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精锐之陷阵营》
第52节

作者: 孤灯夜雨乱翻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2-22 00:11:05
  吕布败出兖州前的定陶之战还有万余人,战败后损失了一些人,张邈又带走了一部分军队,所剩应该仅有数千人(三到五千人)。既不多,也不少,太多的话,刘备不敢收留,容易反客为主。太少的话收留也没有多大意义,起不到作用,吕布的驻军地应该在下邳国西北面的彭城国,主要戒备曹操。
  国家统一,权力集中的时候军队的组织是比较严密的,而在乱世,枭雄并起之时,军队的编制和管理就没那么严格,往往只是凭借枭雄个人的威望和关系来形成凝聚力。
  东汉末年,人命贱如草芥,单门独户的不依附于某个势力很难存活下来,不是饿死,就是被乱兵所杀(还有可能被当作粮食吃了)。想活下去只能依附于某个豪强,建立堡垒,结成一个个类似民团的联盟,这些豪强就变成了所谓的豪帅、屯帅、渠帅(类似于欧洲的领主),而依附于他们的百姓就成了豪强的部曲(部曲不是奴隶)。

  李典的叔父李乾,合宾客数千家在济阴建立武装,就是屯帅。《三国志.常林传》载“依故河间太守陈延壁。陈、冯二姓,旧族冠冕。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余日,卒全堡壁。”这陈、冯两位大户也算屯帅,联手抵御张杨六十日。
  还有些大族以亲戚关系为纽带结成联盟,数百家到数千家不等,就是被刘表所杀的宗贼。
  这些小联盟如果不依附于大的军阀,也常常会被灭掉,所以这些豪强又会率部曲择人而附。这些部曲基本可以父死子继,像私有财产一样。李乾投奔曹操,死后儿子李整接掌父亲旧部,李整卒,堂弟李典接掌部曲。凌操归附孙策战死后,由儿子凌统接掌部曲。吕蒙的姐夫邓当战死后,吕蒙接掌了邓当的部曲。孙坚战死后,侄子孙贲统其旧部。
  有些小军阀因为丢了地盘或者没有军粮,又会依附于更大的大军阀,但是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人事任免权,就像张绣依附于刘表,曹操曾依附于袁绍,吕布依附于张杨,刘备依附于陶谦。
  各大军阀又互相合纵、连横,袁绍联结曹操、刘表,袁术联结陶谦、公孙瓒。

  各大军阀的组织架构,核心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往往是亲戚统领,如曹操的嫡系由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掌握),次是归附的豪强武装,再次是归附的小军阀,最外围是联盟。
  这种组织架构不稳定,常常因为大军阀一死,威望一散,部下就不再同心同德的辅佐继承人了。首先解除关系的是联盟(陶谦一死,袁术就图谋徐州),其次是依附的小军阀(即使曹操不来,刘备也不会再听命于刘琮,反会图谋荆州),再次是各豪强武装(刘表一死,部下不肯再战,袁绍一死,部下吕旷、吕翔就归降曹操)。
  日期:2013-02-22 00:11:51
  但凡乱世古今皆同,民国七年,广东省长朱庆澜与广东督军陈炳焜(旧桂系核心人物,陆荣廷的把兄弟)不相能,将二十营警卫军交给拥护孙中山的陈炯明和许崇智(蒋介石的另一大哥)。为了平息旧桂系的愤怒和解除他们的猜忌,二十营警卫军打着援闽粤军的旗号进攻福建督军李厚基(原北洋第四师第七旅旅长,先为皖系后投直系)。
  援闽粤军人不过八千,枪不过五千,实力不强。一方面向惠潮梅地方人士借枪,另一方面向海内外热心赞助革命人士募捐筹饷。当时向地方人士借枪曾订有鼓励办法,规定能募得人枪二百即任为营长,人枪六十任连长,人枪二十任排长,其不愿当军职或零星枪支则估定枪价,借用后如有损失照价赔偿。援闽粤军在就地获得人员枪械补充后,扩编了约有十营,蒋介石在上海炒股赚了钱还接挤过这支部队的军费,援闽粤军扩张到两万人后攻入福建。

  后来这支部队打回广东驱逐桂系,拥护孙中山返粤恢复军政府。不过这样组成的部队成份复杂,结构松散,故后来分裂为两部。陈炯明苦于军政府三次北伐,征敛无度,率所部兵谏。另一部随许崇智力挺孙中山(许崇智后坐廖仲恺被刺案,释兵权,所部被改编成第四军)。
  黄埔军建立后,各级军官往往都由党员担任,亦称党军。有党组织和军队组织两重关系,党员又有共同的政治纲领,组织关系更加严密,叛乱也就较少。
  北洋大将吴佩孚,世之枭雄,文韬武略,号称常胜将军。一九一六年护国战争,他以旅长身份随师长曹锟率部入川,破滇军赵又新和川军刘存厚,率先攻下纳溪,力战有功,受封中将。
  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他为讨逆军西路先锋,率先攻入天坛。同年护法战争,桂军谭浩明(旧桂系陆荣廷的把兄弟兼小舅子)联合湘军林修梅、刘建藩、程潜,进攻皖系段祺瑞所属湖南督军傅良佐,连克衡阳、长沙、岳阳,兵锋直指湖北。吴佩孚入湘收复岳阳、长沙、衡阳,湘军零陵镇守使刘建藩溃退时落水而亡。吴佩孚旋发主和通电,率部北归。
  一九一九年,吴佩孚通电拥护五四运动,深得国人的赞许,认为他是一个富有胆略的爱国军人。
  一九二零年直皖战争,击败皖系。
  一九二一年鄂省军民不堪督军王占元的压榨,向湘省督军赵桓锡请命。夏,湘军两师攻入湖北,吴佩孚先出兵逼迫王占元下野,然后水淹湘军,反攻入湖南,攻下岳阳之后与赵桓锡把手言和。同年秋,川军熊克武、刘湘攻鄂,吴佩孚亲自督战,用营长于学忠之策,破川军,吴就任两湖巡阅使。
  一九二二年击败十多万入关的奉军之后,声望达到巅峰,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的拿破仑。他反对曹锟贿选总统,就任直鲁豫巡阅使,回到洛阳练兵,凭着河南巩县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练了十万嫡系精兵。

