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20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20 01:14:17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七 挑拨惨杀(7)
  前文说到,朱棣偏信吕氏毒害权妃,用残酷的刑法处死了吕氏——
  吕美人生也苦,死亦苦,主观上皆因她冷傲的性格,在帝制的宫廷里,不善于事上是极端危险的,不善于与下人搞好和谐,有时候也是致命的;而客观上,则是心如毒蝎的坏女人贾吕的挟私妄造之言,以及奸佞黄俨和权婆婆的操弄倾轧。
  因为事涉本国“处女”,朝鲜对吕案非常关心,认为“吕氏之死,实本国之耻”,所以事后太监尹凤来使时,向他打听到这样一些秘闻。
  尹凤这家伙长着一张碎嘴儿,他跑到朝鲜出差,最喜欢卖弄嚼舌头,说帝室的是非。不过话说回来,还多亏了他,才让我们多看到一些明宫的内幕史料。
  尹凤不认为吕氏有投毒谋害权妃的行为,他说,吕氏之死,“然非其罪也,(黄)俨诉之也”。指出此案背后的黑手,其实是大太监黄俨。朝鲜史官遂根据他的介绍,在国史中写道:“(黄)俨当太宗皇帝(朱棣)之时,专主宫壸,诬陷吕氏之失,灼灼明显”!黄俨死后,其罪行暴露,朝鲜人才喘了口气,说吕氏无辜就死,“而今稍雪”矣!
  吕氏已被迫害致死,朱棣仍不肯放过她的家人。永乐十二年六月,朱棣再一次亲统大军北征,八月初从塞外凯旋,回到北京,他随即将击败蒙古瓦剌部的消息作成诏书,由随朝鲜使臣来京的通事(翻译官)闵元生带回国,并亲自口述了这次宫廷大案的经过,教他向国王李芳远通报。
  朱棣还让李芳远将权妃死亡的“真相”转告权家,并将权氏的哥哥权永均送到北京来,但他特别强调:“吕家亲的,再后休着他来。”所谓“吕家亲的”,就是吕氏的家族,但朱棣没有就如何处置吕氏族人做出安排,只是让国王不要再教吕氏的亲族上京来了。
  吕氏本人都惨死了,她的亲族还上京干什么呢?皇帝做这样完全不必要的附言,是为什么呢?显然他是要求李芳远对其族人予以处置,只不过不明言罢了。
  李芳远不敢怠慢,经过与议政府、六曹商议,决定在明确的敕谕下来之前,先将吕氏的母亲张氏及其亲族都监禁于义禁府。
  (注:义禁府隶属于兵曹,长官为判义禁府事,从二品。这个机构兼具调查、审判等多种职能,但其对象主要是朝廷交办或关乎朝廷稳定的大案要案,与明朝的锦衣卫颇有相似)  
  日期:2013-12-20 01:38:26
  没过几天,朝鲜因为朱棣驾临北京而派往“行在”(指圣驾所在之处)问候圣躬的“钦问起居使”尹子当回来了,李芳远立刻在便殿召见他,同时参加接见的还有宰相河崙、南在、等人以及六曹判书(相当于明朝的六部尚书),李芳远希望从尹子当那里得到更多的关于吕案的报告,特别是了解皇帝对处理吕氏亲族的真实态度。
  李芳远惊讶地得知,吕氏进毒事发后,皇帝竟然将她阖宫之人全部杀死,没留一个活口。
  “皇帝之意,对吕氏亲党,似亦应如此。”尹子当说道。

  “近日因元闵生所传圣旨,已将吕氏亲党囚禁起来。”李芳远思忖着说,“然则皇帝欲尽杀吕氏亲族,于法何据?权氏为妃子,吕氏是美人,虽有尊卑,但并非嫡妾之分。况且所谓鸩杀,本就暧昧难明。若遽然将吕氏一族置之族诛,本国虽远体皇帝之怒,亦有所不忍。”
  “不如且先监着,”南在与李稷见国王迟疑,便进言道,“等权永均(权氏之兄)从大明回来,知道皇帝意旨所在,然后决之,亦不为迟晚。”
  李芳远点头,表示同意,但仍犹豫:“皇帝说权氏管六宫之事,是否以皇后尊之?”
