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从我们献公和你们穆公就开始友好,合力同心,立下了盟誓(该盟誓并未现于各种文献,估计是晋人编造),并建立了婚姻关系(即秦穆公娶晋国公主穆嬴,确是事实)。后来上天降灾给晋国,晋文公到了齐国,晋惠公到了秦国。不幸献公又去世了。秦穆公不忘旧德,使我们惠公能继承晋国君位。但秦国没有能为两国的友好建立更大的功勋,而发动了韩地之战(韩原之战本为晋惠公对秦国忘恩负义,此时却将罪责归于秦人)。后来你们对此也有所后悔,于是又成就我们文公登上君位(秦穆公支持重耳是因为对晋怀公不抱希望,并非觉得对不住晋国),这都是秦穆公的功劳。文公身披甲胄,跋山涉水,历尽险阻,征服了东方的诸侯,使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晋文公是为了晋国的霸业,怎么反倒为秦国打天下?列国朝见秦国于文献中更没有记载),那么这也算是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应该是秦国有恩于晋国,不但帮重耳上台,而且帮其成就霸业)。郑国人侵犯贵国边境(此事也未见于文献,估计亦为晋国编造,目的是将秦助晋伐郑篡改为晋助秦伐郑),我们文公又率领诸侯和秦军围攻郑国(此次攻郑,只有晋秦两国,没有其他国家)。秦国大夫没有征求我们国君的意见就擅自和郑国订立了和约(基本属实,只不过不是秦大夫,而是秦穆公)。诸侯们都因此而憎恨秦国(应该是晋国的狐偃,不是诸侯),准备与秦国拼一死战。我们文公为贵国担忧,又安抚诸侯,才使秦军能够平安回国,未受伤害,这也是我们对秦国的大功劳了吧(基本属实,但不是晋国有功于秦国,而是秦国终于醒悟)。不幸文公去世,你们穆公却不来吊唁,蔑视我国已去世的君王,并且欺凌我们襄公,侵犯我国崤地(不是侵占,只是路过而已),断绝和我国的友好关系(未见文献记载),攻打我国城堡(未见文献记载),灭亡了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扰乱我们同盟国的关系,企图颠覆我们国家(郑国和滑国虽然与晋国结盟,但都是独立国家,晋国可以打,秦国当然也可以打)。我们襄公虽没有忘记过去贵国国君对我们的功劳,但担忧国家被灭亡,因此才向崤地发兵(半路偷袭截杀,尤其可耻)。即使如此,我国还是愿意向穆公赔罪(未见记载)。但穆公不听,而投靠楚国来对付我国。上天有灵,使楚成王被害,穆公对我国的阴谋才因此没有得逞(基本属实)。穆公、襄公去世,秦康公和晋灵公即位。康公本是我晋国的外甥,却也想损害我国公室,颠覆我们国家,还利用我国的内奸,来扰乱我国边疆,因此我国与贵国发生了令狐之战(是晋国赵盾背信弃义改立姬夷皋,秦国平白无故却遭此一劫)。康公仍不悔改(是为了报复令狐之战),又侵犯我国河曲,攻打涑川,劫我王官,灭我羁马,因此我国和贵国才有河曲一战。秦国东出道路不通,是康公拒绝和我们友好的缘故(是晋国刻意对秦国封堵,却将责任归于秦国)。等到您继位之后,我们国君景公翘首西望说:‘秦国大概会安抚我们了吧!’但您也不愿赐恩和我们结盟,还利用我们遭到狄人人侵的机会(指晋国灭亡赤狄),侵入我国河曲,焚烧我国箕、郜二地,抢掠我国的庄稼,在我国边疆大肆杀戮。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您也为战祸蔓延感到后悔,而想向先君献公、穆公祈求福佑,派伯车(秦桓公子)来,对我们景公说:‘我和你同修旧好,捐弃前嫌,来追念先君的功勋(应该是晋国主动盟好)。’盟约还没有订立,景公就去世了,我国厉公因此参加了在令狐举行的会盟。但您又无诚意,背弃了盟约。白狄和您同在一州(即雍州),他们是您的仇人,却是我国的姻亲。您传令说:‘我和你一起攻打白狄,我们国君不敢顾及婚姻关系,畏惧您的威严,只好下令攻打白狄(秦晋都在争取白狄,估计晋国没那么傻)。可您却对白狄有另外的念头,对他们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白狄表面上接受您的好意,实际上却憎恨您的这种做法,因此将此事告诉了我们(白狄对秦晋鼠首两端,估计有可能,但晋人此举也是为了挑唆秦国与白狄的关系)。楚国人也讨厌您的这种反复无常,前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之盟,而来请求和我国结盟,对皇天上帝、秦三公和楚三王发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来往,但只是图谋自己的利益。”