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原因,东汉的人们潜意识里认为不应官府征辟的人,就是有真本领的人,对这些人有着莫名的好感,自发地组成粉丝团、狗仔队,争相传颂他们的品德。就像陈年的美酒一样,名士的隐居时间越久,身价越高。譬如荀爽隐居十多年,董卓时期应征入朝,九十三天拜司空,其余韩融、陈纪也是如此。所以,袁绍服完丧,死活不应朝廷的征召。
光靠辞官服丧、不应征辟,袁绍就能当选网络十大杰出青年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否则各部穿越剧的猪脚回到东汉,找个深山隐居起来,死活不见人,那就杯具了。大家都知道想在网络出名要找推手,想要帖子火得找水军,三线演员要炒作自己最好能搭上一线演员或导演,闹点绯闻、搞点车震、爆点床照、来场三角恋什么的。
东汉时也是如此,个人影响力毕竟有限,所以有意于仕途的名士们常常聚在一起开文化沙龙,议论时事、相互追捧,你夸我为龙,我赞你为凤。时不时爆点料给狗仔队,越炒名气越大。官职低了根本不屑一顾,等别人出到合适的官职才肯出仕,出仕之后再相互推荐。
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就是如此,每天不干活,除了看书就是出去访友,与石韬、孟建、徐庶、崔钧等名士为友,拔高自己的身价,等合适的买家。他们也会相互评估,诸葛亮曾评论石韬、孟建和徐庶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这些做法和现在夜总会的小姐比较像,明明希望被人点中陪酒,却要装作很骄傲很冷艳的样子,钓客人的胃口,越这样,客人越想点她。
还有专门的评论家,比较有名的有郭泰(评过王允)、许劭(评过曹操)、司马徽(评过庞统),被他们评论过的人名气会大增,所以曹操拼命追着许劭要他评自己。
东汉末的名士最高为“三君”,往后为“八俊”,再往后为“八顾”,再往后为“八及”,最后是“八厨”。
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为名士之首。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刘祐、魏朗、赵典、硃寓为“八俊”。俊为英杰。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能以德服人。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能教导民众。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能疏财仗义。
能和上面这些人搭上关系的也就可以称得上名士。袁绍和张邈、何颙、许攸、伍琼等人混在一起(他和刘表关系应该也不错),成天议论朝政,针砭时弊。因为他家世显赫却又礼贤下士,所以名声越来越响。中常侍赵忠(这厮比房叔牛,到处置业,洛阳有豪宅,邺城也有)知道后对诸黄门说“袁本初不应朝廷征召却偷偷的结纳死士,他到底想干吗?”袁隗听说后经常指责袁绍会毁了袁家,袁绍言行依然如故。
相比袁绍而言,袁术的路走得比较规矩(可能因为是嫡出),以侠气闻名(只要像陈光标那样,出点钱作慈善,再找人宣传下就行),先举孝廉,历任郎中、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袁绍因为名气大,直接被大将军何进征辟,历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他比袁术早做虎贲中郎将,证明他的路走对了,袁术做虎贲中郎将可能还是托了他的关系,毕竟打仗亲兄弟),后来又迁西园禁军之中军校尉,再升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比三公更有实权)。要是不走这条捷径,他可能还在某个郡守的位置上苦熬,现在名利双收。
袁绍没预料到大将军何进会被宦官所杀,他的第一反应是杀光宦官,以免他们反扑。董卓初进京时,实力尚弱,应该对袁绍很客气。袁绍也本着拉拢董卓壮大自己的心理,毕竟洛阳的实力派很多(何进旧部吴匡、张璋等,何苗旧部、丁原并州军、河南尹王允、北军五营、西园禁军、左右羽林),皇帝年幼,群龙无首,不是谁都听他袁绍的,所以他对董卓的行为不管不问。等到他想干涉的时候,董卓已经收拢了兵权,他没实力再去干涉。
董卓问他“刘协还可以,不知道能不能比刘辩强,有些人小时聪明,长大平庸也说不定。”他的反应史书有两种记载,一种是《献帝春秋》所载,袁绍说“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后汉书》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三国志》说袁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后一种说法裴松之认为比较合理,也比较象袁绍这种有志建功立业的人说的话。那前一种说法怎么来的,炒作,纯属炒作,袁绍的推手为了让袁绍名满天下(袁绍身后有一支强大的水军),骗了世人,也骗了史官。
日期:2013-01-23 23:29:11
靠炒作上位的袁绍又靠忽悠得了冀州。冀州是个超大州,有九个郡国,《后汉书》载人口约六百万,就算经过黄巾之乱,打个五折也得有三百万人口,十人抽一丁也能征三十万壮丁(太祖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去掉后勤都有十五万军队。
不过人事的任命是个大问题,袁绍从洛阳带出的有京兆虎牙都尉刘勋(刘子琪),西园禁军的右校尉淳于琼、助军左校尉赵融,谋士许攸和逢纪。
得冀州先仗逢纪的提议和计策,后又靠韩馥同乡荀谌(荀彧的弟弟)、辛评、郭图和自己的外甥高干等一起忽悠韩馥,忽悠这活一定得人多,“三人成虎”呀!
得冀州之后,杀了反抗的长史耿武和别驾闵纯,收了麴义、颜良、文丑、高览、张郃等武将,又留用了韩馥的骑都尉沮授,提拔了因为正直而不得志于韩馥的魏郡人审配为治中,钜鹿田丰为别驾(这二位正直不正直不好定论,说话很冲,容易得罪人的主)。
以后加上公孙瓒部下和青州黄巾归降的部属,人员构成太混杂。走捷径的后果就是袁绍根基太浅,缺乏管理经验,就好像你从普通员工三年时间就成为一家跨国大公司的CEO,很多问题你都不知道怎么去应对。谋士虽多,袁绍自己的经验不够,无法判断哪条计策好,哪条坑爹(就像自己英语很烂,去考四级的考生)。
曹操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先做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并且把济南国十余县管理得很好,后以议郎迁为典军校尉,起兵之初只有五千人,后来升为东郡太守,再迁兖州刺史。每一步都走得比较稳。通过长期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一批经过磨合,如臂使指的下属。他也能从下属提供的意见中选择出符合自己利益的计谋。
日期:2013-01-24 18:22:37
荀彧因为荀谌的缘故曾经投奔袁绍,看到袁绍的部下混杂,相互勾心斗角得厉害,而袁绍本人又没有主见,不知道怎么平衡关系,面对一堆谋略也不知道怎么取舍,于是弃袁绍转投曹操。作为袁绍曾经的属下,他是这么评论袁绍的部下“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后来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都如荀彧所料。
等等,似乎荀彧还少说了几个人,我替他一并说了吧,荀谌、辛评、郭图俱为舌辨之士,与擅长文学的陈琳差不多,既不能攻城掠地,又不能运筹帷幄。沮授却是有张良、陈平之材的超级谋士,与贾诩、郭嘉相比不相上下。
袁绍得到冀州之时,沮授被留用。沮授,字公与,广平人,少有大志,多权略,他不是华而不实的隐士派,仕州别驾,举茂才,历任二县县令,又为韩馥别驾,拜骑都尉。他为袁绍作了一个类似于隆中对的长远规划,原文如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