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怪谈之狐说八道吓死人》
第18节作者:
民国假亦真 孝子起身往回走,一路不回头。送老人的魂儿上路之后,老人如何奔丰都城,不是阳间之事,无须阳间人管。阳间人要做的是起灵前的各项准备。至于“孝子不回头”!是汉族的习俗,很紧要,意思是孝子若回头就会跟着走(死)了!不但出殡时不能回头,就在装殓时给死者穿的衣服也不能带有口袋!意思是决不能让死者带走任何一代人,这些都是我们这里的风俗。不多说了,说多了有人怪。
话说张财主埋葬了老父之后,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这真是想啥来啥,这一年是一九三七年,一九三七年是我们中华苦难的开始,因为日本鬼子到了中国,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了一九三八年战火烧到了鲁南地区,我们这里成了抗日战场,这一年虽然虽然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年,但对张财主家却竟是好事。
张财主这一年得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就在儿子生人的同一天,下了六只小猪,这六只小猪都是一色的公猪,一样的炭黑色,没有一丝杂毛,张财主相信自己的老父确实埋在了风水地上。那时的中国小地主,根本没有民族意识,认为只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就行了,至于天下大势,一般都是说书的胡编的那些,如三国演义......
日期:2014-01-16 19:38:00
一九三八年刚过完年,这时的农村是懒洋洋的,人们在享受着难得的空闲时光,不管男女老少都蹲在墙根晒太阳。这天就在南边传来了阵阵枪炮声,有人从南边回来说正在打仗看,死了很多人。那个时候人们最怕打仗,一打仗我们这里男女老少就拖家带口的去跑反,“跑”二字,五十年前,人人耳熟,孺皆知:和平的子久了,现在知道“跑”的人就不多了。字典里也查不到。辞典里找到了“跑”。却查“逃”。逃就是战争年代,逃避兵患,匪患。
这下子热闹了,大伙牵着牛赶着猪,拖家带口的跑到深山里去躲避战火,听在济南回来的人说这些东洋鬼子,虽然长得又矮又搓,但这些人烧杀**无恶不作,所以大伙一听兵祸无不惊若寒蝉。家也劝张财主赶紧走,好躲闭战火,但张财主铁了心不走,一是舍不得偌大的家业,二是家中早年父亲在世时,修了一个地下室,以躲避战祸,里面的东西充足,够用很长时间的,只要在外面盖上石门,上面扇上麦穰一类的鬼子绝对找不到。
这天保长领着一对人进入了村里,大家吓得没有敢露面的,保长拼命的解释说:“这伙是国军,是南京政府的部队,是中国人不是东阳鬼子。”
日期:2014-01-16 19:44:00
最后剩下的人才相信,这支队伍不是东洋鬼子,这只部队在村里住下了,战火越来越近,到了离这里十来里的地方,每天都听见炮声隆隆,偶尔可以看见飞机像苍蝇一样乱飞。这天一对日本鬼子的先头部队到了这里,被隐藏在这里的中国军队打了个伏击,死伤了十几个人落荒而逃。鬼子逃跑以后,国军知道鬼子肯定回来报复,于是就动员大家全部撤退。但无论怎么动员张财主一家和几个老顽固就是不走。
最后没有办法国军撤退了,张家就剩下一个老管家陪着张财主一家,张财主一家藏进了地下室,让老管家盖上石门。
日期:2014-01-16 19:50:00
小鬼子在国军撤走后进村了,那时候的鬼子也就能和四条腿的畜生相提并论,没有一点人性,到了村里开始抢东西、杀人,村里留守的几户没有幸免,其实鬼子的做法很彻底,看到好的就抢,抢不走的就砸、就烧,对我们这里彻底的执行三光政策。
终于找到了张财主的家,看见张财主的老管家,鬼子的残虐兽性上来了,用刺刀故意不刺要命的地方,一刀刀的刺,刺到第七下,老管家咬着牙没有动,鬼子这才放过老管家。就在鬼子转身要走的时候,忽然从一个被秸秆护着的猪圈里窜出六只黑色的小猪,都朝张财主隐身的地下室跑去,鬼子抢掠成性,对这几个小猪格外感兴趣,于是一下子围过去,几个小猪没有幸免,全部死在鬼子的刺刀之下,鬼子抬着几个小猪刚要走,忽然在地下室里传来拼命地嚎叫声。
鬼子一听有人哭,就折返过来,打开了地下室,到后来大家一回来看见张财主一家死的太惨了,张财主的儿子被活活的撕成两半,内脏淌了一地,张财主和媳妇跪在地上被人砍了脑袋,打那以后那一片成了鬼宅,大家及使是白天都是转着走。
而那个风水地河水断流,也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日期:2014-01-16 19:55:00
其实这些都是张大爷讲给我听了,据张大爷说他们把下面的坟墓扒开时,里面的八个方位分别埋着八个人,在正中间一口楠木棺材,这个楠木棺材画着精致的花纹,而且是很少见的大红色的棺材,在棺材前面放着一个精致的锦盒,锦盒里放着一个明黄色的卷轴,这个卷轴真可谓是富丽堂皇,后面用金丝绣成的升降龙,那龙惟妙惟肖的隐隐在云雾之间,张牙舞爪吞云吐雾,伸出五爪,这是五爪金龙,皇帝专用的圣旨,上面绣着奉天诰命,打开里面一看里面是两种文字,一个从右到左,是汉文篆字写的,大体意思就是皇帝封为三品诰命夫人之类的,另一种文字是从左到右写的,估计是满文。
当时那个奉天诰命的圣旨竟然慢慢的变黑,慢慢的变脆,走后竟然被一阵风吹碎,大伙都觉得非常奇怪,其实文物在地下环境中,经最了一段时间的被腐蚀与抗腐蚀,逐渐与地下埋藏环境建立了一种平衡体系。地下埋藏环境基本上是一个大的缓冲体系,其明显的特征就是温、湿度变化缓慢。地下环境中,在没有地震或其它地质变化的前提下,文物整体的物理性能是比较稳定的,没有明显的张力变化与体积变化。
日期:2014-01-16 20:16:00
地下文物的化学性能就没有物理性能那么稳定了。地下水与其中所含有的可溶性盐类,在地下文物的内部不断地渗透、溶解、蒸发、结晶,这样对多孔结构的文物影响比较大,比如,陶质类文物就会出现酥粉现象,有时还会形成陶器表面沉积膜。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地下埋藏的有机质类文物也一直在进行着老化反应。在老化中,有机化合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会慢慢地失去,纤维素的分子链也会逐渐地断链、水解,蛋白质分子出现降解等等。比如纺织品文物的腐烂、粉化。不仅如此,地下埋藏的金属文物也会被慢慢地矿化,失去原有的金属性能,如青铜器、铁器因为矿化而变得整体脆弱、易断。虽然如此,千百年之后,文物在地下形成的平衡体系,使其在地下埋藏环境中的腐蚀速度变得越来越慢,有的甚至可以被认为已经停止了腐蚀。其外观通常没有多少改变,在出土时的初期,仍然能够看到当年埋入地下时的风采。
但是,在文物出土的同时,迎接它的地上环境与地下埋藏环境却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一旦文无第一环境改变,就会迅速被氧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