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社会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大明神算师刘伯温》
第18节作者:
京城说书匠 在这个干谒途中,刘伯温写了一首《丙戌岁将赴京师途中送徐明德归镇江》,诗中说:“那堪远游子,复送欲归人。”他写这首诗的时间是 1346 年。刘伯温是从 1346 年 4 月出发的,到了 7 月,“神京看将近”。“行程近三月”,刘伯温在诗中说得很明白。
那么,这次北上求官之旅,刘伯温的心情会如何呢?
想想吧,你去一个地方求人办事,而且是不光彩的事,你的心情会是欢快、轻松的吗?更何况刘伯温是一个自比萧何、诸葛亮的人,是十分要面子的人!
不过,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成了荆州的名人,刘伯温自比萧何、诸葛亮,他还差得很远很远呀。
总之,刘伯温心情很不好,很矛盾,很忐忑。令他忐忑的原因是,一方面对要官成功存有希望,因为自己中过进士,在京城认识一些人;另一方面,刘伯温又怕要官失败,面子挂不住!尽管当时“干
谒”是读书人的时尚活动。这都是元朝政策闹的,让汉人、南人读书人们没有饭吃,他们才靠“干谒”!
但是,刘伯温不屑跟普通人看齐,他的参照标准是萧何、诸葛亮。标准一高,干不光彩的事儿,就特别难受!
想要官成功,又想要面子,刘伯温纠结着进了京城。江浙一带的土特产少不了,笑脸是必需的,叙旧是肯定的,巴结也是少不了的!
至于刘伯温找了谁,现在无法详考了,毕竟没有人在监控器下面搞腐败。
最后,通过无数错综复杂的关系,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贵人。这个人的名字,跟元朝大多数官员的名字一样,稀奇古怪,以难记忆著称,叫布达世理原理。这个名字说起来,听起来,记起来太费劲了,以下简称“原理哥”。
那么,刘伯温干谒的结果怎么样呢?
读者朋友们,你们自己看吧!
旦辞文明门,回首望宫阙……扁舟指吴云 , 离梦萦燕月。虽怀归乡欢,复怆知己别。裁诗寄悠悠,感念深至骨。一辞都门去,便觉京国遥……念我同年友,高谊薄九霄……伫立望阊阖,倾耳聆萧韶。
这是刘伯温写给原理哥的感谢信,这两首诗的题目就叫《自都回至通州寄布达世理原理二首》。
不必详细读下去,只要体会他的心情,就可以了!
刘伯温的心情是欢快、愉悦的,说明干谒成了。成功的主要原因刘伯温也说了,“念我同年友,高谊薄九霄!”朋友多了好办事,此言不虚啊!
果然,一个新的职位在等待着刘伯温!
不过,在刘伯温北上干谒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的心情十分悲伤,待在小客栈里无法动弹!因为黄河决堤了,阻断了他北上的去路,而且刘伯温目睹了人间最为悲惨的人吃人的景象,那真是“痛哭贾生狂,长叹漆室里”。
至正四年(1344 年),一场改变元朝历史的特大洪涝灾害降临。这个灾难,就是被搬上了教科书的被称为元朝灭亡导火索的“黄河泛滥事件”。
那么,这一场天灾怎么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呢?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日期:2014-09-10 10:56:48
脱脱的改革
虽然此时此刻,距离大元王朝的覆没、大明帝国的诞生还有 10 年的时间,但是作为这个帝国的最后一任明相脱脱却不是这么想的。在脱脱眼中,如今国家的奸臣已除,国家前途无限光明。在这种背景下,我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去拯救这个穷途末路的王朝,开创一个永久太平的盛世!
可惜的是,脱脱的这个“梦想”只能是一个“梦”,根本不能“想”。元至正六年(1340 年),元顺帝提拔脱脱为国家中书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掌军国大政),脱脱集这个国家的行政权、军事权、财务权于一身。他终于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推行自己一系列的新政了。而这场改革,历史上称之为“脱脱更化”。
他纠正了伯颜的弊政,大兴文治,用来缓解社会压力。至正元年(1341 年)正月,脱脱恢复科举制度,以笼络汉族士大夫、消除民族隔膜。同时,脱脱在各地修建贡院,让更多的学子都能读书。
至正二年(1342 年),元朝恢复太庙四时的祭祀制度,并派遣专门人员前往曲阜祭孔,以显示元朝政府对于儒学的重视,用来收复所有儒学弟子的心。
至正三年(1343 年),脱脱继续推行文治,下令编纂《辽史》、《金史》、《元史》,以笼络三朝所有遗孤的心。历经三年的时间,这三部历史书全部完成。前朝的汉人、辽人、金人们竞相购买,社会为之一振。
自脱脱推行新政后,广大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们感到自己受到重视,纷纷建言献策,对这个国家重新拾起了信心。在脱脱的辅佐下,元顺帝专心治国,大批裁减没用的宦官、宫女,御膳、御医等,以节约国家财政支出;在宣文阁与大臣们一起商讨国策。
脱脱的“更化新政”纠正了国家的乱政,缓解了社会危机,发展了经济。在他的带领下,那个已经穷途末路的即将土崩瓦解的大元帝国居然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可惜的是,这是回光返照。对于已经病入骨髓,无药可救的大元帝国,脱脱的这些新政无非是让它苟延残喘,多活几天而已。
何况,脱脱推行的这些新政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除了能够安抚一下脆弱的心灵外,一点效果也没有!
比如说,虽然脱脱恢复了科举制度,也抬高了儒学学子的地位,导致大家全都重新读起四书五经——那真是朝廷上下、江湖之中,“谈笑有儒学,往来无白丁”,一时间,已经中断了数年的儒学之风,又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了起来,然而,在这个帝国的心脏部位,最需要儒学学子的北京孔庙、国子监中却是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
要知道,自从科举制度重新开始后,国子监的学生就与日俱增,到最高的时候,居然达到了三千多人。但是,这 3000 多的国家储备的人才,未来统领这个国家的人,全部都是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
在这些纨绔子弟的帮助下,这座千年古刹,莘莘学子无比崇敬的“读书圣地”,瞬间变成了一个嬉戏玩耍、纸醉金迷的“天上人间”,处处弥漫着一股互相攀比、谩侮嘲谑之风。
让这些人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从至正元年(1341 年)开始,在元朝政府“自欺欺人”的统治下,各地百姓因为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脱脱为了缓解社会压力下令减免天下五分赋税,然而这一点点的赋税根本就无法抑制住广大民众反抗元朝政府的怒火。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出妖孽。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咱们谁也没有见过这个玩意儿,但· 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国家将要亡国的时候,这个妖孽必将降临,最后彻底改变这个世界。
这个妖孽,它的名字叫作“天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