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炮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该厂1880年制造的村田步枪成为日本陆军规定样式的步枪。主要生产火炮的大阪炮兵工厂1872年就造出法式山炮,次年制造出野炮,1882年又制造出了钢炮。筑地海军工厂主要修理军舰和生产武器,1882年还开始了西式炼钢。横须贺海军工厂的任务则是建造海军舰船,许多在二战中闻名遐迩的名舰即诞生于此。1880年,由日本自己设计、建造的军舰“磐城”号就在这里下水,比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军舰“恬吉”号晚了12年。
这些军工企业同时也兼有部分民用功能。如横须贺海军造船厂除制造军舰外还制造官用、民用船只。1869年,横须贺海军造船厂为生野矿山研制出几十种采矿机和800多种生产工具,1880年又为爱知纱厂等纺织企业研制了水车动力涡轮。大阪炮兵工厂为1883年创建的大阪纱厂生产了大量机床、齿轮和其他工具。军事工厂为民用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对日本近代民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明治政府在大力兴办官营企业的同时,还积极对民办企业进行扶植。为了改变过去工部省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实际状况,1873年11月日本设立了内务省,以发展农业、产品加工和海运业等为主。特别是到了1880年以后,明治政府决定除军事、铁道、电讯工业继续由国家掌管之外,其他官办企业都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处理价格及其低廉,有些基本属于免费赠送。1882年到1893年之间,政府出售官营企业25处,其中金、银、铜、铁、煤矿11处,其余还有造船、纺纱、玻璃、水泥、酿造等企业,出售的价格甚至连原价格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还可以不计息缓付。比如,投资62万日元的长崎造船厂连同4.4万日元的库存以9.1万日元卖给了三菱;投资59万日元的兵库造船厂打一折5.9万日元卖给了川崎;18.9万日元的品川玻璃厂以8万日元25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卖给了西村。像三菱、三井、川崎、住友等这些未来日本的巨无霸财团,起步发展的第一桶金大多来源于此。据统计,1873至1881年明治政府发放的贷款总额达5300万日元,贷款对象多为特权商人和新兴的财阀。
海运业的主力三菱就是靠政府扶植和保护发展起来的典型民办企业。明治政府于1896年10月开始实施《航海奖励法》。在这一法令的刺激下,日本的航海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明治政府把侵略台湾时委托给三菱管理的13艘轮船无偿转让给三菱,此外还购买了邮政轮船公司的18艘轮船也一样无偿地交给三菱。当时从横滨到长崎的上等船票是30日元,三菱背后有了政府的支持和补贴直接就开价8日元。在此期间,政府给了三菱81万美元的贷款支持。这样三菱迅速击败了美国太平洋邮政轮船公司和英国半岛与东方航海公司,开始独家经营日本沿岸和日本至上海的航运业务。1893年到1896年,三菱还先后开辟了日本到印度、欧洲、北美、澳洲四大远洋航线和多条近海航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英、美的世界第三海运大国。
1872年日本就开通了火车,比中国早了足足25年。在政府扶植下,日本的铁路建设也由原来的官办开始向民办转变,日本出现了私人营建铁道的高『潮』。由政府鼓励扶植民间资本发展起来的棉纺织业也是明治时期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行业之一。1879年,明治政府花费22万日元从英国购进10台2000锭纺纱机,以无息十年偿还的优惠条件出售给民间,又用政府垫付纺纱机价款方式创建了十几座纺织厂。
虽然日本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后开始进入产业革命的,但由于明治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从而加速了日本产业革命的进程,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强国。
相对于“明治维新”的大刀阔斧,大清的“洋务运动”可谓老奶奶小脚走路,举步维艰。身居京城的皇亲国戚与官员士子们大部分依然昏睡于“上国”的美梦之中,不肯相信世界已经大变。大学士徐桐曾有一段极其“精彩”的言论:“所谓西洋各国,除意大利真有其国外,其余都是汉奸捏造出来吓唬人的。”徐大学士真不知道《南京条约》大清是和谁签的吗?
早在同治年间,两个英国人,一个是税务司的赫德,一个是驻华公使威妥玛,就联名上书要求清廷进行改革,其宗旨是“内改政治,外笃友谊”。我们看看清廷各大员对提议的反应。湖广总督说:“指手画脚,包藏祸心”。江西巡抚言:“自强之道,不待外求,祖宗之法不可变,洋人教导听不得。”类似言论不一而足。连洋务派主将左宗棠都迫于保守派的压力王顾左右而言他:“洋人的电报属于奇巧之器,华而不实,美观而不实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洋务运动几乎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会招致非议:修铁路会让庄稼不长、鸡不下蛋,办电报则电气会冲撞地脉、惊扰祖宗。被骂作卖国贼的李鸿章,虽然较早认识到大清所面临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但也只能在饱受非议中推进军工、铁路、电报、造船、纺织、采矿等近代工业。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用来生产洋枪洋炮,拉开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序幕。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苏州先后建立了洋炮局,其中苏州洋炮局于1864年自英国购进第一批机器,成为第一个使用外国近代机器的军火工厂。1865年李鸿章还创办了金陵制造局,使用进口自英国、德国、瑞士的机器生产火炮、子『弹』等。同年,洋务运动的“招牌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通过大量购置机器,到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已经扩建成拥有机器、铸铜铁、轮船、锅炉、枪炮等各分厂的综合性工业企业,工人也达到1300人。
但是受工业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军工企业效率之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江南制造总局从1867年到1873年只造枪6477支,仅占同期大清陆军购入枪支的二十分之一,根本不够实际使用。效率低下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居高不下。从美国购入一支步枪需要纹银12两,而江南制造总局的造枪成本是24两,天津机器局更是需要40两。就这还没有考虑质量因素。
中国也曾经尝试过自己造舰。1868年7月,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第一艘军舰下水。曾国藩亲自为该舰命名为“恬吉”号,其寓意为“四海恬波、厂务安吉”。这艘船长56米,排水量600吨,火炮9门,耗银8万两。之后,江南制造总局每一年几乎都有一艘新舰下水,其中就包括即将在甲午战争中出场的悲剧战舰“操江”号。舰只中最大的是1872年下水的“海晏”号,船长91米,排水量2800吨,航速达到12节,火炮26门,耗银35万两。尽管如此,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大多是已经落伍的无防护舰只,其造船业务远远赶不上福州船政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