  他问诸相臣的意思,右代言韩尚德说:“权氏并不是皇后,岂可以‘弑’论吕氏之罪,而夷灭其三族?若按论以故谋杀人,则似律轻;不如以谋反大逆论罪,将其族人没官,殿下以为如何?”
  而河崙抗辩道:“考诸律文,凡争斗于宫中者,亦是死罪,何况吕氏肆行如此之谋?上致天子之怒,下贻本国之羞,其亲戚虽不与谋,然生此尤物,自是家祸。臣以为,闻如此之变,不可缓也,宜速正王诛,以答天意。”他要求将吕氏近属处以死刑。
  李芳远思虑再三,做出决定:“如果不能不杀,亦不可滥杀,诛止一人可也。”
  要杀的,自然是与吕氏最亲的人,那就是她的母亲了。吕氏之父吕贵真几年前已卒,当时吕氏尚得着宠,永乐皇帝闻丧后,还派太监黄俨来朝鲜到他坟上来吊唁过,孰知沧海桑田,昔日之荣光,顿化作今日的倾天大难!
  李芳远回到宫里,反复思之,又觉不妥,他认为:“吕氏之罪,考之于律,则为大逆也。但大逆之罪,不可诛及其母。”
  吕氏弑权妃,是皇帝所定的结论,李芳远无法违抗。但作为国王,他并不愿意任意诛杀本国臣民。他在决策之后,旋即反悔,决定暂缓执行吕氏的死刑,看看有无盘桓腾挪的余地。
  于是他重新下教道:“以吕氏之母张氏定为官贱,余皆释之。”
  (注1:朝鲜国王之令不称“旨”,而称“教”)
  (注2:“官贱”,即将吕氏之母黜为贱民,收为官府的奴婢)
  李芳远将新的决定周知各位辅臣,河崙当即表示反对,他说:“殿下之至仁甚善,然吕氏之罪,是为弑逆之大者也。弑逆之罪,必及其父母,今其父已死,则必杀其母,以惩后人。”他建议,不仅要处决吕氏之母,还应让皇帝了解本国这种“善体圣心”的忠实姿态。

  河崙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敢于坚持己见,他曾因为私下推动联姻中国,而遭到贬黜,但很快就复了官。
  其他宰相则顺从国王的意见,赞颂国王不忍以律外之刑加诸吕氏,是为至仁,都表示只以元闵生之言而杀吕氏之母,未为稳便,还是等待权永均回国后,知道皇帝的态度后再处置不迟。
  吕氏之母在义禁府里关了几天,李芳远突然下教,将她也放了。从李芳远对此事以软抗为特征的处理方式来看,他对永乐帝的暴虐狂躁是怀有极深的不满与抗拒的。
  十二月四日,权氏、任氏、崔氏、李氏等朝鲜处女的父兄权永均等从北京回国了。权妃之兄权永均受到朱棣的隆重接待,在北京盘桓了54天之久,皇帝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他,还赏赐他大量的羊口、马匹、白银和彩缎,并让他亲自到天寿山祭祀权妃。其实权妃并没有葬在这座皇家陵寝(即今十三陵)里,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凸显权妃的地位。
  权永均带回了皇帝的口谕,朱棣是这样告诉权永均他妹妹死亡的“真相”的:“吕氏不义,与宦官金得谋买砒礵,和药饮之,再下麪茶,以致死了。朕乃尽杀吕氏宫中之人。”据他了解,为此案明宫被杀的宫人与宦官有数百人之多。
  吕氏之母张氏在九月份已被释放,然而当年十二月底,通事元闵生再度从北京回国,却报告李芳远,说他向皇帝奏报,张氏已被处决,“帝然之”。
  我细细查了朝鲜实录,在张氏被释之后,再没有关于她的记载,显然她没有逃脱死亡的宿命。她是无端为吕氏牵连的!河崙说吕家生此尤物,实为家祸,真没有说错。然而,吕氏的命运,又岂是她自己所能把握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