  吴佩孚自兼第三师师长(这是他的起家部队,号称天下第一师),十四师师长靳云鄂(驻军河南),十五师师长彭寿莘(吴佩孚麾下头号大将,骁勇善战,有“刺彭”之称,第三师出身),二十师师长阎治堂(驻军陕西,第三师出身),二十三师王承斌(后辞职,旅长王维城接任,第三师出身),二十四师张福来(兼河南督军,第三师出身),二十五师萧耀南(兼湖北督军,第三师出身),二十六师曹锳(曹锟弟弟,驻军热河),十二混成旅葛树屏(驻军保定,第三师出身),十三混成旅旅长董政国(第三师出身),十四混成旅时全盛(驻军直隶涿县,第三师出身),十六混成旅曹士杰(曹锟侄子,第三师出身)。

  另外还有依附于直系的第七师吴新田(驻军陕南),第八师王汝勤(驻军湖北宜昌),第九师陆锦(袁世凯模范团扩编,驻军北京南苑),十一师冯玉祥部(先兼河南督军,后调北京南苑任检阅使),第十三师王怀庆(兼热河都统,驻北京),十八师卢金山部(驻军宜昌),十五混成旅孙岳(驻军直隶大名,辛亥革命前在第三师,与曹锟关系铁),十七混成旅张联升(辛亥义军,驻军襄阳),十八混成旅赵荣华(辛亥义军,后为于学忠接任,驻军宜昌),中央陆军暂编第七师王都庆(驻军湖北),二十二混成旅王鸿恩(驻军川鄂边),二十六混成旅田维勤(原陕军陈树藩旧部,驻河南),陕军第一师胡景翼(驻军直隶邯郸),湖北第二师刘佐龙(武昌起义时黎元洪护卫营扩编),湖北第二混成旅寇英杰部(赵倜毅军旧部),

  通电拥护曹吴的联盟有,江苏督军齐燮元(冯国璋旧部),掌握北洋第六师师长,十九师,江苏一、二、三师另六个混成旅。陕西督军刘镇华辖镇嵩军及其它土匪部队计六七万人,湖南督军赵恒锡辖四个师(与吴佩孚不打不成交,亦敌亦友),江西督军蔡成勋兼第一师师长(原北洋第一师),福建督军孙传芳兼第二师师长(原北洋第二师)辖周萌人第十二师(袁世凯模范团扩编的陆军十二师陈光远旧部),安徽督军兼安徽第一师师长马联甲(张勋旧部),四川援川军总司令兼中央陆军十六师师长杨森(吴佩孚曾多次接济军火),贵州川黔边防督办兼三十四师师长袁祖铭,另辖三师共五万人,甘肃督军兼甘肃陆军第一师师长陆鸿涛,察哈尔都统张锡元辖第四混成旅,热河军务帮办米振标部毅军,绥远第一混成旅郑金生,广东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桂军十七师沈鸿英。

  只有云南、山西、山东、浙江和东北三省,吴佩孚的势力没有到达。
  吴佩孚在洛阳开府,康有为、章太炎、张骞等名流俱为幕僚。吴佩孚五十大寿时,康有为亲书对联相贺“牧野鹰扬,百岁功勋才半纪;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
  第二次直奉大战起,吴佩孚率十五万军队迎击南下的二十万奉军,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因为不满吴佩孚剥夺他河南督军的职位和平常的排挤,联合陕军第一师胡景翼、十五混成旅孙岳勾结张作霖,回师北京发动兵变。囚禁曹锟之后出兵截断山海关直军的归路和军需,吴佩孚没有及时作出反应,仅率七八千人回师平叛,被击溃。
  后路被抄,山海关的十多万精锐土崩瓦解,落井下石的山西督军阎锡山和山东督军郑士琦(皖系,北洋第五师师长)出兵截断京广线和津浦线,阻击直系江苏、河南的援军。除吴佩孚率两千人乘军舰逃离,其余全军覆没。冯玉祥国民一军夺绥远、察哈尔,胡景翼国民二军收编败军之后迅速和孙岳的国民三军进击河南、陕西,奉军攻下山东、江苏、安徽,兵锋直指上海。

  湖北督军萧耀南拒绝接纳吴佩孚,无奈的吴佩孚只好投靠昔日的敌人,湖南督军赵恒锡。
  1925年十月,因不满奉系的压迫,浙江督军孙传芳联合长江直系诸将通电拥护吴佩孚再起,吴佩孚重建第三师,但败残军旅已无当年之勇,因为内部矛盾和意见不一致,被新兴的北伐军所破,被迫入川投靠杨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