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07 14:16:00
(140)
青邈这才发现,原来吃饭在人生里是个大事。
如果不吃饭了,那么也就不必买菜、择菜、做饭、吃饭、刷碗,这样一天三顿饭计算下来能节省一半的时间甚至更多。
但取消了这个大事,日常生活里便也显得没啥事好干了,最重要的是什么都不想干,而陷入到一种消极之中。因为人之大欲就两条:食与色。食欲要是去了,色欲也会跟着消失,更何况青邈很久以来一直就过着无色的生活,所以两大欲望在她那里都成为了空白。
辟谷的生活氛围是素淡的,体温也随着辟谷降低,全身轻飘飘的,意识中与尘世有一种疏离感,一种空虚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
饮食男女是人的一种习性,这种习性是根深蒂固的。每天其他事情不做,那么吃喝拉撒睡,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人的生活模式。那么一旦抽掉了其中重要的环节,那么人的生活模式就会被彻底改变了。会产生不适应感,最主要的是心灵的空虚。再加之人生的挫折,眼下谋生的困顿……似乎觉得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于是青邈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生活契合了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
但叔本华不是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么, 现在怎么反过来了?变成了不能满足便无聊了?
青邈知道这也是一种魔。因为这种消极的心态,会影响身体机制的转换。所以她必须消除这种负面心态的影响。
于是她上网去看古籍,希望能在那些辟谷的古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史料的记载是令人鼓舞的:
《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
《云笈七签》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
《南史· 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
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
《旧唐书· 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
其实若以舒老师的的水平看辟谷,不过是小术而已,轻易就可以实现的东西。但青邈做起来却也感觉到有难度。
当务之急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就是除了吃饭以外,其他一切如常。每天看书写日记,打坐,看电视,散步。尽量使自己过得充实,以免空虚寂寞感乘虚而入、陷入消极情绪之中。
第五天,她发现有些不好,不好是因为有饿感。而且身体呈现明显的消瘦状态。
这种饿感很吓人,搅得胃肠都痛,仿佛都纠结在了一起。其实这个时候如果能彻底放松调一会息也就是没事了。
但这时青邈在思想里却来了斗争:要不要过渡一下,买点香蕉吃。因为前人的辟谷经验里,很多也是有过度情况的。比如隔几天喝一点粥,或者是果蔬辟谷,甚至于有喝酒辟谷的。
斗争了一会儿,青避顺从了自己的欲望,到外面买了香蕉吃。但吃了3个香蕉之后,她发现自己更饿了,这才明白自己做错了。因为这种行为很不利于机制的转换,因为身体的太极不知道你要往哪个方向走,所以这么做很容易前功尽弃。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加强信念。青邈醒悟了之后就不吃了。
在这之后她加强了练功。因为“气满不思食”。辟谷了,转换的机制是靠炁(气)活着。要是能量练不上来,那么肌体就会受到损害,很多人练辟谷就是硬性的挨饿,这是对身体极其有害的。因为如果代谢模式没有转化成功,那么受害的就是后天这套系统。
但如果借着身体的虚空状态,使炁(气)充盈起来,那么这便是一个极好的提升能量和修炼层次的机会。
青邈的辟谷成功了!
她的身体进入到了先天的状态;不吃不饿,而且不再消瘦。身体能量充足,身轻如燕,感到全身都是通透的,睡眠很少但却不困,而智慧却有根本性提升。
她几乎已经忘了当下自己正在处于什么境遇。因为达摩大师二入四行里的话使她增添了更大的定力。
达摩大师说:“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
这段文字曾使青邈落泪,因为说到了她的心里,令她无限感慨:命运如此坎坷,一定是有宿世的恩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又何来不平之心呢?……
于是她变得坚强起来,不再顾影自怜,甘愿体怨进道。
辟谷到20天的时候,她忽然心生一念:我得出去工作,不能只闭关就完了,大隐隐于市,红尘才是更大的道场。
令她感到新奇的是,她竟然心想事成,第二天就有人给她打来电话,她接听电话不禁喜出望外,原来是三年都没有联系的秦院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