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三国演义》
第50节

作者: 文哲的博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熹平元年,有关官署检举奏报侯览专权骄奢,下诏收回他的印绶,侯览被迫自杀,阿谀依附他的人都被免去官职。65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多事之春。在益州前往京师的驿道上,有一个人非正常死亡了—死在囚车上。他叫侯参,是前益州刺史。侯参之死被定性为一个腐败分子的畏罪自杀。
  这个案子是杨秉直接查的。但他并没有善罢甘休。因为杨秉认为,人死了,案子还在,而且本案的犯罪嫌疑人除了侯参之外还应该包括他的弟弟——侯览。
  只是侯览的级别实在太高了,是个中常侍。这个级别的官员只有皇上才能动他。杨秉把侯参的供词及在他家搜出的相关物证上呈皇上,希望皇上依法办事。供词是实的,物证是铁的,但是孝桓帝袒护侯览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这不仅是出于平衡政治的考虑,还出于他对近侍的关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中常侍侯览照顾自己这么久,孝桓帝是必保无疑。但保不保是态度问题,怎么保是能力问题。总的来说,孝桓帝的能力还是不错的。他质问杨秉:我们这个王朝,行政制度一向是很分明的。三公统外,御史察内,你这样越级控告一个近官,是不是违反了我们的行政制度啊?

  杨秉反应很快。他立刻指出—陛下记错了吧?我们这个王朝,行政制度早有规定:“三公之职无所不统。”何况《春秋传》上还说了:“除君之恶,惟力是视。”所以中常侍侯览的问题他不仅要管,同时他还建议皇上为天下士心、民心着想,一定要有所惩罚。这一下孝桓帝进退两难了。他从杨秉的话里面听出了恳切和忠心,但同时又担心士大夫阶层对中官们打压太甚,搞得他到头来也很被动。孝桓帝最后作出的选择是暂时罢免了侯览的中常侍职务,但过后不久又起用了他。

  日期:2013-12-13 07:35:09

  三国演义原文:离庄而行,不到三里,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一行人众,数百人马,接着车驾。君臣皆哭。先使人将段珪首级往京师号令,另换好马与帝及陈留王骑坐,簇帝还京。先是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至此果应其谶。
  东汉末年,奸臣董卓弄权误国,祸国殃民,其行径激起了满朝文武和普通百姓的极度愤慨,人人欲诛之而后快。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3年)四月,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声中,董卓终于被朝廷诛杀,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担任铲除董卓这一历史重任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便是东汉献帝时期的司徒王允。
  王允,字子师。生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卒于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太原祁人。故里在今祁县修善村。王允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时,曾与被称为东汉第一名士的同郡人郭林宗定交。郭林宗称赞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土都对他刮目相看。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王允性格刚直,疾恶如仇。汉桓帝永寿元午(155年),王允 19岁,为郡吏。当时宦官专权,气焰嚣张。小黄门晋阳赵津,倚仗权势贪横放恣,横行乡里,为一县巨患。王允不畏权势,向郡守讨令,捕杀了赵津,为百姓除去一害。从此,王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东汉王朝的一名忠实捍卫者.
  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争相专权,朝政极端腐败。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纷纷破产。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到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终于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此时48岁的王允被提升为豫州刺史,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却因揭露宦官张让与黄巾军通谋,而遭到了宦官集团的诬谄,身陷囹圄。
  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王允被捕下狱,不久逢大赦被释。但十余日后,又因其他罪名再次被捕下狱。第二年,王允才被释放。此时,宦官气焰愈加嚣张,对他们稍有不满者,便会惨遭杀害。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王允到京师治丧,并参与了大将军何进诛杀宦官的计划,被任命为从事中郎,后转任河南府尹,再次参与朝政。

  日期:2013-12-13 07:35:34
  汉灵帝死后,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辅政。何进拉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兄弟,策划消灭宦官势力。为迫使何太后同意,何进召令并州牧董卓等军阀引兵进京。董卓到京之时,何进巳被宦官处死,董卓乘乱诛杀宦官,朝中大权尽归董卓。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自立为太师。汉献帝即位后,王允被任命为太仆、后升任尚书令。
  王允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除掉了权臣董卓,二是害死了文人蔡邕。王允在除掉董卓后却说什么也不肯放过他。所以,蔡邕的死,既让人扼腕摇头,更让人匪夷所思。
  初平元年(190年),代杨彪为司徒。王允虽然看出董卓的篡位之心,但因惧其权势,也只好假意咐合,以求取得董卓的信任。是时,关东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满董卓专权,纷纷举兵声讨,活跃在河东一带的白波黄巾军也对董卓造成威胁。于是,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命王允随驾,自己暂留洛阳,朝中之事皆委王允做主。王允到长安后,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肖郑公业等密谋,派护羌校尉杨赞为左将军,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以征讨袁术为名,率军出武关道,分路征讨留在洛阳的董卓,然后使汉献帝还都洛阳。因董卓生疑而作罢。

  初平三年(公元]92年)春,王允又暗中与董卓部将吕布联络,让他为内应。趁汉献帝病愈之时,王允派吕布同郡骑都尉李肃率亲兵十余人伪装成宫内卫士,等董卓入朝向汉献帝问安时,刺杀了董卓。
  对王允这一时期的做为,范晔评价说:“士虽以正立,亦以谋济。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权,伺其间而敞其罪, 当此之时,天下悬解矣。而终不以猜忤为衅者,知其本于忠义之诚也。故推卓不为失正,分权不为苟冒,伺间不为狙诈。及其谋济意从,则归于正也。”在他看来,士人既要有坚定的立场,也要有适当的谋略来辅助,王允委曲求全于董卓,正是为了实现他除掉董卓的计划。这是值得称道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