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和他的伙伴们流浪了十九年,等待的就是这一天,一同分享晋国这块大蛋糕。
在重耳带着秦国的军队还没有渡过黄河的时候,准备渡船,壶叔把他们流浪时候用的那些锅碗瓢盆一件一件的往船上搬,重耳说:这些东西都不用带了,等我们回国之后,自然有好东西给我们用。
这句话让他的舅舅狐偃听到了,狐偃跪在重耳面前,手里托着一块玉璧,献给重耳说:请公子允许我归隐山林。
重耳很奇怪:舅舅跟着我十九年,现在我终于要归国了,为什么舅舅却要离开呢?
狐偃说:刚才听公子说要把这些用旧的锅碗瓢盆扔掉,我们这些老兄弟们就像这些用旧的家什啊!更何况公子您回国后就是晋国的国君了,可在路上流浪这些年,我有不少忤逆公子的地方,说了很多不中听的话,还曾经让公子忍饥挨饿、被别人侮辱,灌醉公子强行带公子上路,这些罪过都够我死几个来回的了。现在我身上也没有什么东西,只有秦国国君临走前送我的一块玉璧,送给公子,我这个人就不在公子眼前添堵了。
重耳一听明白了,这是舅舅不让自己喜新厌旧,寒了这些老哥们儿的心啊。重耳接过玉璧,直接扔进河里,然后指着河发誓:如果我重耳回国后忘了这些人对我的恩德,那我就犹如此玉璧,死于黄河之中。然后命令壶叔,这些锅碗瓢盆一件都不许扔,给我全都带回去,我要继续用。
日期:2013-03-01 08:04:30
重耳出生的时候,还在曲沃,他的爷爷称代还没有占领晋国,重耳逃出蒲地,逃向翟国的时候,四十三岁,等到回国登基的时候,依然白发苍苍,六十二岁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一生最好的年华都在流浪中度过。
冀芮、吕饴甥这两个人每天都在心惊肉跳中度过。
重耳即位后,没有立即封赏,而是忙着安抚民众,制定国策。而这两个人,一生都在和重耳作对,和重耳手下的这些人见面也感觉颇为尴尬,他们不熟悉重耳的性格,也不知道重耳到底要怎么对待他们俩。
又过了几天,他们俩坐不住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联络旧党,杀了重耳,另立新君了。
日期:2013-03-01 08:05:21
重耳见到勃鞮的时候,是在一个黄昏。
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见到勃鞮。
第一次,是在蒲地,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派勃鞮去杀重耳,重耳没有抵抗,而是选择了逃跑,勃鞮冲进重耳的府邸,看到重耳越墙而逃,上前拉住重耳的衣服,挣扎之中一剑砍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才得以逃脱。
第二次是在翟国,夷吾同样派勃鞮去杀掉重耳,夷吾要求勃鞮三天之内启程,可是勃鞮害怕走漏风声重耳逃掉,当天晚上就出发,可还是慢了一步,狐突的使者先一步到了翟国,重耳没有来得及做任何准备,勃鞮就冲进了府门,重耳连盘缠都没带,就再一次逃了出去,开始了流浪。
这是第三次,在一个黄昏,勃鞮在狐偃的带领下求见重耳。
日期:2013-03-01 08:06:00
重耳很奇怪,我和你无冤无仇,你前两次都拼命的想要杀了我,现在还敢来求见我?你的胆子倒是不小啊。
勃鞮笑着说:我第一次见公子砍断公子的袖子,管仲第一次见姜小白的时候,是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腰部要比胳膊更为要害吧?姜小白能接纳管仲,为什么你不能接纳我呢?第二次国君要我三天出发,我当天就出发,那时候,我的心里只有国君,不知道你重耳是谁。作为一个臣子,难道我做的不对么?现在一样,我的心里只有你重耳,所以我才敢来见你。更何况,您的心胸是要争霸天下的,难道真的会和我这样的小人一般见识么?今天我来,是为了晋国的苍生,所以才敢不惧生死。
为了晋国的苍生?重耳知道这句话很重,任何人都不会轻易的说出口,立刻把狐偃和勃鞮带入密室,改容向勃鞮谢罪。
勃鞮这才把冀芮、吕饴甥这两个人的阴谋说了出来,原来,这两个人觉得勃鞮应该是重耳最恨的人,所以最先选择了拉拢勃鞮来一起造反。没想到,他们不但低估了重耳的心胸,也低估了勃鞮的胸怀和志向。
日期:2013-03-01 08:07:21
怎么办?现在就治这两个人的罪么?
狐偃觉得不妥,毕竟这两个人有犯罪动机,没有犯罪行为,现在治罪民心不服,还以为重耳是秋后算账呢,那没参与造反的人恐怕也早晚会反,或者逃亡了,那样岂不是让晋国重新陷入动荡。
可是要是不治罪,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天天防范,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更何况朝中大小官吏,多多少少都和这两个人有点关系,连怎么防范都不知道。
勃鞮这时候说话了:与其这样为难,还不如再投奔秦国,这里假装生病,不出宫殿,让他们俩尽情的搞阴谋,等到原形毕露。
那一天,您带着秦军杀回来,大浪淘沙,到时候,淘汰掉之后剩下的就都是真金了。我回去打探消息,假装与他们一起,这样必然万无一失。
重耳觉得有道理,当晚命令侍从发出一道命令:国君偶感风寒,卧床不起,暂时不理朝政,一切大小事宜都发落赵衰处理。然后重耳和狐偃,这对流浪了十九年的甥舅,一起悄悄的逃出了绛城,又一次开始了他们熟悉的逃亡生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