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鬼事》
第18节

作者: 貔貅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8-20 21:56:00
  烟台鬼事之昆嵛山
  楼主今天的故事离开了烟台中心城区,如果我们从芝罘区出发向东南大约40公里,或在天高气爽的秋天登高向东望,就可以看到一排拔地而起的山系,没错,这就是昆嵛山!
  昆嵛山,横亘连绵于烟台与威海之间,是两市的自然分界线。这山不同于遍布胶东半岛的矮小丘陵,东西与南北的长度都有100华里以上,大多山峰怪石嶙峋、山势奇特,主峰泰礴顶海拔900多米,在晴朗的日子里,登顶可以看到东、北、南三个方向的海面,古时曾有人称之“峭秀挺拔为东方之冠”;还有古代的风水家说:昆嵛山有三只脚,都伸进海里,露出来就是古籍所载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岛。昆嵛山这么有灵气,自然引起佛道两教的关注,尤其是金朝时,陕西道士王重阳,来胶东一口气收了栖霞的丘处机、牟平的马钰、王处一、刘处玄、谭处端、郝大通、孙不二七人,是为“全真七子”;后来,王重阳和徒弟就在昆嵛山修道,这里就成为道教史上的全真教发源地之一。

  在烟威民间,昆嵛山也有众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老人常说,昆嵛山原来叫姑余山,麻姑曾在这里修炼过,后来修成正果位列仙班,飞到天上去了;所以,姑余山的意思就是麻姑离开而留下的山。话说在昆嵛山的一座几百米险峻的山顶上,还有一个大铁锚,谁也不知道这巨大沉重的家伙被怎么弄到陡崖之上的,有人说,沧海桑田,远古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大海,有大船沉了,等陆地上升的时候,船体烂掉,可铁锚却没事。这显然是胡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几万年以前的原始人是不可能造出这样的工具。到底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便成为这山的一大谜题。

  楼主第一次听到昆嵛山,是小时候姥姥说的,我外祖母是牟平人,家离这山不远。她曾经对我讲过九龙池的故事,九龙池是昆嵛山著名的景致,从山顶的悬崖到山脚分布着九个大小不等的水池,常年不干,真的是造化奇观。传说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登山观景时,拐杖在地上捅出来的。可姥姥对楼主说的故事却有些恐怖,她告诉我,九龙池最上面的池子寻常人上不去,因为陡峭的像堵墙壁,池子里还有条恶龙,所以偶尔有手段的人登上去,马上就会掉下来摔死。呵呵,老人嘛,说的自然是上辈传下来的姑妄传说。其实,近年来就有许多韩国人和驴友上去过,没听说有人摔得粉身碎骨,想来这是山下的百姓对大山的敬畏与崇拜派生而出的。

  昆嵛山近代传遍中国,是因为作家冯德英的小说“三花”——《苦菜花》、《山菊花》和《迎春花》,都是以昆嵛山区为背景,在6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据说周总理也很喜欢读。三部小说的人物原型都是这山里的人,比如于得水;所说这山除了有灵性,还很有血性,这里在解放前可是革命根据地,当年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是北方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齐名的、在华北仅有的两支红色武装。虽然只有20来个人,可国军拿他们毫无办法,只能是望山兴叹。就是这只弱小的游击队,却是现在解放军十个集团军中四支劲旅的前身,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楼主听来的这个故事就和军队有关,但不是红军游击队,而是上世纪70年代的驻军………………
  日期:2014-08-25 17:03:00
  同学老季的父亲是60年代兵,当时,昆嵛山据说驻扎了大约一个步兵师,如果你深入到这大山的腹地,你会发现有好多军队的营房。这些屋子的结构比较奇怪,远远望去,是一整排山石垒成的石屋,一头到另一头大约三五十米;走近再看,却发现这排营房有很多的门,进入其中,是个“L”形,尽头只有可以摆放一张床的空间。细想之下,才明白这一个屋子只能住一个兵,这一排石屋足有30几个门,说明就是一个排的编制。而昆嵛山区的这种联排石屋在每一个地方,大多是三、四排,就是说,每个军事要点驻扎一个连的军队,而那时昆嵛山方圆百里驻有一个师的大部队,大抵是可信的。

  老季他爹当时就是连长的文书,负责连里的写写画画、上传下达以及联络其它连队。这个连队是个工兵连,这大山里的军营一部分就是老季父亲和战友们建造的。而且每建造好一处,连队之间就要进行换防,就是说,当兵三年,住的地方一般三月一换,好在这房子的外观与结构一模一样,换了地方也不陌生。这个故事,就是一次换防后发生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