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帅梁君》
第9节

作者: 谷小中
收藏本书TXT下载
  秋高气爽,湖风徐来,拂面不寒。
  岳阳楼上,游人大多都是衣着光鲜,或呼朋唤友,高谈阔论;或独自浏览木壁上镌刻的诗词歌赋,作文人墨客状低声吟诵;或凭栏远眺东面莽莽苍苍的幕阜山、西面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水、、、、、、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之中,还穿梭着几个半大小孩,用岳州官话向游人兜售岳扇、银鱼干、君山银针。“客官,来一把岳扇吧,上面有苏东坡的字,唐伯虎的画,而且价格不贵,二十文一把。”“这位公子,我这里有正宗的君山毛尖,都是十四五岁没嫁人的黄花闺女天蒙蒙亮时采的,君山七十二峰每天都雾气缭绕,姑娘家采茶都是放在贴肉的小胸蔸里的,泡起来还有一丝奶香呢。”“这位大爷,我这有正宗的洞庭银鱼,白居易有诗赞银鱼,‘庭前供白子,天然三寸长’。据说银鱼是天上的王母娘娘银簪化的呢。”

  在这些人群中,有四个人特别扎眼,走在最前面的人身体壮实,一身打满补丁的灰布衣衫洗得异常干净,肩上背有三个口袋,他就是外号托塔天王的张有田。紧随他的个子要瘦小一点,同样的补丁摞补丁的灰布衣衫,同样披三个口袋,只是此人没有托塔天王那么干净整洁,他就是外号油蚂蝗的王复。第三个人威猛多了,虽然也是一身破衣服,但眼神犀利,一般人不敢对视。这人就是狮子头刘自强。最后一个人个头刚好到刘自强的肩膀,一双眼睛四处张望,要不是刘自强频频拉他,估计有可能走散。他的穿着和前面三个明显不同,衣服布料考究,发髻上还别有一朵小小的菊花,黄色的菊花与乌黑光亮的头发很是吸引别人的注意。他就是初涉江湖的以前叫捡,现在叫梁君的日后的盗帅了。

  日期:2014-08-28 14:05:10
  他们四人离开梁邵飞已经五天了,刘自强认为岳州坐拥长江水系和洞庭湖水系,水路交通四通八达,是江湖中人最喜欢的栖息地,到岳州兴许能够打听到宝杖的下落。梁君第一次出门,自然是兴致勃勃,他曾经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早已为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折服,也曾经梦想过要成为这样的人。现在终于登临岳阳楼,他就迫不及待地寻找《岳阳楼记》了。当他看到了《岳阳楼记》的时候,禁不住大声朗诵起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刚开始是他一个人在读诵,后来有不少人跟着他朗诵起来。刘张王都是粗人,看到这么多人在摇头晃脑地跟着一个半大小孩念书,差点就笑出了声。
  梁君读完《岳阳楼记》,继续浏览另外的木刻,这时他忽然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笔迹,是一首一剪梅:“秀丽巍峨岳阳楼,洞庭西头,幕阜东头。人生最苦是离愁,君在漫游,妾在穷搜。水天一色碧油油,鱼儿畅游,虾儿弓头。遥寄天涯薄情郎,心情爽朗,身体安康。”
  梁君在脑海中寻找这似曾相识的笔迹,猛然记起了父亲给他的那封关于他身世的信纸来,急忙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包袱中找出,一对照,果然非常相似。一滴滴晶莹的泪珠从眼角沁出,他竟然全然不觉。

  这是我的妈妈写的吗?父亲的推测看来非常准确,生身父亲丢下母亲以后,母亲并没有忘记他的薄情,而是忍辱生下了他,然后再带着他追寻父亲的下落。后来实在是行动不便,才将他遗弃在山神庙,一个人独自追寻。
  梁君又看看这笔迹,笔迹有些老旧,看来母亲刻在这里的时间已经过去多年了。他泪眼婆娑地远眺洞庭湖,湖面在秋风的吹拂下,尽是涟漪,将太阳光反射成一点点的光点,散乱地洒在他的脸上。
  日期:2014-08-29 11:28:42
  最先发现梁君神情有异的是张有田,他不知道为什么梁君一脸的泪水,神情也悲伤木讷。就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捡儿,”然后自己拍了拍自己的脑门,笑着说:“叫捡儿叫顺口了,一时还改不过来。君儿,你刚才还兴致很好,怎么一下子哭了?想爸爸了?你尽管放心,有那么多人照顾他,他没事的。”
  梁君眼中饱含热泪,拿着信纸对张有田说:“二叔,你看看这笔迹,再看看墙上的字迹,是不是一个人的笔迹?”
  张王刘都走过来辨认,三人都觉得非常相似,张王二人也非常兴奋,才出江湖,就有了他妈妈的消息,看来他们母子相见的时间不远了。

  王复是老江湖,他随即四处查看,然后径直走向楼中的一个角落,那里蹲着几个人,身边摆着刻字的雕刀和凿子等工具。王复先向他们的唱了一个肥诺:“几位师傅有礼了,在下想向几位师傅打听一件事情。是这样的,刚才我们在那边看到了一首诗,不知道是哪位师傅刻的?”说完,用手指向那一剪梅。
  一个五十来岁的雕工站了起来,对王复拱了拱手,谦卑地说:“那是我刻的,大侠有什么指教吗?”
  岳州是一个江湖人居多的地方,王复身披三个口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江湖中人,雕工靠手艺讨生活,哪里敢得罪江湖人,所以说话异常小心。
  王复和颜悦色地说:“老哥哥请了,是这样的,我们想打听一下写这诗的人的情况,老哥哥还记得那人的模样吗?”
  王复过来的时候,梁君等三人也跟了过来,四人都眼巴巴地望着这位老雕工。
  老人倒是很爽快,“问别的诗我还真不记得,问她我倒是印象深。是一个很年轻很漂亮的女子写的。她写完以后央求我给她刻上去,刻完了却不给我工钱。我们是靠手艺吃饭的,很多人就是随便写写,不要刻的。一天也没什么活干,好不容易刻了一首诗,却是白干,我心里也不舒服,就埋怨了几句。这女子就从包袱里拿出纸笔,说给我写一首诗抵工钱。我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不想难为这样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就只好答应了。”

  梁君急急地问:“老伯伯,她给你写了吗?您还保留吗?记不记得这诗呢?”
  “我打心眼里佩服这女子,像我们乡下人哪里见过会写诗的女子,我在这里干了三十年,就第一次见过女人在这里题诗。她笑着问我的名字,她的笑容真好看,我一辈子都记得。我就告诉他我叫李来福。这女子想都没怎么想,就拿起毛笔,蘸墨写了一首诗,这诗我现在还收在家里,经常拿出来看呢,顺便想想她的模样。这诗我记得:‘李家大哥真仁义,来到名楼展手艺。福报多多济难女,素笺聊表妾心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