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全书——阐述心学的小说体传记,改变一切的神奇智慧》
第5节作者:
明朗之阳光 在杳冥之中,又似乎有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上的一句偈语。
既然如此,圣人又有何相可着?
念及此处,王阳明守定心性,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外观其身,身无其身;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日期:2014-05-25 10:50:24
慢慢地,世间的一切事物从他脑海中消失了,他忘了自己为何人,在何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万念俱灭,唯有一灵独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至此境界,天命是什么?这个须臾不可离的“道”又在哪里?
禅宗有云:
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这个时候,王阳明提起精神,将整个身心透入进去,“唿”地一声,那独存的一灵也不存在了,身心虚明透彻,与无始无终、无增无减、不生不灭的天地宇宙本性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此时此刻,只觉天地万物莫不是由自我本性流出。
原来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道就是天命,就是天理,就是良知。
道就在眼前,就在万物之中,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鱼跃鸢飞,无处不是化境。水流花开,随时都见天机。”
他心中一阵狂喜,难以抑制,一声长啸从丹田激荡而出,声震长空,群山回应,百兽皆惊。
“有人问我修行事,月在天边水在瓶。”
王阳明终于在不着一物的心境中,大彻大悟,明白了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怎么一回事,领会了圣人之道,不禁欢呼雀跃,状如疯癫。
从此,世上的名利是非、荣辱得失,甚至生死问题也不能束缚他了,他成了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领悟到了一种独特的境界,他在磨炼中,“我”与万物融为一体,心胸洒落如光风霁月,获得了能够“参赞化育”大智慧。
简言之,王阳明终于认识了真正的“自我”,心灵得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他的智慧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了。
直到此时,他的内心才真正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敢于承担世上的一切事情。
在平常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沉溺于各种声、色、名、利的诱惑之中,杂念纷纭,往往是心里想做一件事而不能去做,反而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内心没有一种定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当我们不断逃避自己的责任,无法面对问题时,身心就在经历着一个自我挣扎的反应。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摆脱外物的束缚,这种自我冲突将会愈来愈烈,不断撕裂身心,使能量白白地损耗。
唯有不断地调整意识,使其进入一个宁静、虚无,最终不着一物的境界中,洞察力提升了,对世间的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无为”中灵活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灵的强大不在于征服外界的什么事物,而是看它能不能认识那个真正的“自我”。
日期:2014-05-26 14:55:05
次日清晨,朝阳初升,悟道后的王阳明站在一山岗上,当风而立,仰望苍穹。
他已知道天地万物的秘密,但是常人可曾知道,天地之间有着怎样的秘密,心灵之中又有怎样的世界?
随从们远远望去,一轮红日正从王阳明的头顶冉冉升起,将整个天空映照得灿烂生辉。
王阳明凝视远处的山峰,似乎在苦苦思索着什么。
朝阳初起,光芒四射,将周围的群峰镀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
远眺良久,王阳明收回目光,看着面前岩石上的一株小草,神情恬淡超然,充满爱意,好象在欣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慢慢地,他将目光从小草那里移开,注视着天际那自然舒卷的片片云彩。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是古人对恬适心境的一种体会,一种纯任自然的境界。
王阳明悟到了“道”的奥秘后,心与万物为一体,看到任何外物,都能从中发现独特的造化之美,拥有恬淡自然的心态。
但是,王阳明追求的不仅是这种闲适自在的心境,他还要更进一层,与那种能够支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神秘力量融合为一,探知隐藏在世间万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如此方能达到“无心于定,却无所不定”的至善境界,也才能拥有创造一切、成就一切的真正力量。
《中庸》曰: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儒家认为,修身治学,明悟本性、与天地融为一体,固然是君子应追求的境界,但往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圣人”境界。
所谓圣人,就是明了“本心”,洞察了天地万物的规律,获得了大智慧,然后把这种大智慧用来协助天地裁成化育万物的人。
也就是说,认识本性后,提升了自己的身心素质,还要积极入世,做教化百姓,维护国家、社会乃至天地大自然和谐、平衡的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用源自“本心”的智慧和能力推动社会和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圣人所参与的这个过程,也称为“参赞化育”。
王阳明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忘记了清风,忘记了朝阳,忘记了周围的天地。
他在虚无静寂的境界中苦参默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日期:2014-05-27 11:12:28
以前由于深受朱熹注解的影响,一向求理于事物之中,对这些圣贤经典总是似解非解。
此刻打通了内外之道,真的达到了“豁然贯通”的境界,一切都好理解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原来一切都在我的心中。
天理和人欲,其实就是一个东西。
物格知至,当一个人的心只停留在当下,没有分别心时,人欲即是天理。
此时纯是天理流行,自己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我心即是道,道即是万物,心居万物之枢纽,顺其规律而行,又何事不可为、不可成?
道家认为,万物都是“无中生有”,是从虚无中化生、演变而形成的。而“道”就是万物的本源,所谓“道法自然”,其生化万物,遵循的就是“自然”的法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