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
第16节作者:
醉罢君山 日期:2014-09-06 16:05:46
《鼎立天下》
第二章 混世魔王
一、 权力的博弈
在汉灵帝病死前一年,这个荒唐皇帝差点就死于政变。
策划政变阴谋的人是冀州刺史王芬。
王芬为什么要搞政变呢?
原来此人乃是清流党人,在党人兴起时,有所谓的“八俊”、“八顾”、“八及”、“八厨”,总共三十二人,都是名重天下的士人,王芬就是“八厨”之一。后来朝廷掀起“党锢之狱”,大量士人遭到迫害,王芬也是其中之一。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汉灵帝迫于形势,才废除党禁,恢复党人的政治权利。身为士人领袖的王芬出任冀州刺史,政绩不凡。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王芬的府上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前太尉、士人领袖陈蕃的儿子陈逸,另一个是术士襄楷。襄楷懂得旁门左道,他夜观天象,得出一个结论:“天象有异常,不利于宦官,看来这回黄门、中常侍都要被灭门了。”
要知道当年清流党人被大肆迫害,宦官正是罪魁祸首。
党人与宦官,向来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王芬听了襄楷的预言后,大为欣喜道:“果真如此的话,我要为天下人除害。”不过要除掉宦官那么容易吗?宦官之所以肆无忌惮,是因为有皇帝罩着,皇帝都把大太监张让、赵忠当爹妈对待了,如何能扳倒宦官呢?
显然,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政变!
政变的目的,是把汉灵帝拉下马,换一个皇帝。
必须说,王芬的这个计划相当大胆。
可是有一个问题,王芬是冀州刺史,而皇帝在京师,相距遥远,如何发动政变?难不成带一队人马从冀州杀到皇宫吗?
并非如此。
因为王芬打探到一个消息,皇帝打算前往河间国。
灵帝不呆在皇宫里,去河间干什么呢?
说来很有意思。
原来灵帝当皇帝之前,封侯于河间,手头上不宽裕,坐上皇帝宝座后,便拼命积累私财,靠卖官捞了许多私房钱。这些钱都放在私家库房中,怕被偷被盗,不安全,皇帝打算分开来存放。他拿数千万寄存在小黄门那儿,又拿数千万寄存在中常侍家中。这样他还觉得不保险,干脆回老家,到河间去买田地,修豪宅。
皇帝也要赶一回时髦,炒地皮,炒房产,就差没当煤老板了。
王芬事先得知皇帝要到河间,就挨着自己的地盘,在这个地方动手最安全了。
万事具备,可还差点什么呢?
王芬毕竟是书生,论学问、论人品那没得说,搞政变却非其所长。就算政变侥幸成功,把汉灵帝抓了,又如何善后呢,如何才能令朝中那一帮大臣接受更换皇帝的主张呢?这时他没主意了,脑袋里突然想到了一个人:曹操!
此时曹操在做什么呢?他正在老家闲居呢,读书狩猎,日子倒过得轻松自在。在王芬看来,曹操这个人有正义感,在为官期间,不畏强权,嫉恶如仇,与自己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久居高位,历任三公,在朝廷中是首屈一指的重臣。若能得到曹嵩、曹操父子相助,政变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王芬亲自到曹操家中,推心置腹,将密谋全盘托出。
曹操听罢直摇头,说道:“此事万万不可。废立皇帝,乃是天下最不祥之事。古往今来,能权衡成败、计较轻重而废立皇帝者,只有伊尹与霍光做得到。伊尹满腔忠诚,又身居宰相之位,位高权重,才能废立天子;霍光受先帝重托,又是皇亲国戚,内有太后支持,外有大臣同心,加上昌邑王即位不久,地位不稳,这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废黜其位。您只看到古人轻而易举的成功,却看不到今天形势的不同。竟想用非常手段,抱着侥幸的心态,如此行事,岂不危险!”
这就是曹操与王芬的不同。
不错,两人都是嫉恶如仇,也都想匡扶社稷。但王芬是个理想主义者,而曹操却是现实主义者。王芬在“党锢之狱”中被剥夺政治权力十九年,虽然得以重出,但在朝廷上根本没有任何根基,却妄想通过政变废立天下,铲除宦官,这岂非痴人说梦!论政治眼光,王芬远远不及曹操看得远、看得透。
日期:2014-09-07 13:37:03
《鼎立天下》
曹操拒绝参加政变,王芬有几分失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为了一击中的,他以冀州遭到黑山贼劫掠为借口,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但是他的反常举动,却引起朝廷的注意。太史向皇帝报告说:“北方有赤气亘天,夜半愈盛,横贯东西。”这种复杂的天文术语,我也看不懂,但结论是简单的:北方有阴谋,不宜出行。
王芬已经被怀疑上了!
