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废武功——通过做“减法”赚第一个1000万》
第20节作者:
三段或八段 现在,如果你来我公司参观,你甚至在废纸篓里不会发现一张只用了单面的复印纸——因为如果被查出来谁浪费这张纸,会遭到罚款。包括能用平信却用了特快专递的,员工乘出租车不坐一块二一公里而坐了一块六的,打印机墨盒没灌墨灌到报废就丢弃的……都将遭到制度惩罚。
没错,在有些方面我们小气得过分。
可就像歌谣唱道:“省一块就相当于赚一块。”能省为什么不省?如果你能分清楚“策略性成本”和“非策略性成本”概念,我想一定会在创业过程中顺利很多。
所谓“策略性成本”是指能直接创造出业绩的花销,这,不能削减。例如广告费,应该增加才能提高营业额的时候,却削减了,不是自寻死路?要明白,费尽心机省下来的钱,其实很大部分是为了增加到“策略性成本”的!
而“非策略性成本”,就是和创造绩效无关的开销。例如一次我们可爱的人力资源部提出要增加一台复印机,理由很充分,现在的一台不太够,常常需要排队等。OK,我们充分尊重这个提议,但经过观察,所谓等,无非每次三五分钟,而大多数时间,是不需要等的。结果是当然不批。
后来过了很久,真的一台复印机不够使了,我们也没买——为什么增加这无谓的固定资产?所以我们去租了一台便宜的二手机。并且规定,尽量使用这台租的,满负荷后,才使用自己的那台。
我们肯把省下来的钱,给员工免费提供更漂亮的职业套装,因为那能让顾客看得到,能提高业绩。为什么要花在复印机上呢?顾客不会跑到你公司观察你复印机的新旧,更不会关心你复印机是租的还是买的。
而你最关心的利润,对,是利润,正从这点点滴滴中变幻出来。同样是一百万营业额,利润可能是十万。如果深度挖掘,我可以帮你在三个月内把利润增成二十万!想想看,不去节省,想把利润翻倍,把一百万营业额做成二百万,是不是比那更辛苦?我希望你明天就行动,跟你的供应商讲,能否把供货价格降下来1%?别小看1%,他很可能答应,因为少嘛。但对你来说,减少1%的供应价格,可能在利润上变成增加5%!
再次声明,做生意别象个守财奴,但能省的必须省,对待“非策略性成本”要象杀父仇人般痛恨。然后,大大方方把节省下来的投资出去。告诉你的员工,四处省钱可能挺麻烦,但省下来的钱会有一部分会陆续出现在他工资单上。
对我们而言,多次把十几万元捐赠给春蕾计划。救助失学女童的行为,已经变成了例行公事。但我们从未皱眉,因为想到这钱是从一张张双面用的复印纸、几毛钱坐出租车差价、或从供应商那里省出来的,就开心不已。
日期:2006-09-03 23:43:38
五湖帆帆这个同学,听课听了这么久,就是一毛病: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
前面三八讲了多久了?任何举动都要服从于什么?价值链对吧?难道创新就一定好?“创新”就一定是个好词儿?要我说,这不过是个中性词,符合价值链的创新,就是好东东。不符合的,就是害死你的毒药。(创新没有风险?创新没有成本?直接成本的背后,不用算算机会成本?)
举例来说,我去欧洲,看德国的麦德龙未来超市,真牛X,就说说收款部分吧,全自动,顾客拿着众多挑选好的东西,一样一样自己动手扫条形码,水果什么的,放在一个特定机器上(德国一个磅秤公司开发的,那公司还请我们吃意大利大餐呢),机器自动扫描是橙子还是苹果,秤好重量自动显示金额,最后顾客自己掏出信用卡塞到机器里,自动扣款,如果你有折扣券,就先塞,就会自动给你减钱……
后台部分,就更嚣张啦!居然采用了射频系统,例如摆放飘柔洗发水的货架上,自动识别和计算该货架的飘柔数量,如果低于标准库存量,自动向后台发出警报,提醒补货……卖DVD的货架上,可以拿着你想买的影片,朝屏幕一扫条形码,就给你演一段影片内容。有些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就需要多多扫一下你的证件,证明你成年了……
高科技吧?我要把我所看到的都描绘一遍,估计帆帆得听傻掉!
