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帝王的秘籍掀开 — 解读 周易》
第31节作者:
苕木匠 日期:2007-5-21 8:57:52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0)
“勿用”不是“不用”
“勿用”
“勿”:甲骨文写作“”“” 等。
《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据称勿勿。”
《字彙》:“勿,勿勿,犹切切也。”
《广韻》:“勿,无也。”“勿,莫也。”
“勿”字的本义是古代士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主要用途是用来召集民众。古代战事频繁,召集民众往往是为了应对敌人的侵略,其事急切,故“勿”字又引申为急促之义。“勿”字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作副词用,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或“无”。
为什么集众的旗帜成了“无”?古人没有交待。可能是旗帜插在固定的位置不动,就是平安无事。如果举旗招摇,就是有事,召唤大家快来。所以,“勿用”是聚众,“勿不用” 就是无事,大家不用来的意思。更有可能是源于对《乾》卦初九爻爻辞“潜龙,勿用”的误读,望文生义地以为既然是“潜”,当然也就“无”……
我们现在使用“勿”字一般都是当“不”字用,传统易学释《周易》卦爻辞就是将“勿”字全部训为“不”。“潜龙,勿用”被释为“潜藏的龙,不能使用。”这样解释表面上看来好像完全正确,因为既然“龙”已经“潜藏”,当然也就“不能用”,无“龙”可用嘛。但仔细地分析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以“不”训“勿”虽然可以勉强训通“潜龙,勿用”的爻辞,但不能训通《周易》卦爻辞中其它的卦爻辞。譬如《屯》卦卦辞为: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传统易学将“勿用,有攸往”释为“不要出门”、“不利出门”,出门只怕会遇到“鬼”。这么一训,这句卦辞就不通了。因为“勿用,有攸往”后面接着“利建侯”的卦辞。“建侯”就是封大官,封官就要到封地去就职,就得出远门。又要去就职,又不能出远门,不知道这侯还如何建?又何“利”之有?弄只野猴在家里“见猴”差不多。所以,传统以“不”训“勿”不通。“勿”字应以聚众之旗的本义来训。
其实在《尚书•盘庚中》这本与《周易》同时期的书中,“勿”字正是如此使用的。该篇第一段说: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
商王盘庚欲迁王城,《尚书•盘庚》记载了这件事,以上引文是其中的一段,大意为:“盘庚作了君主以后,计划渡过黄河带领臣民迁移。于是集合了不服从的臣民,用至诚普告他们。那些民众都来了,旗帜在王庭飘扬。盘庚于是登上高处,招呼他们靠前一些”。这段记载中的“勿亵”就是“旗帜飘扬”的意思,用法及读音与“勿用”均相似。
以此,我们认为“勿用”不能训为不用。“勿用” 就是“用勿”,就是“招摇聚众的旗帜” 之义,就是组织民众或得到民众拥护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将《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的爻辞直译为:
“潜藏的龙,招摇聚众的旗帜”。
直译后我们还是看不出其准确的意思。这句话有两种可能的含义:一种可能的含义是“阳气已经生发,东方苍龙七宿即将出现在东方的天际,应招摇聚众的旗帜以招唤民众,迎接阳气的到来。与时俱进,不误农时”。
在我国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历法起始点是不一样的,夏时以正月为一年的起点,商时以十二月为一年的起点,周时以十一月为一年的起点。这三种历法的起点并不是乱定的,均有所据。其中夏时的依据是龙星宿的出现,而周时的依据是太阳的冬至点。冬至时大约在每年农历的十一月,这时太阳的视运动到达最南端,以后逐渐北移。《周易》是周人的作品,应以周人的历法来理解这段爻辞。依周制,“潜龙”应为冬至节开始算起的这一时间段。这时阳气开始复苏,但龙星宿尚未出现在傍晚时的天际,故称为“潜龙”。此时是古人举行春祀,准备春耕的时候,所以写这一段爻辞以警示受教者,不要误祭祀和农时。这两项活动在古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左传•恒公五年》说:“凡是祭祀,昆虫冬眠后开始惊动的时候举行郊祀,苍龙角、亢两宿出现的时候举行雩祭,秋天气降临时举行尝祭,昆虫蛰伏举行烝祭。如果天象与季节不符就要记载下来。”民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应是来源于对迎接龙星宿的春祭活动。而为了能按时举行祭祀,就必须提前准备。所以“潜龙,勿用”的爻辞可以作为是对此活动做出提前安排的要求。
还有一种可能的含义是:“能具备君王的实力,需要得到民众的拥护。”
