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双骄之慕容帝国》
第1节

作者: 上官沉松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上部  东北虎啸——大燕帝国
  一 鲜卑神山
  蒙古大草原平沙无垠,远山如影,千里绿海,牛羊如云,好一幅没有框子的山水画卷,广漠得望不到边际!
  在今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西哈古勒河附近有一座山叫鲜卑山,其西南面的阿鲁科尔沁右冀中旗西北一百四十里也有一座山叫乌桓山,两座姐妹山遥遥相应,互为犄角。

  鲜卑山峰峦叠翠,景色优美,登上主峰,蒙古大草原尽收眼底,群山低伏,绿海无边,云雾缭绕,清风拂面,使人有一种飘飘若仙的感觉。从远处眺望鲜卑山,此山屹立河畔,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巍峨雄壮,百态千姿,果然是虎啸龙吟的好地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千万不要小看这座鲜卑山,它可是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人叹绝的神山!此山不但繁衍出一个伟大的民族——鲜卑族,而且还是一个王气鼎盛的藏龙卧虎之地。这座神山走出了几十个皇帝及大汗,王侯将相更是数不胜数。
  说到鲜卑山,很自然就会提及鲜卑这个民族。个人的伟大不能取决于身高,民族的伟大也不能取决于人口的数量,鲜卑族以剽悍的匈奴族为榜样,在中国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吐谷浑一共十二个国家,因此他们也同样伟大!
  鲜卑按其部落起源和其他部族融合的情况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东部鲜卑,一种是拓跋鲜卑。东部鲜卑正是起源于鲜卑山,他们是古代东胡部落联盟的一支(东胡是当时对于地处匈奴部落以东的东北少数民族的总称)。自匈奴击败东胡以后,鲜卑远遁至辽东塞外,直到东汉初年才与汉朝有所往来。拓跋鲜卑原始分布地在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匈奴西迁后,他们向草原的中、西、南部迁徙,并不断与匈奴残余部众融合,于是就有“拓跋”之名。从汉人的文献记载而言,东部鲜卑在前,拓跋鲜卑在后,两者是有区别的。

  “鲜卑”作为一个活动的部落集团的名称出现,最早见于东汉的古文献。然鲜卑乃带钩之名,非人名或族名。《汉书?匈奴传》注云:“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日“鲜卑”,亦“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由此知“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即是胡人的带钩。此带钩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赵武灵王曾以黄金师比赐给周绍,当指此物。战国时楚国诗人往往以此入诗,咏美人之细腰而联想到约束腰间的鲜卑带钩,故云“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战国之时,草原东部族类只有东胡、山戎、没有鲜卑。但《三国志?魏志》注云:“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自匈奴击败东胡部落联盟后,鲜卑和乌桓同时由东胡分裂出来,不分先后,更无正裔或支余之分。乌桓之名早见于西汉文献,鲜卑之名至东汉才出现,主要原因是乌桓与汉地接近,而鲜卑则距汉地较远且隔断其交通道路,直到乌桓衰弱后,到东汉时才与汉朝发生关系。
  汉武帝时乌桓降汉后,南移至老哈河流域,鲜卑也跟着向西南推进,居住在西拉木伦河流域。
  鲜卑语言与乌桓相同,属于同一语族系统,即今日之阿尔泰语族(与今天的满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及朝鲜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通古斯语族,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看来以后孩子读大学,除了英语外,再进修一门阿尔泰语就足够了,起码可以游历大半个亚洲而不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
  鲜卑跟乌桓发式是一样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髨头。髨头的时间在男女结婚的时候。髨头有可能跟满洲人的辫发差不多,即剃发之周围,留顶发之大部分,垂辫于后。民国初年张勋的辫子军名噪一时,怪不得鲜卑骑兵也这么厉害,在草原纵横驰骋,战无不胜,原来他们也是辫子军。现代的发型师、艺术家大多喜欢束发、留辫子,他们也混得不错,都是高收入一族,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
  鲜卑人的主要产业是畜牧为主,其次是射击,农业似乎不是很重要,更不用说发展什么工业、第三产业了,这可能也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

  二世纪的鲜卑大人朝汉,汉朝在宁城下筑南北两部质馆,来处理乌桓、鲜卑邑落大人的人质和市客。如鲜卑大人燕荔阳率领邑落二十部入馆互市,由此可知鲜卑的社会组织实行邑落公社制,有点像建国初期农业学大寨的味道。
  鲜卑的邑落公社不是原始氏族公社,他们的社会阶级已经日益分化,财产制度既有公有制又有私有制。鲜卑已开始蓄养奴隶,但还没形成奴隶社会。
  阶级分化和私有制的确立反映在政治制度上就是大人世袭制的出现。公元180年左右鲜卑的大人世袭制代替了大人选举制。在此之前,邑落公社的财富悬殊不甚显著,家族私有制亦未确立。大人世袭制正是家族私有制确立的明显标志,但是鲜卑原始共产主义的遗风一直到公元三世纪初年,即轲比能在位之时,仍然流行。按需分配,各取所需,看来我们共产主义还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经历无数代人的奋斗才能实现啊!

  日期:2012-04-06 09:18:34
  二 天姿雄鹰

  从公元一、二世纪到三世纪后叶,东部鲜卑从邑落联盟发展到草原部落大联盟时代。
  东胡部落联盟自从被匈奴击败后,鲜卑和乌桓都成为匈奴奴隶主政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以前,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和,气势强盛,数次入塞寇边。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匈奴与鲜卑分别侵北边,匈奴寇上谷、中山,鲜卑寇辽东。辽东太守祭彤以“三虏连和,卒为边害”,利用鲜卑的力量来对抗匈奴和乌桓。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祭彤唆使偏何反击匈奴,从此匈奴、鲜卑岁岁相攻,匈奴开始衰弱(祭彤果然是一个使用离间计的高手)。
  由于赤山乌桓不断寇上谷,祭彤遣偏何出兵讨之。东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偏何攻入赤山,斩乌桓大人歆志贲。从此以后乌桓在塞外的根据地尽失,只能转入塞内,投降汉朝,鲜卑开始在塞外占据上风。
  在永平以前,塞外部众与匈奴联合攻击汉朝的是乌桓,在永平以后变为鲜卑。这种一盛一衰的情况不只表现在草原和汉朝的关系上,而且也表现在草原之内被统治部落集团对统治集团匈奴的斗争上。永平之前主要是乌桓反抗匈奴统治,永平以后变成了鲜卑反抗匈奴统治。
  多年来鲜卑民众在匈奴奴隶主的奴役下,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现在实力日益壮大后,火山自然喷发了。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鲜卑、丁零、南匈奴及西域各国联合起来,从四面八方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全面攻击(有点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从四面八方攻入德国首部柏林的情景差不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