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全书——阐述心学的小说体传记,改变一切的神奇智慧》
第19节作者:
明朗之阳光 日期:2014-09-09 15:26:51
王阳明应邀至贵阳书院后,席书大喜过望,身率贵阳诸生,以师礼事之。
在贵阳讲学期间,王阳明首次正式系统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大家议论纷纷,又一次把王阳明推到了风尖浪口。
不过,正如古人所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此次的学术争论,对王阳明来说,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机。
朝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这场新掀起的“心”与“理”之争,敏锐地洞悉到了他那“知行合一”的理论中,蕴含着一种深不可测的智慧,这是一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可以挽救大明王朝的智慧。
因为在当今的政局中,看似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其实,其中隐藏着一个十分微妙、诡谲、凶险的危机。
这个危机假如彻底爆发,没有人能够控制的话,将会引起一场惊天巨变,轻则生灵涂炭,导致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在巨变中丧生,重则社稷倾覆,整个国家陷于更加持久的动荡及战乱之中。
其实就在当时,有不少人已经看出这个危机的存在了,但在它还没有引发时,大家都不能点明,也不能采取任何具体的行动,只能坐等此危机爆发,然后再加以制止。
如果这个危机出现,天下有一个人能够控制此局面,力挽狂澜的话,这个人必须要符合的条件是:要忠心爱国,以社稷百姓为重;要有卓越的领导能力;要有能当机立断的勇气;要精通兵法及军事谋略;要敢于担当,具备先斩后奏的气魄;人品要高,德行要能够服众;要……
日期:2014-09-09 15:29:33
很明显,这样的人在整个大明王朝中,一万个人中恐怕都挑不出一个来。
然而很幸运,王阳明正是这万中挑一的一个,也许是唯一的一个。
但是,对于王阳明来说,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人生中的得失,谁能说得清楚?命运中的玄机,谁能参得透?
因此,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下,王阳明作为一个“手筋”、一个伏着,就被派上了用场。
正德四年冬,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正在贵阳讲学的王阳明接到朝廷的一纸调令:即刻去江西庐陵县(吉安县)任知县。
这纸轻飘飘的调令,当时看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在以后发生的变故中,以历史的眼光来衡量,却有千钧之重。因为这是一个改变了明朝历史的决定。
对于王阳明来说,这也是一个改变他人生命运的契机。因为从此之后,数年之中他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连升数级,获得了令世人梦寐以求的权势(虽然他并不以此为意),很快就在事业上达到了人生的颠峰。
在很多人看来,王阳明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到处都有贵人赏识、提拔他。
然而,只有王阳明自己知道,他之所以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多少个星月俱寂的夜晚,别人都进入了梦乡,唯有“阳明小洞天”里还透出微弱的烛光,那是劳累了一天的他还在秉烛夜读。
春光明媚,在别人游玩享乐的时候,隐居龙场、与世隔绝的他,却在开荒种地的空闲时间,与众人一起读诗论学、修身不已。
夏日炎炎,别人都忙于避暑休闲,纵情声色之际,他却不顾酷暑,辛勤耕作之余,依然讲学不辍,以苦为乐。
秋高气爽,在别人登高赏月的时候,他却在特意打制的“石椁”中瞑目入定,参悟至道。
冬天飘雪,在别人欢聚一堂、围炉饮酒的时候,他却在苦寒偏僻的异乡,独自一人在荒村静坐,吟诗研易以解闷……
日期:2014-09-10 13:17:18
他就是靠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大自然万物的怜悯与欣赏,以及对天下百姓的仁爱之心,突破了人生中似乎难以走出的困境。
在他被贬谪到荒无人烟的龙场后,从外在的物质层面上看,他似乎什么都失去了,没有俸禄,没有前途,甚至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干什么都要靠自己动手,在这种无比艰苦的环境中,还要想方设法去继续寻找、参悟人生的终极之理——道。
但是,就是在这种前方看似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刚开始时,王阳明的心中也彷徨过,也产生过一些怨叹之心,但他终于及时觉醒了过来,明白这一切的抱怨都无济于事,反而会令事情变得更糟。他要挑战、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从此以后,尽管时有思乡之情从心头浮起,亦时有感叹岁月之无情,但王阳明尽量不让那些抱怨、悲哀的情绪长久在停留在心中,他难以排遣思乡之情时,就找些能陶冶性情的事来做,如研读易理、吟诗舒怀,与大家一起论学修身。总之,让自己的心沉浸在那些积极的事中,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来砥砺自己的意志,激发无往而不适的本性。
正因为如此,三年蛰居龙场的苦难岁月,反而成就了王阳明。他经受住了磨炼,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并悟出了震惊当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心学”一门学问,广收学人,广结人脉,为将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到上级的调令后,朝命难违,王阳明略作收拾(他也没什么行李可作收拾,无非是捡两本书,与朋友、学生道个别而已),便与同赴龙场的三位随从一起,坐船顺沅江而下,踏上了前往庐陵赴任的途中。
日期:2014-09-10 13:21:34
沅江之上,江水涛涛,一叶轻舟顺流而下。
此时已是早春,沿江的垂柳早已抽枝发芽,柳叶飘飘,随风飞舞。
淡淡的一层水气笼罩着江面,朦朦胧胧,如烟似雾。
王阳明坐于船头,目视江面,神态冲和淡然,似已与这朦胧的春色融为一体。
数年磨炼,他已心如古井,超然于万物,世间的一切荣辱是非很难使他再起波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不经意之间,船已过黔阳,进入辰州府辖内的沅陵境内了。
不知冀元亨等几位湖南籍的学生现在可好?他们的学业是否精进如昔?
王阳明对这几位追随他到龙场的学生甚是挂念。自从他应邀到贵阳书院讲学后,冀元亨、蒋道林、刘观时等便返回了家乡。
“先生,前面码头有人!”一个随从手指前方,大声叫了起来。
王阳明随之望去,前面的堤岸上,杨柳依依,码头上果真有三人伫足而立,正朝来船的方向张望。
船越驶越近,王阳明终于看清了,这三人正是冀元亨、蒋道林与刘观时!
三人也看到了王阳明的座船,认出了他,大声欢呼起来。这一刻,王阳明的眼眶湿润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