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一夜烟花残——浅谈南明诸小朝廷的兴亡》
第55节作者:
菊水入道政宗
张名振一时之间悲痛过度,在祭奠仪式结束之后就忽然得了重病。没过多少天,张名振就病得非常厉害,并于永历九年十一月底病殁。临终,张名振坐起来敲击所卧之床,遗命将手中所有兵力转交于张煌言,又高呼先帝数声而亡。张名振的死对于鲁王,甚至是整个东南局势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张名振遗命所转授兵权的张煌言,从能力上来说确实能够顶替张名振来担当重任。可是张煌言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看不透人的本性,而且过于天真,不把事往坏处想。张名振死前既然选择张煌言作为接班人,鲁王也不打算随意再做变动。从另一方面看,鲁王此时麾下资历和能力都符合接班张名振的人其实一个都没有。(如果说当年熊汝霖不死的话倒是很适合,可惜其已经死于郑彩之手。)张名振可能也是考虑到这个原因才最终选择了张煌言作为接替自己的人选。
阮骏和陈雪之在攻下舟山之后,直接率部进驻舟山,以必死的决心驻防此地。这种想法虽然不太现实,但是舟山这块土地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咽喉要地,进可窥三吴,退足以驻军自守,又可以作为从福建进攻南直隶和浙江的跳板,也可以借此地来封锁沿海航线或是抢掠商船,因此阮骏和陈雪之才打算死守此地。舟山居民本来都是在黄斌卿的统治之下,后来才由于鲁王派兵攻杀黄斌卿而归于鲁王治下。舟山在永历五年(1651年)被清军攻占之后,本地居民却并未怎么趋奉清军,大多数仍然以明室子民自居。此次阮骏等人再陷舟山,百姓对于数年未见的明军格外亲热,以为王师再来舟山必将有所进取。箪食壶浆夹道相迎之外,很多舟山的百姓涕泪交加,对于阮骏和陈雪之的到来表现出的激动和感动溢于言表。
可惜的是,百姓的支持并没有让阮骏和陈雪之率部在舟山坚持多久。清军在永历十年(1656年)的八月开始进逼舟山,阮骏和陈雪之咬牙与清军苦战。但是清军数量实在是比阮骏等人的守军数量多出数倍。阮骏和陈雪之内无足够粮草,外无有力援军,勉强支撑。但终于因为寡不敌众在八月二十六日被清军攻破舟山。阮骏和陈雪之都赴海而死。
清军好不容易再次攻陷舟山以后,觉得舟山这块地方居民太多,足以供给明军水师在此补给并做为临时基地。因为清军水战始终是短板,此次清军攻陷舟山并不代表此后舟山不会再被明军派遣水师占去。所以清军认为与其在舟山这地方拉锯,不如干脆把舟山的居民全部迁入内陆,这样即使明军再次攻占舟山,也无法长久在此地立足。于是清军以舟山不可守为名,将舟山百姓全部强迫迁入内陆,百姓失去了居住的房屋和赖以生存的田地,只有携家带口的渡海前往浙江以及南直隶居住,中途甚至有溺死者。舟山从海外巨镇转眼之间变成了一片空地,明军即使占领此地也无甚益处。
日期:2015-01-14 17:42:55
再转回来说永历帝这边。永历帝在孙可望置其于安龙之时,虽然收到鲁王朱以海的表章,却在当时没有办法回复鲁王。本来表章在永历七年(1653年)已经送往永历朝廷,对于鲁王请求自去监国名号这种大事,为了表明永历帝以及永历朝廷的正统性和皇权的唯一性,永历帝朱由榔多少应该立刻回复鲁王自己的意见。可是在孙可望的压迫之下,永历帝并没有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外加朝廷四处颠沛流离之后又受孙可望薄待,永历帝说话行动都受严密监视,更加无从了解多少安龙之外的情势。)因此永历帝在不明鲁王所上表章意图的情况下,也搞不清楚这鲁王到底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究竟是真心自去名号还是想把抗清的压力都推给永历朝廷?