当然,此时朝廷并没有证据表明王芬要谋反。出于慎重,汉灵帝不仅取消出行,还下达一道诏令,命令王芬即刻解散新招募的士兵,并召他入京。
当诏令快马加鞭送到冀州时,王芬心里大恐,看来政变阴谋已败露,大势已去矣。只要他入了京,朝廷稍加盘察,阴谋便会浮出水面,到时不仅他自己要受罪,还得连累一大批人。作为士人领袖,王芬不想拖累别人,一人做事一人担。他抛下官印,拔腿就跑。可是天地茫茫,能逃到哪呢?他最终心灰意冷,选择了自杀。
不出曹操所料,这起政变密谋最终流产了。
这件事情,令汉灵帝感到几分后怕。他觉得有必要加强戒备,遂设立一支近卫军,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两个月后,“西园八营”成立。
西园八营,每营一名校尉。为首的是上军校尉蹇硕,他是灵帝所宠幸的一名宦官。其余七名校尉分别为: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年、右校尉淳于琼。
从这个名单里,我们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袁绍与曹操。
日后两人成为死敌,不过这时却是同僚。曹操虽然没有参与王芬的谋反,但他知情不报,这事要是被查出来,罪名也大了。只是因为主谋王芬自杀,皇帝也找不到他谋反的具体证据,加上此时全国叛乱不断,朝廷早就乱成一锅粥,没人想去深查王芬谋反之事,最后不了了之了。
日期:2014-09-08 08:29:24
《鼎立天下》
尽管汉灵帝逃过一劫,但他仍然没躲过死神的召唤。
公元189年,也就是王芬死后第二年,汉灵帝终于死了。他与东汉多数皇帝一样,短命,只活了三十四岁。
谁将成为下一任皇帝呢?
灵帝的儿子也大多早夭,只剩下两个:大的叫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小的叫刘协,是王美人所生。按道理说,皇后的儿子立为太子,这是很正常的。可是灵帝在世时,认为长子刘辩举止轻佻,没有威仪,镇不住文武百官。他想立幼子刘协,只是刘协的生母地位太低微,不够格,因此他左右为难。
宦官们都不想刘辩成为太子。按照旧例,只要刘辩上台,何皇后就要以太后名义临朝,政权势必落入外戚之手。相反,刘协的生母王美人已死,若是立他为太子,那权力不还牢牢掌握在宦官手中么?
灵帝尸骨未寒,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已是剑拔弩张。
贯穿东汉历史的宦官与外戚之争,还将继续上演。
从实力上说,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是占有优势的。何进是何皇后的哥哥,也是当朝大将军。在汉代,大将军总制全国武装,地位尚在“三公”之上,除了皇帝,无人可及。但是不能低估宦官的力量,灵帝生前所设立的“西园八营”,就掌握在大宦官蹇硕手中。
论起心狠手辣,何进不是蹇硕的对手。
从东汉的历史来看,每当有政变发生时,宦官的行动是非常迅速的。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赌性,作为残疾的阉人,没有什么可顾虑的。宦官集团一致认为,立刘辩为皇帝,势必只会使外戚坐大。他们必须先下手为强,杀死大将军何进,拥立刘协为皇帝。
谋杀何进的重任,理所当然落在掌有兵权的蹇硕身上。
蹇硕设下一个局,他请大将军何进火速入宫,商讨大事。何进当时并没有起疑心,他从大将军府直奔皇宫去了。蹇硕的计划是,只要何进一入宫,就关闭宫门,当场格杀。这个计划看起来很完美,但百密一疏。
问题出在蹇硕手下的一名司马身上,此人名唤潘隐,跟何进有些交情。
当他得知蹇硕的计划后,心里十分焦急,可是又无法通风报信,怎么办呢?潘隐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他以司马的身份到宫门外巡视,等候何进到来。只见何进的马车在宫门外缓缓停下,大将军下了车,朝宫门奔去,眼看就要落入蹇硕的圈套了。
突然间,何进看到潘隐的身影。
潘隐并没有上前迎接他,而是冲他使眼色,神情诡异。
何进脊梁骨突然冒出一阵凉意。
潘隐是他的故交,非但没上前相迎,反倒使眼色,这其中定有深意!他再定睛一瞧,只见宫门内外的卫士手执戈戟,神色严峻,如临大敌,与平日完全是两种模样。敞开的皇宫大门,杀机四伏!何进顿时间头皮发麻,他与潘隐双目对视,潘隐微微摇头,示意他千万别进。大将军心念一动,脚步骤停,转身便走,飞快地跳上马车,扬长而去。
蹇硕守株待兔,不想最后却让兔子给溜了!
大将军何进离开皇宫后,没敢返回家中,而是直奔兵营而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