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华夏的兴起——说说老祖宗的故事》
第47节作者:
如是予闻 日期:2013-12-20 15:00:18
《征服:华夏的兴起》-149
当时的豳地在古公亶父的治理之下,兴盛发达,成为一方乐土。对戎、狄等蛮族来说,这无异于一块大肥肉。蛮族战士时不时到豳地骚扰,勒索财物,古公亶父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战争,所以每次蛮族人一来,就给他们一些东西打发走。
可是你想想,这种做法在那个以强凌弱的年代有用吗?
确实没用,因为蛮族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了,他们根本不会知足,要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要什么呢?要土地与人民。
这下子所有人可气愤了,大家想拿起武器,保家卫国。但古公亶父却不想用武力解决问题,他对大家说:“自古以后,民众拥立首领,就是为了能替他们谋求福利。现在戎狄想攻打我们,就是为了掠夺土地与人民。你们属于我或是属于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如果要你们为我而战斗,让父亲与儿子横尸沙场,我能心安理得地当首领吗?我不忍心这么做。”
我觉得古公亶父这个人,颇有点耶稣的精神,你要,我就给你,我也不跟你动粗动武,我搬家还不行吗?他决定搬家了。当然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古公亶父发现自己的部落根本就不是戎狄的对手,就算拼了老命也是白搭。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我闪人,我躲远远的,这样总行吧?
当时的情况不同今天,以前地广人稀,找个没人的地方安个家是很容易的事情,既不用掏银子买地,也不用交这个税那个税的,所以迁徒是很普遍的。古公亶父打点行装要走了,带着自己的亲族,至于民众么,他让他们自由选择去留。因为古公亶父这个人很公正,很善良,民众们都愿意跟着他走,谁也不愿意被戎、狄这些整天喊打喊打的蛮人所统治。
这就样,大家拖儿带女,背着锅碗瓢盆,扛着包裹行囊,餐风露宿。他们把死寂一般的豳邑留给了戎狄,踏上征途,一路上跋山涉水,渡过漆、沮两条河流,越过梁山,最终来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后来便称为岐周。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北靠岐山,南临渭水,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也正是迁居于岐周,这才有了“周”这个称谓。
日期:2013-12-22 11:07:58
《征服:华夏的兴起》-150
被迫迁徒,这可看出周人部落在这个时候并不强大,只是很小、很不起眼的部落罢了。古公亶父并不是一个挥舞刀锋的武士,他没有赫赫武功,可是他有自己的本事。在他的领导下,其族人在岐周站稳脚跟,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附近地区的民众也仰慕他的为人,纷纷前来归附,该部落的人口增多了,影响力也大了。
先前周人由于受到戎狄部落的影响,在生活上颇多蛮族的习俗,显得文明程度不高,故而受到华夏族其他部众的轻视。为了融入先进的中原文化,古公亶父决定作一番改革,把戎狄那一套生活风俗习惯扔掉,向殷商文明看齐。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行政上的改革,古公亶父设立行政机构,置官分职,改变了以前酋长式的粗放管理,同时划分若干邑落,营建城郭。这么一来,周部落开始有了国家的雏形。
尽管新家园的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古公亶父却总是愁眉紧锁,究竟有什么事让这个可敬的老人家心烦意乱呢?
这时的古公亶父已一天天地衰老,这份家业以后要传给谁呢?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幼子季历。说实话,这三个儿子各有长处,能力与品德都不错。可是古公亶父更器重幼子季历,有两个原因:第一,季历这个人比较勇武,有军事才干。古公亶父当年被戎狄逼得迁徒,心里明白倘若他的部族不能建立起强大的武装力量,势必难以生存。季历天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这点很合老爹的胃口——虽然古公亶父是一位和平主义者。第二,季历的儿子姬昌,深入爷爷的欢心。古公亶父曾经这样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就是说,我们这一族将有王者兴起,这大概就是姬昌吧。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古公亶父可能懂点预测术或相人术,但更可能的是他对这个孙子十分偏好。
古公亶父想立季历为接班人,可问题是长子太伯与次子虞仲也是贤才,让老大与老二居屈老三之下,当父亲的也有点过意不去。时间长了,太伯与虞仲两人也看出父亲的心思,这哥俩一商量,怎么办呢?既然老爹下不了决心,当儿子的决不能为难父亲。哥俩个打定主意,那咱们走吧,远走高飞,躲得远远的,这样父亲就不必忧虑了,可以放心地把大权交给三弟季历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