这么多先进技术,崭新应用,是好事吧?
可为什么我去美国沃尔玛考察时,无论前台后台,都没这些应用呢?!沃尔玛还不够厉害么?怎么在科技研发方面,会落后于麦德龙呢?帆帆?
嘿嘿……还是回到我N久以前讲的课吧,价值链中的环节,哪个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超市系统而言,如何节省成本,是最大优先考虑问题,也是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同样是节省成本,在美国的沃尔玛和在德国的麦德龙,所采取策略就截然不同!!!
在美国,由于有大量新移民,尤其是墨西哥人,非常便宜,有了便宜的墨西哥人,为什么要用无人收款的庞大机器?!到了德国便不同了,人工好贵!而且轻易不能解雇,每个雇主都被庞大的薪金和福利吓得心惊胆寒,当然如果有无人收款机就不用活人啦!
顺便说一句,麦德龙那个也不是全无人,而是一个德国老大妈,远远坐着,一个人监督着八条收款通道。万一有比她还老的,不会用高科技收款,她就过去帮帮忙。
所以,针对超市行业,竞争力是削减人工成本,麦德龙采用技术创新,用机器来替代人。而沃尔玛采用人力资源创新,用墨西哥新移民来替代山姆叔叔。(墨西哥人是泛称,不过沃尔玛的第一线苦力员工,确实较少白人。通常都是有色人种。)
我一个朋友在迪亚天天便利超市做总监(迪亚天天是西班牙品牌,被家乐福收购,小型店,北京上海目前有很多),有一次和我抱怨,他老板是西班牙人,苦恼道,“俺们在西班牙的时候啊,最能拼减少人工!和竞争对手比,我们每家店少用二个人,就赢了!可这招在中国不好使啦,他大妹子的!在中国少用俩员工,根本成本上没啥感觉!反而是房租真他奶奶高!高到吓人……咋办啊?这到底咋办啊?”
日期:2006-09-04 12:22:36
我自己身上的创新例子,简直太多啦,不过有两点,一,我是小企业,即使案例说出来,也不够分量,不如说大家伙的,只要逻辑服人,管他谁的案例?二,我才不会在BBS上透露自己的案例!跟郑BS似的,裸奔很好玩?
继续晒旧袜子:
====================================
《保护团队中的反调》
一方面,要做到团队统一理念。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团队中的反对声音。
这一点儿不矛盾,换句话说,就是在“战略”上,大家要彼此达成共识(那是团队建设的核心),而在“战术”上,则必须反复论证,也就是怂恿争吵、鞭策博弈。
商场如战场这话已经叨唠烂了,有谁想过除了有如战场般残忍、你死我活外,还有什么相似?那就是信息的不完善。你永远无法知道竞争对手的所有打算,也无法预知明天的全部市场变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分析,尽量准备好多一些的对策。
大家早就知道一个人再高明,也无法面面俱到。却少有人知道,其实一群人更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尤其你是最高决策人时,你发表的意见,大多数下属无条件接受(别忘了大部分中国人都喜欢察言观色,随时保留意见)。所以这时候,如果一个声音喊道:“老板,我认为你说的不对!我倒认为,从反方面来看……”你千万别把脸憋成番茄,或者拍着桌子打断他,而应该象偷猎者见到大熊猫般欣喜若狂。有个著名的“阿希实验”,让一个被实验的对象(被试)进入到有五个“托儿”的情景,但被试不知道其余五个人是“托儿”。然后要求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例如,比较一条线与另三条明显不等的线中哪一条等长。当五个“托儿”在前面都异口同声说出错误答案的时候,3/4的被试都不同程度跟随了错误的答案。当然,实验中,仍然有1/4的被试没有被“托儿”所迷惑。在一项正常人犯错率不超过1%的任务中,却有超过75%的人会从众选择错误的答案,可见说出不同观点有多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