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叫“参谋本部”,为什么海军不叫“海军参谋总部”呢?这正是陆海军矛盾的一个具体表现。海军认为那样叫就有拾人牙慧之嫌,所以才别出心裁起名为“海军军令部”,连一个字都要理论清楚。其实两者职能都一样,干的都是一样的活儿。你海军算个鸟呀,你有了军令部,那我陆军一定要比你多点啥。这样就在1893年同年,陆军就增设了教育总监,负责陆军的教育和训练事宜。除此此外,海军战时还有一种编制,后来逐渐成为了常设机构,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联合舰队。这样,陆海军就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三驾马车”:
陆军:陆军省,参谋总部,教育总监。
海军:海军省,军令部,联合舰队。
但是实际上联合舰队长年停泊海上,平时基本不参与大本营的决策。
战争时期,这些机构往往会联合办公,这就是我们今后经常要说到的“军部”或者“大本营”。“军部”和“大本营”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比如后来的关东军等驻外机构也隶属于军部。
相对而言,大清在军事上基本属于换汤不换药,根本谈不上改革。连最有见识的李鸿章都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也。”如此这般,你还能指望大清会有大的变革吗?海军只是用白银搭建了一支貌似很唬人的“北洋水师”
(下节详叙)。陆军更惨,只是通过购进一些洋枪洋炮告别了冷兵器时代,在制度改革上毫无所为。
大清的陆军号称百万之众,如果放在冷兵器时代还可以说对日本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当时的战争已经不是仅仅依靠人数来决定胜负。甲午战争前,清军正规军已经从入关时的30万发展到了70万,其中八旗兵25万,绿营44万,这些兵大部分是旗人。他们吃国家财政,属于名正言顺的正规军。我们曾经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清兵衣服上打着“兵”或“勇”字。这个“兵”就是所谓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那些“勇”就是临时招募来的地方部队,大致包括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安徽毅军、河南嵩武军、东北练军、湖南楚军、山东绥军和巩军等。“兵”和“勇”加起来总数98万,接近100万。可惜并不是“百万雄狮”,只能算“百万绵羊”。可惜遇见群狼,一万只绵羊和百万只绵羊都不可能取胜。
八旗、绿营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到了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时期更是逢战必败。到了甲午战争之前,这支正规军仍然保留着那些入关之时的古老战术:骑马、射箭、长矛、大刀,腐朽的八旗、绿营已经不能担当战争的重任。实际上在大清陆军中能够担纲的,正是曾国藩、李鸿章手下那些吃地方财政的“勇”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真正能打仗的不是野战军、正规军,而是武警、派出所和协管城管。
英国海军情报处曾给予日本陆军很高的评价,称其“装备精良、组织完善、行动迅速、服从命令、斗志高昂、随时能战”。对于军种的评价是:“步兵最佳、炮兵次之、骑兵一般”。如果与中国军队比较,英国称,“就像十九世纪的文明军队和中世纪的军队一样。”
德国的《德国新报》也有这样的报导:日军的操练方法均模仿德国,其实力与德国劲旅没有差距。如果中日交战,日本必操胜算,“若中国之兵非数倍于彼,恐难期制服也。”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以上的说法。
通过“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大清和日本可以说都穿上了西装。远看挺光鲜,似乎“帅”且“酷”。但近前一看,日本西装里边是衬衣领带蝴蝶结,下边是袜子雪白皮鞋锃亮。而大清里边还是原来的肚兜长袍马褂,下边赤脚穿着尖口布鞋,不伦不类,咋看咋别扭。
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那么“洋务运动”最多属于保健型的,就是在太阳穴擦点风油精、在脚底板抹点清凉油之类,最好也就算吃点治标不治本的草药而已,药劲过去之后痼疾依旧。而“明治维新”无疑是剖肚挖肠之类的大手术,看起来很鲜血淋漓,痛苦无比,结果却是脱胎换骨,效果显著。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话,前者为“鱼”,后者为“渔”。表面上三点水之别,实际上差之千里。
日期:2015-07-21 22:41:06
1.1.2 日本军国主义初具雏形
对于“军国主义”,中国《辞海》上的定义是:“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一切为了侵略扩张的黩武思想和行动”。相比于《辞海》的惜字如金,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曾有更为明晰的解释:“军国主义就是以军事组织力量作为政权的重心,一切政治势力都附从于军事势力之下,一切政治组织都附从于军国组织之下。”用词虽然不同,但基本含义一致。相对于他们的“文绉绉”,我的“打油诗”说法就是:国家军人说了算,一切围绕军事转;政府内股让一让,主要任务是打仗。
日本的“军国主义”,如果想在中国历史上找到类似的年代,我认为最相似的有两个:秦和蜀汉。尽管秦始皇的雄才伟略和诸葛孔明的运筹帷幄我都极端崇拜。不幸的是,这两个政权都很快败亡。之后日本的盛极而衰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用历史的观点来看,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诸多主客观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独具特色的天皇制。
经过20多年的明治维新,日本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也就是《明治宪法》。宪法首先明确了天皇在国家权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但赋予了其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外交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更对上述权力罩上了一种神权的色彩,成为维系日本军国主义制度的基石。
《明治宪法》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第十一条“天皇统帅陆海军”、第十二条“天皇决定陆海军的编制及常备兵额”、第十三条“天皇决定宣战和议和”、第十四条“天皇宣布戒严”等,给予了天皇在军事上无上的特权。军队不是国家的军队,而是属于天皇。我们习惯称日本兵为“鬼子”,但是他们自己和汉奸及其他“亚奸”们都“尊称”为“皇军”,就是这个道理。
《明治宪法》第五十五条说,各国务大臣“辅弼天皇,承担其责”。各大臣不对首相和议会负责,而直接对天皇负责。第十条还这样说,行政上的官制由天皇任命文武官员,因此首相不能罢免大臣,一定要罢免时,必须以内阁意见不一致为由实行总辞职,然后由天皇任命新首相重新组阁,这就为将来军部左右内阁和政府埋下了伏笔。
仅有这些还不够,日本还通过宣传教育忠君思想来神化天皇。日本极力鼓吹民族主义,自诩他们的历史比任何民族都要久远,把日本说成是“神的国家”,自恃“大和民族最优秀”,日本是“万国之本的国家”。他们把自己居住的岛国当成是日出之岛,宣称是大地的中心。而他们的天皇是“万世一系”的神,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长期以来,日本国民对天皇始终是惶恐有加,顶礼膜拜。这样的“神”还被奉为陆海军大元帅,是军队的“最高首长”。这样军队自然就成为“神”的皇军,军队的军国主义行为也就成了按神的旨意行事的“合法”、“神圣”行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