所以事情就拖到了永历十年(1657年)。永历帝在重新获得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之后,又不再东北西跑或受人监视,因而对于各势力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永历帝对于鲁王自去监国名号之事依然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只是派人去鲁王此时所在的南澳,给刚刚掌握鲁王政权全部武力的张煌言授以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的职位。对于鲁王自去监国名号这事,永历帝的意见其实在实际上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鲁王政权以名为监国的鲁王朱以海作为领袖,底下也有文武百官,在踞守钱塘之时不但有自己的领土而且还杀伤大量清军,可谓威风八面。就是鲁王等人兵败钱塘,领土尽失之后,漂泊海上之时,依然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个政权其实和永历朝廷在某些方面是对等级别,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鲁王朱以海虽然名为监国,但实质上和皇帝并无太大区别,所谓自去监国名号这个举动只有朱以海自己才知道具体是因为何事,而为了这事上表永历朝廷则完全是鲁王自觉自愿的事情(根本就是鲁王为了表示尊奉永历朝廷而做出的举动,其目的就是和郑成功站在同一战线上,以免出现什么额外的风险。)
因此永历帝对于鲁王自去监国名号之事只能不表示任何态度,反倒给掌握鲁王所拥有的军事力量的张煌言加官进爵。作为皇帝不管是谁,都不希望在同时期有敢于和其相抗衡的势力存在,如果有的话那肯定想方设法用武力去消灭它。例如永历朝廷对于绍武朝廷就是很好的例子。可是敢于和皇帝相抗衡的势力手中的军事力量过于强大的时候,那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就像隆武朝廷对于鲁王政权,朱聿键并非不想去消灭鲁王政权,只不过武装力量在郑芝龙的手中,因而并不能如其所愿而已。假如鲁王政权和广西的靖江王一样弱小,那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说到底还是实力的问题……在如此乱世,兵强马壮者寸功未立也要封官晋爵,而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政权则更加拥有话语权,纵然只有皇帝之名,只怕也只有对实力派宽柔忍让,以求在这乱世中保留至尊的虚名罢了。
永历十一年(1658年),李定国和永历帝将孙可望的家眷和部曲全部都送还给孙可望之后,孙可望觉得永历帝和李定国颇为畏惧自己。因而孙可望反倒感觉是李定国和刘文秀抢走了自己手中的永历帝,甚至对自己的部下说:“皇帝负我,定国、文秀叛我。”因为程万里要在永历帝那里要求归还孙可望的旧部属,所以孙可望对于程万里所反映的情报非常重视。程万里在孙可望面前说李定国手中兵马单弱,并非传闻中那么强劲。孙可望又问同去的其他人,得到的答案也基本差不多。孙可望本来还以为李定国和刘文秀兵强马壮,担心被李定国抢先袭击而不敢骤然发兵攻略云南。如今听说李定国兵马单弱,孙可望的胆量突然大了起来,打算兴兵犯阙,攻打云南。孙可望部下诸将本来对于李定国、刘文秀和孙可望兄弟三人之间的纠葛都保持观望态度,如今见孙可望忽然要拥兵犯阙,都不知道到底该支持谁。
孙可望说干就干,立刻举兵十万预备攻击云南。本来打算派手下的冯双礼去统率这支兵马,可是冯双礼死活不干,孙可望只好让白文选去统率这十万人,以代替冯双礼。冯双礼既然力辞统兵重任,孙可望就让其留守贵州。孙可望还命人制造扭锁枷具三百具,打算破滇之后方便用这些东西去解送永历帝君臣回来。冯双礼对于孙可望此行颇不赞成,力谏孙可望希望能取消这次行动。孙可望却早已经被他自己想报仇的想法冲昏了头脑,根本对于冯双礼的苦苦相劝不当回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