楚王讨厌他们反复无常,因此公之于众,来惩罚他们不专一(特意将秦国联络楚国的外交言辞交待的如此细致,是为了让秦国相信自己已经被楚国出卖,楚国不助秦伐晋,但绝不至于断绝两国盟好,晋人做法亦为挑唆秦楚关系)。诸侯们都听说了这些话,因此都痛心疾首,而更加亲近我们。现在我们国君率领诸侯前来听候您的命令,只是为了谋求友好。您如果顾念诸侯,怜悯我们,赐恩与我们结盟,那么这将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将安抚诸侯而退兵,哪里敢谋求战乱呢?您如果不肯施大恩,那么我们不才,也就不能率领诸侯退兵了。谨把该说的都坦率地告诉您了。请您权衡利弊。”(说白了就是逼迫秦国投降,不投降就开打)
这篇《左传》所载的最长的一篇外交辞令,晋国将秦晋两国从穆公、献公开始将近百年的恩恩怨怨数落个遍,晋国刻意将自己打扮成厚道、受欺负的可怜相,而将战争的罪责统统扣在了秦国头上。什么叫强持夺理、什么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什么叫道义,秦人是彻底领略了。但勇武朴实厚重的秦人没有饶舌的功夫,你欲战便战,豁出老底和你拼了。
晋国这次不但拼凑了十国联军,而且本国也是倾巢出动,晋国四军将帅序列如下:
中军:将——栾书;佐——荀庚。(荀林父子)
上军:将——士燮(士会子);佐——郤錡(郤克子)。
下军:将——韩厥;佐——荀罃(荀首子,荀林父侄)。
新军:将——赵旃(赵穿子);佐——郤至。
郤毅(郤至弟)驾御战车,栾鍼(栾书子)担任车右。
十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入秦国,渡过黄河,渡过洛水,进入关中腹地,秦人一路败退,一直退到泾水东岸,不能再退了,因为联军过了泾水下一个目标就应该是秦国的心脏——雍城。公元前578年五月四日,秦桓公率秦军与联合国军大战于泾水东岸的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北),纵然秦人血性勇武,但无奈联军士气高涨而且人数众多,经过一场血战,秦人遭到了惨败,连秦将成差和不更女父(注:不更在商鞅变法后为秦国第四级爵位,此时应为秦桓公车右,女父为人名)也被联军俘虏,秦桓公无奈只能退保雍城。秦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但秦人的字典里没有“屈服”两个字,秦桓公召集人马准备与联军再次决战,即使打败了、雍城失陷,还可以退回陇西犬丘祖地以图日后东山再起。那边联合国军虽胜但也损失惨重,联军渡过泾水到达侯丽(位于泾水西岸,陕西省礼泉县境内),一看秦国重整军队意欲再战,心里真的有点胆蹙——再战胜负难料,即使胜了也是惨胜,秦国也不会屈服求和。与其再打还不如见好就收,反正秦国经过此次打击,估计十年内无法恢复元气。于是联军乘胜班师,联军到达新楚(秦国领土,在今陕西大荔县境内)迎候晋厉公,随后晋厉公在秦境为联军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功仪式,也算功德圆满,麻隧之战宣告结束。但麻隧的胜利对战胜国来说并不都是高兴事:曹宣公死在出征的路上;周室的成肃公死在回来的途中;同年曹人知道国君死了,国内发生了政变;郑国也因为国君出征,国内也发生了动乱。
麻隧之战是秦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失败。崤之战、令狐之战虽然都是惨败,崤之战更是全军覆没,但都是因为晋国背信弃义截杀偷袭,在秦境之外打败秦国,可以说秦人输的不丢人,但麻隧之战是秦人背信弃义在先,而且是在家里边被人家合伙痛殴,对秦人来说,真是奇耻大辱,所以本回命名为“麻隧国耻”。
日期:2013-12-10 22:16:57
正文
大概是在麻隧之战中身负重伤抑或焦虑忧愁自感无颜以对先祖和国人,在麻战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77年,在位27年的秦桓公薨,死后谥号为“桓”。根据谥法——“辟土服远”曰“桓”,“辟土兼国”曰“桓”,但考秦桓公一生,并没有这等功业,大概是秦人感佩于这个君王的倔强不屈而特意为其所作的褒奖并以为怀念。
晋国利用弭兵拆散秦楚联盟收到了实效,麻战之后三年即公元前575年,晋国在鄢陵之战中又打败了楚国,楚共王于该战中被射瞎了一只眼睛。但文献中没有秦国援助楚国的任何记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