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夜话:霸业》
第33节

作者: 白衣如是_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2-22 13:19:50
  第二十二章  大佬是怎样炼成的?
  有一点很可疑。各种史料上竟然对这次长途跋涉的齐桓公北伐没有任何战争上的记载。不管是《史记》、《左传》还是《管子》,都没有对战争过程进行和记录和描述。只有小说家言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杜撰。
  我们只能从细枝末节推敲这次战争的残酷和艰难。
  从时间上,这次北伐是从春季出兵,到了冬天才返回齐国,远远超过了管仲一开始估计的时间——五个月,这说明这次战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麻烦。

  姜小白带着大军从都城临淄出发,经过今天的济南、德州进入河北。当时,河北中、东部多低洼湖沼地,黄河从如今的天津至沧州之间分两支入海。故大军要从今德州向西北行,到达保定附近,再向北奔燕都,又转向东行达孤竹国地,路程达数千里。一路上要过两次黄河及滹沱河、永定河、潮白河、滦河等众多河流。可以想像,就是渡大河有备好较多的船,车辆、辎重,还有千军万马,一次次渡过湍急的河流,其难度是很大的,实际上不可能每次渡河都有船。再者,路途遥远,又无正规的路,路况极差,行军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在《管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走到距卑耳溪十里时,姜小白忽然停止了前进,惊视前方,挽弓将射,引而未敢发。问侍从:看见前边的人吗?侍从回答:没看见。
  小白有点担忧:难道这次北伐会出什么状况么?我看见一个小人,你们却都没有看到,身高只有一尺高而人的相貌均具有:头戴冠,撩着右边衣,从我的车前走过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
  这时候,管仲从前军来到了小白的车前,询问停下来的理由,侍从把小白的话转述给管仲。

  管仲哈哈大笑,走到小白的车前说:我听说有登山之神有叫俞儿,身高一尺而人的相貌都具有。当成就霸王之业的君主兴起时,这种登山神就出现。疾走车前是引领您走上霸王之路;撩起衣,表示前面有水;撩起右边衣,示意从右方过河。
  我们没法知道管仲的这段答话,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管仲顺口胡诌为了安抚小白的情绪,不过等到大军到了卑耳溪,本地引路的向导去测了一下河水的深度,然后对小白说:从左方过河,有一人深;从右方过河,深度只到膝盖。若从右边过河,就不用搭桥也不用船了。
  显然,管仲的解释是提前做了准备工作的结果,作为先锋部队的管仲可能以前提前探知了卑耳溪的情况,所以顺水推舟让小白在心理上相信了自己所说的话,对齐军的士气也大有裨益。小白立即拜管仲于马前,称管仲为圣人。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过它都说明了齐军行军的艰难,客观的反应了齐军在山水间的跋涉和小白作为统帅对行军难的担忧。

  《韩非子·说林上》也同样记载了两个故事。
  一是行军途中,大军忽然迷路了,找不到前进的路也找不到回去的路。这时候,被小白称为“圣人”的管仲又说话了——“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大军放老马前行,大军跟随其后,遂找到了正道。这就是“老马识途”成语的来历。今滦河西岸不远处,即滦县北部的迷谷村,传为当年齐桓公大军迷道处。这应该是大军处于迷路状态后,想尽所有办法都不能脱困的最后一个办法,人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牲畜——老马。

  二是大军行走在山中,找不到水源,大夫隰朋说:“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即如果蚁穴口封土高一寸,其下七八尺有水。士卒按此说挖蚁穴得到了水,解了渴。 这些故事都从侧面说出了这次北伐的艰辛和所经历的困苦。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齐桓公姜小白带着自己所有的重臣和精锐部队,孤军深入到自己根本不了解地形的北方去征伐整个民族,大军在崎岖坎坷的路上行走着,既害怕敌军的攻击,更加害怕各种天灾和自己因为不熟悉地形所造成的困难,更可怕的是,还要兼顾后面的给养线,所以北伐结束后,奖励最多的不是跟随小白出生入死的这些大臣们,而是负责后勤工作的鲍叔牙!一旦给养线被切断,那大军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而齐国,恐怕也将一蹶不振,从此再不能谈什么霸业了。

  由于那时候,诸侯国所用的常规军事力量都是兵车,所以对外族一直处于防御状态,而无法采取进攻的手段。因为外族所处的环境都是山地,战车无法通行,所以只能防守而不能进攻。小白和管仲为了这次战争,而准备了十八年,特意训练出一批精锐的步卒,用步兵对付步兵,来进行对山戎的第一次讨伐。
  这是小白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政治冒险,所以小白一直处于担忧的心态之中,这也是管仲的智慧之处,他借由各种理由和渠道来安慰和鼓励小白,让小白一直坚定的按着既定的方针走下去,也是管仲、隰朋这些大臣们,是他们在背后一直推着小白向前走,最终将小白和他的齐国炼就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大佬!

  日期:2013-02-22 13:22:45
  第二十三章  燕留!
  这次战争的结果,《管子》上面只用了六个字来形容——“斩孤竹、遏山戎”,有的认为“斩孤竹”是对孤竹国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导致孤竹灭国,也有后来的研究者说“斩孤竹”只是斩孤竹国君,安抚了孤竹的民众,我觉得在当时的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下,第一种可能更大一些。
  这是一次对外族的入侵式的战争,不可能赢得民众的归附,而且从姜小白心理的不安全感考虑,他还要继续向北征讨令支国,不可能把自己的后背留给不可测的孤竹国的民众们。而且当时中原诸侯国和山戎的仇恨已经堆积了几百年,不可能只用斩国王这种简单的手段就令民众归附。
  这恐怕也是史书上没有任何具体记载的原因吧?历史已经无法寻找真相,但无论如何,姜小白发动战争的目的达到了。
  第一,孤竹国和令支国的国民都属于山戎民族,并且是两个比较大、也是距离中原最近、侵扰中原最多的两个部落,这两个部落已经定国,这就说明他们的文明和开化程度,已经逐渐把他们从山地带到了平原,从游牧变成了半耕半牧,所以这两个国家容易被齐军寻找到主力部门,消灭有生力量,占据国都,从而达到灭国的目的。
  孤竹国和令支国被消灭,这是齐国长期备战的主要目的,这个目的达到了。也由于孤竹国和令支的灭亡,滦河流域及辽西地区成了燕国的领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遏制山戎发展的目的也达到了。山戎族退出了燕山地区,向北、向东北退走。山戎最终变成了其后的匈奴。
  这次齐桓公征孤竹,逼山戎向北、东北转移,退到了燕山以北,改变了山戎的地域分布。燕山北是辽阔的大草原,正适合游牧民族的发展。山戎因此退出对中原的争夺,从半耕半牧变成了完全的游牧民族,至秦汉之际才发展成强大的匈奴民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