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增见闻,顺便学点能用的法术!----回忆我在术数圈的介些年》
第7节作者:
见色生意 日期:2013-12-13 12:50:00
那么奇门遁甲的法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据卤煮多年探访古籍,姑且能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法术奇门,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种是记载在历代奇门古籍兵占中的军事用途部分。一种是记载在《神授遁甲天书》之类的高端法本中,这种高端法术,应用起来必然惊世骇俗,也不知是否还有传承的高人在隐世。
但无论这两种法奇门,效果是如何的差异巨大,要想真正的运用,却都需要立法坛,祭炼丁甲玉女等大神。而这一程序可就真需要传承了,各种密咒,仪式,现象,要真再蹦出个大神显个真身,没个师父护法,想是极极危险的。
(木钱换爪机,拍的不清晰...桑心)
日期:2013-12-13 20:56:00
军事中的法术,主要还是针对当时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对个阵啊,砍个大将啊,偷个袭什么的,这其间古籍记载的比较详尽的是两个避祸趋吉的大法,“玉女反闭局”和“真人闭六戊”。
书中载:行玉女反闭之法,以全亿万军人。先画地图,用桑柴灰为之,可以隐匿逃亡,或有患难,隐遁人无见者,即不避归忌、往亡、陷破,一切凶神恶煞,又可以市贾求利、进见长吏、报仇、攻恶,宜深保此局法,父子不传之秘,毋轻易语人,以泄天机也。
从这段描述来看,反闭局的作用其实就是在遁甲局没有一个好的选择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神佑之法。用以出门行军、上访避难,就好像有丁甲玉女等大神在庇护一样,让看人看不着。说白了,就像是走在了所有人的视觉死角中。
那从古籍的记载看,玉女反闭局就是一种类似鸟儿悄的去干特务事儿的方法。而“闭六戊”法,则是用来,隐遁避敌的。差异在哪?反闭局是作法后,乘玉女而去,可以去做隐秘的任务。而闭六戊,则是蹲在那鸟儿悄的死磕,你走到我眼前了,你也看不到我!就是看不到!
日期:2013-12-13 22:15:00
据古书记载,验证闭六戊的法术是否成功的启动,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俩只母子牛,把牛妈牵进局里,关局门,则小牛犊找妈妈却不敢进入局中。
从两种法术的操作描述上,显然是局中被请来的丁甲大神护卫着,小牛是不是看见了啥,想来只有牛知道!据说闭六戊必要注意的是,敌人走后,也不用藏了时,一定要把局打开,要不没事人儿似的就该干嘛干嘛了,往往容易撞树上...合着,这个局就是赶上一个无形的大筐盖脑袋上了。
反闭局没啥故事好引用,闭六戊倒是有两个,都是明清的小说记载,待卤煮努力整个翻译版给大家感受感受。
日期:2013-12-13 23:43:00
故事一;清人吴炽昌的《客窗闲话》中,《丁养虚》选段(...好长的说明):
作者吴哥有个古琴老师叫丁养虚,据吴哥说,他老师可神奇了,不但是国手级的围棋、古琴大师,还擅长鼓捣各种机关玩具,而最为神奇的其实是奇门遁甲之学。
吴哥在这篇老师的传记中,一共写了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类似前面卤煮翻译的纪版的笨爬墙记,几近相同的变态虐人;第二个故事则是,丁哥为了给俩儿子娶媳妇,选个好日子开了个酒馆,赚嗨了!其中就有卤煮前面讲的克应在奇门上的现象;而第三个故事就是卤煮要引用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延续了吴哥老师丁哥的第二个故事,作为背景,丁哥的酒馆当时可以说是赚真嗨了,但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赶上严打了,据吴哥记载,当时是严禁民间自己酿酒的,一经发现,以酿酒的器具为证据,这就是罚钱坐牢的节奏啊。
这一天,突然内部的卧底就传来一个消息,说执法大队马上就要到了,给你三千能收岛的啊!丁哥一听,全家慌乱,必须马上销毁证据,要把各种酿酒器具砸掉。但是问题是,其中有一个蒸馏甑真是太大了,而且还是铜的,这一时半会儿怎么砸完,人说来就要来了。有人提议埋了,丁哥连续两个“不”!不赶趟了,必然露陷。说着,便招呼大伙把那大铜玩意,直接抬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可以说是谁都能看得见!就在丁哥媳妇吃惊为什么这么干的功夫,执法大队来了。
为首的进来就开始指挥找证据,拉着丁哥进了内宅,各种百度,甚至掘地发墙,毫无踪影,那头儿累的没法,坐在客厅里,跟着的手下百余人。那壶明明就在桌子上,却无一人看见!
待执法大队离去,丁哥带着家人从容淡定的砸碎了铜甑,熔解灭迹。
吴哥曾经问过:“为何乃帮人看不见?”丁哥曰:“搜远不搜近,灯下黑,这是个偶然!”
但吴哥知道,只是丁哥不肯泄露玄机,必是用了闭六戊藏形法也。
在吴哥记载的最后,吴哥这样感叹:
先生以琴棋名噪一时,当道富室重聘争迎不应,高士也。其术数之学,老益韬晦。有求之者,曰:“我亦由夫人耳,从宪书指与一黄道日而已。”予从学琴,见案头奇门,谨请教。先生卜曰:“孺子尚可。”随指示奇壬布局法,不以术告也。叩之,曰:“此在自己研究,久能悟得,非师可授也。况以此眩人,恐有杀身之祸。何苦乃尔。”予不敢渎。今先生逝矣,惜秘学失传,谅下愚无德以承受之耳。
这是第一个故事,关于“闭六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