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25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25 12:37:52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八 乘隙投石(4)
  黄俨一生唯谨慎,他“日近清光”,本可以大门洞开,招财进宝,财源广进,可是不然,每日撵财千万欲入其门者甚多,然而若无与黄太监深厚的私谊,则虽认其门而不得入。
  黄俨对常人,即便是高官贵戚,也多敬而远之。他明白,保持与朝官的相对超脱,是他维持皇帝信任的不二法门。人家送他钱,还不是为请他办事?贿金就是他们投机一门生意的本钱。他不糊涂!不义之财的钱串子,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一根天降的缚妖索,将他捆起来,或化作一条绊马索,不定在哪里将他绊倒,再爬不起来。

  京师居之不易,孰知宫廷生存,伴君如伴虎,更是危机四伏,尤其是在那样一位察察之君的眼皮子底下!皇帝对他敛财并不在意,只要老黄不要太过分,不会拿贪赃之法来办他;但对什么人送他钱,却是十分敏感。
  皇帝犯了敏感症,黄俨打喷嚏更响,全身都要红肿发炎。因为宦官不同于外朝之官,他们作为政治生物的存在,所能倚靠的,其力量的源泉,全在于皇帝的信任,一旦失去,他将一名不文!黄俨深明此理,他不得不谨小慎微地处理与任何一股外朝势力的关系,既要拨弄他们,又要保持至少外表上的距离。
  但黄俨对自家孩儿——他众多的义子干孙儿们的孝敬,却是一概笑纳。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自家孩子回家,提着篮篮筐筐,担着钵钵盆盆,再正常不过,谁也说不起。
  每当此时,黄俨便成了一种著名的美食——开口笑。
  自从黄俨稍微挂了个衔,任了个职,就开始收养义子。他后来官运亨通,先做到燕王府承奉正,又做到司礼监首席大太监,膝下的孩儿们,个个得到他的抬举,一些还趁着靖难之役的东风,直飞上天,成为权势煊赫的大太监,在永乐朝东征西伐,建功立业。好比那镇守辽东,为朝鲜所恐惧的王狗儿王彦,对他干爹的奉养,比一般民家子弟孝养父母更为尽心。不单年节都有大宗的孝敬与献纳,他还上体父亲奉佛的心,自己也成为非常沉迷的佛教徒,在北京、辽东大建寺院,他不仅自己讨佛的欢心,还大掏腰包,帮助义父建立家庙。

  黄俨撑起一把大伞,伞下栖息着众多的猢狲儿。
  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庙里聘来著名的高僧住持,由礼部给发度牒,封为僧官,还向朝廷请来护敕(由朝廷颁刻的保护寺庙的敕谕),黄太监的徒子徒孙们一齐来热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仅营建费用解决了,庙的香火田也大宗进项。
  黄俨是他们的养父干爷,又称“本官”、“本管官”;他的义子们都做着内官、内使,是黄太监看顾的“名下官”(或简称“名下”),他们之间称为“同官”,而称与黄俨同辈之老太监为“老叔”。
  这样,爹、叔伯、儿子、孙子都有了,并各自承担着相应的义务:上辈提携下辈,下辈对上辈尽孝道,同辈之间相互扶持,于是以一位著名太监为核心,在明朝的内廷就形成了家族式的人脉网络。
  黄老公就是这样开枝散叶的,而内廷里只要有些势力的老公公,也都是这样拓展自己的超血缘势力的。
  日期:2013-12-26 11:45:38
  第一章 明代第一个“大太监”黄俨
  八 乘隙投石(5)
  上回说到,明代的大太监在后宫里开枝散叶,徒子徒孙成群——
  黄俨正是这样一棵大树,众多的藤萝盘绕着他,而黄老太监则紧紧地攀附在参天大树——永乐皇帝的树株之上。
  皇帝的信任这些年明显地减弱了。果真减弱了吗?黄俨在随驾北行的暖车里,倚靠在厢壁上,瞩望着前方,空然无物,沉溺在懒懒的冥想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俨的精力和敏锐都明显减退,即便在揣摩皇帝的心思这样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他也难以做到持久兴奋了。
  厚厚的轿帘以及车轿内富贵空洞的装饰消融了他富有穿透力的眼光,辚辚滚动的车轮,指尖缓慢转动的佛珠,使他渐渐迷离,陷入一种半醒半睡的状态。
  自皇帝登基以来,性情变得愈加暴躁、反复无常,连黄俨都觉得难以跟上他的节奏。这才是他感觉到与皇帝疏远、亲密关系减弱的关键——他不再能准确地把握皇帝在想什么了!许多时候,他仅仅是在依靠惯性在做事。
  若说到惯性,他现在最大的方向,就是对三皇子赵王高燧的鼎力支持。
  想到这里,黄俨在车厢里仄了仄身,让略感窒息压抑的脖颈舒服些,也为了摆脱陡然而生的烦躁。每当念及储嗣之事,他就感到前程充满了未知,内心充满焦虑与恐惧。

