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诸葛亮,张良还神的谋略奇人 ——崔》
第12节

作者: 杯水观澜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太史令(国家图书馆的馆长)王亮、苏坦向北魏国主拓跋嗣进言道:“按着谶书的说法,我们魏国应把都城建在邺城,再说了,京城的房价高的离谱,物价也贵,谁还敢在此创业?中国梦更是空话。只有迁都邺城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那样的话,才可以得到富足欢乐,大魏的雄图霸业才可以早日实现。”
  谶书,读作(chen四声),这个东西实在是太玄妙了,现在的人们对谶语不了解,估计五成的人不知道读音,九成的不会写,不过也没关系,因为谶语现在实在太少见了。古时候可了不得!,小到个人命运,富贵寿夭,大到国家兴替,等一些未来的大事件的推测达到高度的吻合,不由得你不信,最有名的当属邵雍《梅花诗》、刘伯温《烧饼歌》、《推背图》、诸葛亮《马前课》、姜太公《乾坤万年歌》。他们的推测都经过了验证,证明确有其事丝毫不差。下面穿插一个真实的故事:

  西汉末年,公元前28年,因才华出众,汉成帝命令刘歆与其父刘向一同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这爷俩当时可是儒学界的泰山北斗。在这个工作中,他们爷俩才有机会接触到皇家各种最珍贵的藏书,不少都是失传已久的孤本善本,父子俩在一起忙活了三年。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的父亲刘向去世,皇帝任命刘歆为中垒校尉,统领校书工作,以完成他父亲的未竟之业。刘向临死时,再三叮嘱刘歆:“我的卧室后边的密室中有一个书柜,我死之后,你把它烧掉,你千万不可打开看,否则将大祸临头…….”象许多电影中的桥段,病人话还没讲明白,头一歪,咽气了。刘向死后,刘歆发现老爹有个密室,打开一看,果然有个书柜,上面的尘土积了寸巴来厚。看样子很多年没有开启过。本来想拿出去直接烧掉,不过转念一想,心说,老头藏了什么宝贝疙瘩,捂这么严实?这么多年我怎么从没有听他说提起过?先看看,然后再烧掉,也不能不算没听老爹的话。再说了,身边又没有别人。于是,刘歆小心翼翼地打开书柜,一股霉味扑鼻而来,里边只有有几卷竹简,颜色黝黑,拿在手中,穿竹简的牛皮都快断了。内容都是用篆文书写,看样子,这些竹简的年头不短了,因为西汉年间通行文书已经是用隶书了。刘歆仔细地翻看竹简,一卷一卷,越看越惊心,等看到最后,吓得双手抖成一团,浑身冷汗直流,滴滴答答掉在竹简上浑然不觉。

  刘歆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这几卷竹记载的都是谶语,其中就有姜太公《乾坤万年歌》。刘歆虽然博览群书,堪称当代读书第一人,但这几卷陳书还是第一次看到!卷中所预言的谶语,不论远至周秦,近在大汉,无不应验。尤其是最后一卷,大意是,大汉的国祚将亡,王氏篡权,某年刘氏一族,刘秀者将兴复刘氏江山…..刘歆把这些谶书竹简烧掉,他恍恍惚惚走出密室,犹自口干舌燥,手心冒汗。可不嘛,当下,朝廷之中,王氏一族,权倾朝野,照这个架势,过不了几年,皇权旁落是必然之事。问题是,高祖刘邦虽然子孙枝繁叶茂,在当时显赫的皇族之中曰刘秀的还真没有。难道是谶语不对,或者是有别的可能?刘歆睡不着觉了,他逐步对号入座,论才智,按血统,自己都能和谶语相符,就是名字不一样,这倒不是问题。心想,是不是上天把将来匡扶大汉的重任交个自己了呢?

  经过慎重考虑,刘歆对外宣称:俺该名了!每次开会都给大家发张新名片。以后在给皇帝的上书,署名都是“臣秀”
  后来果如刘歆发现的谶语所预测的那样,汉室衰微,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刘歆雄心勃勃忙活一遭刘秀复兴大汉。只是彼“秀”非此“秀。”大汉的招牌被一个远离长安,千里之外河南南阳的一介布衣平民,虽是远枝,但身上也留着皇族的鲜血刘秀重新竖起。大汉的国祚又延长了195年。这是刘歆或刘秀没有想到的。刘歆临死的时候,有两件事 死不瞑目。 一是纳闷,是不是谶语出现误差?二是,后悔没听老爹的话,不该打开书柜,看了不该看的东西,猪油蒙了心,妄图为人民服务。最终造成满门抄斩。

  刘歆不明白。谶语不会错,只是,人算不如天算!
  拓跋嗣向各位大臣征求迁都邺城的意见,大家展开热烈的讨论。很多人都赞成迁都邺城。只有崔浩、特进京兆周澹反对,他们说:“迁都城到邺地,可以解救今年的饥荒,但却不是长久的办法。为什么呢?崤山(崤山xiáoshān 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市、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以东的人民,认为国家本来居住在辽阔的大漠之上,以为国民和牲畜一定无数,因此,称作是‘牛毛那样多’。现在,一旦迁都,便要留下军队戍守旧都,只能分出一部分人向南迁移,这些人不可能住满几个州的土地,只好与汉人参杂居住在各郡各县,这样,我们人少的情势就会暴露,恐怕四方的邻国也都会因此产生轻视我们的想法。况且我们的百姓,不习惯那里的水土,得病、受伤、死亡的人一定很多。

  再者,更重要的是旧都的守兵减少之后,屈丐、柔然等国就会有窃取我们的想法,假如他们动员全国的军队前来进攻,云中、平城一定会发生危机,南迁后的朝廷由于有恒山、代郡的千里险要重重阻隔,很难前去营救,这样的话,就会在名声和实际利益上都爱到损害。现在我们居住在北方,假如崤山之东的地区有什么变乱,我们派遣轻装骑兵向南进攻,把部队分布在林野中间,谁能知道我们人数的多少?老百姓看见我们的征尘就会畏慑敬服,这就是我们国之所以用威力制服汉人的真正原因。

  再说,明年春天到来之后,杂草生长起来,家畜吃饱之后,牛奶乳酪等也便可以供应上了,夏季多种些蔬菜水果,便可以维持到秋天粮食成熟的季节,我们面临的这些暂时困难便可以克服了。”
  拓跋嗣说:“现在国库空虚,大家的工资都成了问题。已经没有办法再等到来年的秋天,如果明年秋天又出现饥荒,我们将怎么对付呢?”
  崔浩等回答说:“前朝,汉景帝曾让灾害地区的百姓自行去丰饶之地就食,让他们自己逃荒,也胜过政府额外花费人力物力赈济灾民了。我们也应该把最贫穷饥馁的人家挑选出来,让他们去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去谋生,找饭吃。如果明年再饥荒,到时候再想办法,只是现在不可迁都。”
  拓跋嗣高兴地说:“只有你们二人与我的想法一致。”于是挑选百姓中最贫寒 的人家前往太行山以东的三个州去谋生,并派左部尚书代郡人周几统率军队镇守鲁口,安抚召集他们。拓跋嗣本人也亲自下农田耕种,又命令有关部门劝勉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和种桑养蚕的劳动。大家记住,公元400多年,中国还没开始种植棉花,彼时,富贵人家穿的是绸缎,皮毛制品。老百姓穿的麻织品,次一点的弄快麻袋片这遮羞,再穷的光着腚也不是不可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