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状元——盘点历史上那些幸运的状元》
第42节作者:
东坡竹林 日期:2015-06-09 09:50:13
常无名:我老爸有先见之明
在中国,给孩子起名字向来都是一件大事,起好了,谁见了都喜欢,那你的好运自然也就来了;要是起个不好听的,谁见了都又捂鼻子又捂眼,那你的人生也就基本上被捂住了。在这方面,大唐状元常无名同学就很有发言权。
那是在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科举考试结束后,考官们把水平不错的卷子都整理出来,交给主考官房光庭最后审阅。
房光庭看了一遍,也觉得每份卷子都不错,看来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我大唐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了。不过,问题又来了——到底该让谁当状元呢?
房光庭又仔细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各有千秋,难分高下,怎么办?老房随手翻着卷子,突然,老房的眼睛一亮!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名字——常无名。
要想知道这个名字为什么能让老房的眼睛发亮,得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皇家背景。当时的皇位是老李家的,为了表示我们家祖上就很阔,老李家就一代一代地往上翻,终于把老子李耳给翻了出来。老李家一看,这个人不错,要学问有学问,要身份有身份,还当过孔子的老师呢,就他了!于是,大唐就开始尊奉老子为老祖宗,老祖宗创下的道教也成了大唐的国教。比如,去年刚退位的睿宗皇帝用的年号就叫太极,刚即位的玄宗皇帝年号也叫先天,后来又改成开元,铁了心要跟道教扯上点关系。
有了这样的背景,可想而知房光庭看到“常无名”这个名字得有多激动,人家《老子》都说了:“无名,天地之始。”要是把这个人定为状元,皇上见了还不得高兴死啊?皇上一高兴,咱当大臣的自然也就高兴了。
于是,常无名同学因为这个很主旋律的好名字,幸运地成了本科状元。
【常状元花絮】
要不说起名字是个大事儿呢,常状元的老爸就深谙此道。就像现在想发财的人都看新闻联播一样,常状元的老爸也深知当时的国情,就很有先见之明地给儿子起了个与时俱进的名字。
而且,常状元家里兄弟四个,分别叫常无欲、常无为、常无名、常无求,个个都这么与时俱进,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家是“道士之家”呢。
这些名字当然也给他们带来了好运,除了老三高中状元,另外三人也都考上了进士,而且常无名的侄子,也就是常无为的儿子常衮,也于42年后考中了状元,一时,“一门四进士,两代双状元”,给老常家挣足了面子。
常状元虽说沾了名字的光,但水平还是不错的,这次考试结束后不久,唐玄宗心血来潮,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考试,凡是在京城的五品以上的官员,各部门都推荐几个高手,参加一项“强中强”争霸赛,还起了个名字叫“手笔俊拔超越流辈科”。在这次争霸赛中,常状元又拿了个第一,也有史书说第二的,反正别管第一第二,常状元的水平都可见一斑。
大唐的官场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考中进士后,一般都会先安排去当个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丨安丨局局长,像大诗人白居易、李商隐、王昌龄等等,都当过县尉。想想,一个刚毕业的中文系大学生,转眼变身县公丨安丨局局长,也亏皇上想得出来。
常状元就当过鄠县(音同“户”,今陕西户县)的县尉,至于抓了几个贼,破了几件案子,史书上都没说,估计也没什么可说的。总的来说,常状元在官场上混得不是很好,最高只做到了礼部员外郎,五品小官。他侄子常衮就比他强多了,同样是状元,人家后来当到了宰相,而且还当了两次。
文才:★★★★
人品:★★★
官运:★(从六品)
日期:2015-06-10 10:21:04
王维:咱们公主有力量
唐朝初期,科举还不是很规范,这从人数上就能看出来,像上一篇说的常无名那一科,总共才录取了37个人。
说到底,那时候的读书人对这个新生事物都不大感兴趣,更多的人还在走求人推荐的路子,如果你想出来为人民服务了,就写几首诗,送给领导,领导觉得小伙子写得不错,既歌颂了祖国的大好形势,又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就会给你安排个工作,像李白、杜甫这几位顶级大诗人都这么干过,写的诗都肉麻得不得了,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有点走后门,但在当时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将它发挥到极致的,还要算我们的另一位顶级大诗人——王维。
相比李白、杜甫这两位大愤青,王维同学就显得乖巧多了。小王不光诗写得好,琴弹得也非常棒,再加上人长得帅,举止谈吐都温文儒雅,还不到20岁就在长安混出了名堂,很多王公贵族都请他去家里吃饭,出场费在文化圈里排名第一。但王维同学心气很高,饭局能推就推,唯独对一个人有求必应,后来干脆住他们家去了,连出场费都不要。这个人,叫李隆范,是唐睿宗的儿子,唐玄宗的弟弟,被封为岐王。
岐王一看,人家这么贵的身价,甘愿来我家住,咱也不能亏待了人家。怎么能不亏待呢?岐王一想,现在不都在考科举吗?干脆给他弄个状元当当吧。不过,考科举可不光要考写诗,还要考治国的才能,小王写诗那是绝对没问题,但治国这方面就差得太多了,怎么办?凭我的能量,帮他考个进士还行,要想考状元,就得请玉真公主出马了。
玉真公主是谁呢?是唐玄宗的亲妹妹,在李家这一帮兄弟姐妹里面,她的能量最大,只要能请她出马,那状元肯定就没问题了。于是,岐王第二天就带着王维去找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当时正在家里看戏,见岐王来了,就让人给他搬了张椅子,一起看。
看了一会儿,岐王说:“这出戏都看过好几遍了,想不想听听新曲子?”