  谁都知道,他是赵王高燧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幕后军师。建文三年夏天,黄俨将朝廷来联络燕王世子朱高炽的密使擒拿,直接送到燕王军前,从那时起,他已经宣告了与世子高炽的决裂。虽然高炽对他并无异样,但他深知,主奴之间已结下死梁子,只有靠血才能化开来。
  皇上即位后,开始择定皇太子的继承人,黄俨非常紧张:亲王世子与朝廷皇太子不可同日而语,他不怕得罪世子,却不敢得罪皇太子。因为世子即位,不过是亲王,而他作为燕王府承奉正,做的是朝廷的官,任免之权在朝廷,高炽顶多请旨罢了他的官;而皇太子则不然,太子一旦即位,就是皇帝,那时取仇人项上之首级,岂不如寄?
  在永乐帝即位一年多的时间里,对储君的人选犹豫不决。黄俨深悉,虽然皇上最为疼爱老三高燧,但要跳过两位兄长,直接立三子为嗣,无论从哪方面都说不过去。所以他采取了迂回的战略,不去为他的学生高燧杀出一条不可望的血路,却跑去顶那位野心勃勃的二王子高煦;虽然朱三王子见黄太监入盟,大为高兴,常忍不住夸口:黄公公如何如何,但黄俨其实很谨慎地保持着与高煦一党的距离,他从不公开他的态度,只是按他的方式,暗地里出手相助。

  然而,传统的伦理力量战胜了专制暴君的一意孤行,皇帝终于没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在储君的备选名单里勾除名分早定的长子,最终朱高炽顺利地被保持了继承人的地位,由世子升为皇太子。
  黄俨告诉自己,只要时间还在继续,大事就还没到尽头。在接下来汉王与太子的激励角逐中,他继续力捧高煦,他要做的,就是在一旁吹火,让一星小火延烧成燎原的烈火。他在皇帝耳朵里说了无数的太子的坏话,而把二皇子捧上了天——他不是要上九天揽月么?
  可惜,时局的变化不由太监操纵,甚至都不完全由皇帝主宰。原先势单力薄的皇太子自从在东宫坐定之后,在他身边积聚了大量人才,他们忠心耿耿地维护少主,即便拼出身家,坐十余年的黑牢,亦在所不惜。太子还得到绝大多数朝臣的极力拥戴,他们拒绝接受朱高炽之外的任何新人,看看东宫的基石日益坚固。而由“靖难”亲贵组成的汉王党,却日渐凋零,继淇国公丘福战殁后,其他成员也由于各种原因或死或免,在两雄的角逐中,高煦明显地趋于下风,直到永乐十五年被驱逐出京,彻底丧失了夺嗣的可能。

  更耐人寻味的是,高煦一度下狱,被他父皇关在西内,令其面壁思过,而皇帝派来监守他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把他捧得天上独一,世间无二的太监黄俨。这是何意呢?黄俨惶恐毋宁,甚至怀疑自己也失宠了,亦将遭到贬黜的命运。
  幸好汉王不久就释放了,他保住了王爵,却从此被打发到山东封地,再不许回京。黄俨此时百般忧惧的是,他的好弟子赵王高燧也要被撵出京,那将注定皇太子将一帆风顺地继承皇位!这也是高燧最大的担心,他找到黄俨,密商此事,竟然扯住师傅的衣袖,哭起鼻子,说父皇若赶他走,他一定要到宫里去大闹一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