要理解这层含义需要懂得《周易》卦爻辞的写作手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手法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遵循卦画+主题叙述词+判断词+告诫词的基本格式。譬如:《乾》卦卦辞为:
“:乾,元亨,利贞。”
“”是卦画,作用类似于卦题。“乾”是主题词,也就是叙述词,确定了该卦将要讨论的事。“元亨”是判断词,表明主题“乾”的意义。“利贞”是告诫词,提请受教者注意此问题。
《乾》卦初九爻爻辞也是一样。“潜龙,勿用”的“潜龙”是叙述词,是对实际天象的描述。
“勿用”如果按传统易学的解释释为“不用”,那就是告诫词无疑,但我们前面已经否定了传统易学的观点,而是将“勿用”训为“使用旗帜”的意思,以此来理解“勿用”两字,它属于判断词?还是告诫词呢?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周易》卦爻辞写作手法的第二个突出特点。
《周易》卦爻辞写作手法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双关语。“潜龙”的“龙”字就是一个双关语,它本指东方苍龙七宿,但同时又是隐喻天子、帝王。这一点只要结合《乾》卦其它五爻爻辞理解,就看得很清楚了。
《乾》卦六爻爻辞的叙述词分别是“潜龙”、“见龙在田”、“君子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这六个叙述词除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外,均是以龙为描述对象,而后面的“勿用”、“利见大人”、“夕惕若,无咎”、“无咎”“利见大人”、“有悔”这些词句均是对受教者的解说、告诫和结局的判断。或者说作者希望受教者根据“龙”或“君子”的处境和行为特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大家发现问题没有?九三爻爻辞“君子终日乾乾”的例外告诉了我们什么?这种行文特征是不是可以说明如下一个问题:就是“龙”或“君子”应是受教者的学习榜样,或者说“龙”就是“君子”,“君子”也就是“龙”,它们是两位一体的,在作者看来也只有能效法天道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九三爻叙述词的这个例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给我们有意留下的一条线索,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乾》卦爻辞中,“龙”和“君子”是作为双关语在使用的。这种写作手法实际上也是《周易》卦爻辞的突出特点,在后面各卦的注释中我们会经常遇到。
以《周易》的这两个写作特点来整体看待“潜龙,勿用”的爻辞,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潜龙”的双关义应为:“即将升起的东方苍龙七宿”和“正在形成的王”两层含义。
注意“潜”字的理解,传统易学一般将“潜”字仅仅理解为隐藏之义,其实,此字还有正跋涉过来(去)之义。它的本义应为涉水过河、没水游渡,是隐蔽地渡过的意思,是进攻而不是防守,是即将来到、将来未来之义,而不是大祸临头,能躲就躲之义,两者的区别是一定要分清的。
《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的爻辞含义经过我们的推导,得出了两个结论,即:
“阳气已经生发,东方苍龙七宿即将出现在东方的天际,应招摇聚众的旗帜以招唤民众,迎接阳气的到来。与时俱进,不误农时”和“要获取君王的实力,需要得到民众的拥护。”
结合《乾》卦后面的爻辞内容分析,我以为后者的含义是正确的,因为《乾》卦六爻爻辞均是以“龙(君子)”的处境变化而发论,“龙”隐喻着“君子”,而不是仅仅指自然天象。或者说所谓“龙”是指具备了称王实力的人。“潜”指尚在野,未登基。“潜龙”虽然尚未显现,但“龙”已存在。正如王虽未登基,但已经具备了称王的实力。“勿用”—— “招摇聚众的旗帜,求得民众的拥护”是获取称王实力的条件。这一爻实际上是讲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我以为《乾》卦初九爻爻辞可译为:
初九:“为王者实力的形成,是得到民众拥护的结果。”
知道了初九爻爻辞含义,我们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一爻而不是在其它爻写这一段话。或者说作者的构思,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是有的,那就是由爻象而引发。
《乾》卦初九爻的爻象为《复》卦卦象“”。“复”字的本义为去而复返、恢复。卦画为一阳始生。作者以此两意来象征冬至日之后的一节两气的时间段不是很恰当吗?从冬至日起太阳达到南回归点,之后将逐渐北移,正是阳气得以恢复的开始,此时东方苍龙七星宿在傍晚时分尚处于即将出现在地平线附近的位置,故称“潜龙”——将来未来之义。此时也正是万物将响应阳气的恢复而复苏的时候,人也应效法天道而君民响应,故有“勿用”一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