱身走免”。随后发生的一幕让人不禁怀疑起这位薛将军的人品——他向皇帝上书,将战败的责任推给八名部将,导致这几个倒霉蛋全都被皇帝下令斩首。
从史料来看,薛讷即使不是败仗的主要责任人,起码也是难脱干系,因为此人正是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他出兵前给皇帝描绘了一个极其乐观的前景:“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但满朝上下却都不这么看,认为太一厢情愿了,“时议咸以为不便”。最后,直到皇帝亲自拍板支持他,才“议者乃息”,但即使是皇帝恐怕也堵不住天下人的嘴,战争的最后结局果然被这帮乌鸦嘴不幸说中。
吃了大败仗的薛讷仅仅因“暗于料敌,轻于接战”的罪名,被朝廷免官了事,没有受到进一步处分。玄宗之所以这么处理,很可能是因为薛讷以往留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史载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月初十三日,刚刚真正掌权而志得意满的玄宗在骊山下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共有二十万唐军参加,但这场国庆大阅兵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许多将领率领的部队军容不整,队形散乱,阅兵场差点儿成了菜市场,让本来兴致勃勃的玄宗大为扫兴继而大发雷霆,阅兵总指挥、时任兵部尚书的郭元振差点因此丧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