玉真公主对音乐向来很感兴趣,就问:“什么新曲子?你会弹吗?”
岐王说:“我当然不会,但我带了一个人来,让他给公主弹一首。”
于是,王维就搬来琴,有模有样地弹起来。
玉真公主欣赏水平非常高,听得如痴如醉,对王维的演奏大加赞赏。这时,岐王又接着说:“其实他不光琴弹得好,还会写诗呢!”说完,让王维把带来的几首代表作送给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一看,愣住了,说:“这不是我每天都在看的诗吗?怎么是你写的吗?我还一直以为是哪个古人呢!”
岐王见越来越有戏了,就直奔主题:“这个小伙子叫王维,很有才华,也很想为大唐人民服务,要是考个状元就好了。”
玉真公主惊讶地说:“王维?他就是王维?我早就听说他了,可惜一直请不到。想当状元还不容易?包在我身上!”
王维一听,也高兴坏了,上去就抱在了公主身上。
于是,王维同学在玉真公主的亲切关怀下,顺利地成了这一科——开元九年(721年)的状元,也是整个科举史上写诗写得最好的状元。
【王状元花絮】
王维考中状元后,在玉真公主的安排下,当上了太乐丞,相当于朝廷歌舞乐团团长。如果王维能好好地干下去,前途也不错,正好发挥他的艺术才能,但王维还想干点大事业,于是又找关系去了官场。
刚开始,王维很有一腔热血,干得也风生水起,很受宰相张九龄赏识,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官场新星。可惜没过两年,张九龄就下台了,新上来的宰相叫李林甫,“口蜜腹剑”的专利发明人。有这样的人当上司,一腔热血的王维可想而知得有多别扭。后来,他老妈去世了,王维就顺势交了辞职报告,回家当起了陶渊明。
然而就在王维专心做一名职业隐士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王维心想,我都辞职很多年了,你们打仗跟我没关系,我还是安心地过我的小日子吧。可惜,人家安禄山可不这么想——王大诗人名气这么大,要是给我当个官,那我多有面子啊?于是,就把他请(抓)了过来,硬给他安排了个工作。
王维当然不愿意,这可是投敌啊,以后还怎么见人?但王维懦弱的一面又体现出来了——就算不愿意又能怎样?咱一个弱书生,能跟人家横什么?还是先保住小命要紧,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凡是给安禄山做过官的,一律抓起来,王维也在其中。不过,好在王维还多了个心眼,在安禄山那里的时候偷偷写了几首诗,表达了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情,比如流传后世的《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唐肃宗手里,肃宗一看,这老王还是很忠心的嘛,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就下令把他放了出来,给他安排了个工作,最后还干到了尚书右丞,正四品,后世人说的“王右丞”就是这么来的。
王维是一个全才,诗就不用说了,稳居大唐前五名,音乐前面也提过了,响当当的国家歌舞乐团团长。除了这两样,王维的画也非常棒,开创了“文人画”一派,被钱钟书誉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还有书法、篆刻、佛学,水平都非常高。
在那时候的文化界,王维跟李白堪称双璧,最受世人推崇,而且两个人还同岁,都生于公元701年。至于另一位比他们小11岁的大诗人杜甫,当时还不是很受待见,一生过得很潦倒,直到几百年后的北宋才被推上了诗坛顶峰。
文才:★★★★★
人品:★★★
官运:★★(正四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