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亲这样给大哥起名字,是希望大哥在爱情和婚姻上能够顺风顺水,将来有好的感情归宿吧?”
我再次肃然起敬。
“可是大哥名字出处的这首诗,却是一首待嫁女子求爱的诗,诗的内容是……”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孟非一口气把全诗背了出来,令我瞠目结舌!
在我目瞪口呆中,孟非说,这首诗是不是可以这样翻译:
枝头梅子纷纷落
树上还剩有七成
追求我的众小伙
趁着现在好时辰
枝头梅子哗哗落
树上还留有三成
追求我的帅哥们
今天就是好时分
枝头梅子呼呼落
畚箕筐子满满盛
追求我的男嘉宾
等你开口牵手成
我佩服得五体全部哗啦啦投地。
我和孟非说,听说现在有一门学问叫“姓名学”,我没有读过这方面的文字,可我联想到大哥一辈子曲曲弯弯的爱情史,却总是觉得冥冥之中与这名字、与这出处有关。
日期:2015-01-04 16:23:42
现在开始吆喝喽:
2015年度最虐心的情感小说——《我在天堂等你爱》荣耀登场啦
爱情磕磕碰碰,凄冷哀婉
爱情步步惊心,唯美浪漫
电视剧版《非诚勿扰》,构思巧妙独特
小警老许的开年大作,天涯首发
好戏在后头,越来越精彩~~
老许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天天有更新,每日给你好看!
日期:2015-01-05 19:44:52
第一章 第一段感情经历
“ 说说你大哥的感情史吧,他有几段感情经历?”
“六段,不,七段,先说哪一段?”
“不按时间顺序吗?”
“也行,但大哥的第一段感情史年代太久远了,我怕你不喜欢听,许多年轻的观众也不爱看。”
“那总不能先说第七段、最后说第一段吧。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带点历史味的东西,况且,你说的故事,和我肯定不会有代沟的。”孟非笑笑,“至于观众嘛,我想那应该是萝卜白菜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是好东西,观众就会喜欢,一句话,永远不要低估观众!”
“好吧。”我从包里拿出一迭文稿递给孟非。
“这么多?这是三段VCR的脚本吗?”
“不是,这是第一段感情经历。”
“啊?你没有搞错吧,这么长的东西VCR怎么拍?也没办法播啊!”
“你们的VCR容量太小,容不下大哥厚重的感情史。所以我想做一期特别的《非诚勿扰》。”
“你不是要做电视剧吧?”
“也未尝不可。电视剧版的《非诚勿扰》。”
孟非狐疑地看了我一眼,不无嘲讽地说,“不要太有想象力了好吧。”
也许孟非只是出于礼貌,拿起文稿看了下,但他这一看就再没放下,彻底忘了他只给我的十分钟时间,随着他的表情越来越投入,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津津有味,我也就叫了一碗孟非小面,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1. 文艺青年的初恋
对大哥的最早记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十年内乱刚刚结束,历史进入后文『革』时代。
那时候,大哥还是个文艺青年。
大哥和他的同学们一道撕碎了课本,砸烂了学校的课桌,并揪出了他们的“大毒草”老师进行批斗后,已经百无聊赖地呆在家中多日。
大哥没有读完高中,回到家乡务农。可大哥是个有文化的青年,一个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那时候,村子里有个高中生,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大哥几乎承包了全村人与外地亲属来往信件的撰写和阅读,快春节的时候,来我家请大哥帮着写信的村民几乎要排队,排上一个上午或下午才能轮到。我的母亲就会在堂屋里摆出几条长凳子,烧好一锅开水,把我们兄弟姐妹吃饭用的饭碗拿出来,倒出满满的几大碗白开水,坐在长凳上陪来写信的客人聊天、喝茶,一直到午饭或晚饭时,客人们才会散去。
进入腊月的时候,来写信的人不多了,大哥便忙着为全村人写春联。我们从镇上买来几沓厚厚的红纸,兄弟姐妹几个一起裁纸的裁纸,研墨的研墨,然后围坐在一边看大哥甩掉棉袄,挽起衣服袖子,舞着一只巨大的毛笔,开始挥毫泼墨。大哥在我们裁好的红纸上写“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边写边向我们普及春联知识,告诉我们这是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春联如何对仗,如何认识上联和下联,上联和下联分别贴在大门的哪一边。我对中国民俗和古文化的最早了解和认识,就是从春联开始的。一个上午下来,大哥书写的一副副春联被我们挂满房前屋后,红彤彤一片,煞是壮观。多年以后,我在影院里观看张艺谋的《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时,脑海里竟会跳出当年老家宅院里悬挂着的那些春联,这是我记忆里最浓烈的色彩和最有味道的红。等到腊月二十八、九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会贴上大哥的手迹,外地亲戚过来拜年,不管走进哪一家,我都会自豪地指着春联对他们说“看,我大哥写的!”
为村民们写春联自然是不能收钱的,买纸买墨的钱虽然不多,可那个时候我们家穷得几乎揭不开锅,就这一点钱也是贴补不起的。于是大哥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将他的春联推向市场。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两人抬桌子,一人扛长凳子,一人抱着笔墨纸砚,一大早便向附近的集市上出发。到了集市,我们在入口处摆开桌椅板凳,铺开纸张,安置妥当后,大哥扯开嗓门喊 “写春联喽,写春联喽!”我用细尖的童音学着大哥的样子跟着吆喝,不一会便有赶集的农民陆陆续续围拢过来,大哥开始现场写春联。大哥很有范儿,很有点书法大师的味道,那气场一点也不比现在现场签名售书的作家弱。遇到有点文化的,大哥还会和对方切磋几下,根据对方的需求,来个现场创作。大哥的这个本事全仰仗于他小时候饱读诗书的功底,那时候,我常常还在睡梦中就能听到大哥在院子里大声诵读“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像刚入私塾的学生,虽不知道大哥朗诵的是什么,但却感觉他很有文化。大哥推向市场的春联,按照现在说法就是统一标价,从不多收客人一分钱,哪怕是客人很满意,多给五分、一毛钱,大哥也会很客气地将多给的部分还给他们。一个上午下来,集市快散了的时候,我们的衣服口袋里便有了叮呤噹啷的硬币撞击声。小时候,我们听着那硬币声就觉得特幸福,因为不仅过年我们可以有肉吃了,而且一个年关下来,兄弟姐妹几个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大哥有才气,人长得也俊朗、帅气。那时候,大哥是我们的偶像,是我们兄弟姐妹的骄傲,只要一提起大哥,我们就会竖起大拇指,说我大哥如何如何,崇拜之情溢于言表,以致于我们的表达最后都习惯性地流露出“我大哥体”,这在我的文字叙述中都留有这样的痕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