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1-20 22:58:34
正文:续十八回
秦国的子蒲、子虎率领500辆战车,几万秦军从关中出发,经蓝田道穿越秦岭,沿丹水河谷横插,直奔淮水上游,接应蜗居在随国的楚昭王。秦人毕竟是打仗的行家里手,其并没有直奔郢都方向的吴军主力,而是奔向淮河上游,用意就是做出切堵吴军归路的姿态,吸引吴军北上驰援,以逸待劳。
那边的吴军得知消息,勇猛善战的夫概自告奋勇,率属下士卒北上迎敌。毕竟吴国能够以少胜多,颠覆了超级大国楚国,其战力绝不可小觑,所以秦国的主将子蒲对这场仗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与其冒冒失失还不如让楚军先行摸摸吴军的底再说。于是,子蒲通知楚将子期:我不知道吴军的战术,你们先和他们过一招。结果,没用三下五除二,楚军便被吴军打败。夫概心想:楚军是一堆烂稀泥,秦国更是缩头乌龟,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吴军紧紧咬住撤退的楚军。
摸清了吴军的老底,子蒲心里有了底,于是在稷地(位于淮水上游,今河南桐柏县境内)与楚军会和。公元前505年六月,秦军和吴军在沂地(今河南正阳县境内)展开了第一场大战。
夫概自持勇武,打算一鼓作气击溃秦军,于是下令猛攻子蒲所统的秦国中军。吴军攻势如潮,但子蒲沉着应战,黑色军团坚如磐石纹丝未动。秦、吴两国的军队展开了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恶战,战场上血肉横飞,但毕竟吴军人少力单,渐渐便力不能支。夫概一见秦军竟然这么难缠,确是自己始料未及,不免有点慌乱。就在这时,子虎和子期率军从左右两翼夹攻吴军,吴军阵势瞬间崩溃,夫概一见大事不妙,下令全军撤退……
沂地之战,吴军被打的惨败,人马损失过半。夫概心想,自己如果回去向阖闾报告,一是丢不起人,二是阖闾一怒之下,自己脑袋就可能搬家,秦军如虎狼,说不定吴军就要栽在这儿,阖闾被挂,与其回去送死,还不如趁机回国……。于是夫概收拾残兵败将,沿着淮水顺流而下,回到了吴国便自立为王。
打跑了夫概王,秦楚联军便趁势包围了唐国。又小又弱的唐国因为看错了形势站错了队,于同年秋惨遭亡国厄运。
就在郢都陷落、楚昭王流离失所下落不明的时候,楚昭王的庶兄子西在脾泄(今湖北江陵县附近)建立陪都,收集楚国的溃兵。后来得知楚王在随国,便带着人马奔随。这年六月,子西率楚军在军祥(在今湖北随县西南)打败了一支吴军,这可是自开战以来楚军取得的首次胜利,楚军士气不禁为之一振,子西乘势进军,打算收复郢都。
接连遭到了两次败仗,郢都的阖闾可坐不住了,于是集合吴军主力迎击子西。这年九月,吴军主力和子西的楚军在雍澨(今湖北京山县西南)交战,结果子西战败,在撤退的途中,正好遇上子蒲的秦军,就这样,秦军又与吴军主力发生了一场恶战。 吴军是恶狼,楚军是绵羊,但秦军却是凶猛的老虎,纵然有孙武在吴军阵营中运筹谋划,但打仗可不是下棋,毕竟一力降十慧,一场血战下来,吴军大败,被杀得尸横遍野,阖闾没办法,只能率军退守麇地。(按:麇国本来位于今陕西白河县和湖北郧县境内,公元前七世纪后期楚国灭麇,遂将其迁徙到今湖南岳阳市附近。此处的麇地不应是偏远的旧麇国,而应是位于雍澨附近、迁徙于岳阳的麇人新址。)
此时的吴王阖闾已经萌生了回国的念头,为什么?首先,吴国毕竟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化外之邦,其之所以能颠覆楚国,是因为楚国近年来的孱弱、腐化和吴国自身野蛮的武力。而要想占有如此辽阔的疆土,统驭如此众多的民众,对于一个制度、文化都相当粗糙的吴国来说,其却没有如此大的消化力。所以野蛮的武力征服之后,接下来的只有野蛮的杀戮和掠夺,而杀戮和掠夺引发的必然是楚人激烈的反抗。吴人明白:楚国并非自己的久留之地。其次,就在吴国倾其主力伐楚而本土空虚之际,南边的越国趁火打劫攻入吴国;被秦国打败的夫概逃回国内后便擅自称王叛乱。后院起火,阖闾当然无心在楚国恋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与秦军的两次血战。自此次吴楚之战以来,楚军孱弱无力一溃千里,而吴军却势如破竹,并没有遇到坚韧的对手;但沂地之战和雍澨之战两次大败于秦国,使得吴军大挫锋芒、损失惨重,吴国君臣自开战以来第一次遇到如此凶悍的对手,再不回国,弄不好就要覆没于此地。总之,阖闾觉得这场仗无论如何也打不下去了,否则凶多吉少。
就在阖闾萌生退意之际,那边,秦楚联军紧紧咬上吴军,包围了麇地。吴国防守周密,联军攻不进去呀。楚国的子期想出了一个办法——火攻,但子西反对:父兄战死后,尸骨暴露于此地,不能收敛还用火来烧掉,不行!子期回答道:国破家亡,就没人祭祀死去的亲人,哪还顾得了烧毁尸骨。于是采用火攻,大败吴军,吴军败退到公婿之溪,子蒲率秦军跟进又与吴军进行了一场血战,吴军又一次遭到惨败。
关于公婿之溪的地点,《战国策/楚策》和《淮南子/修务训》均记载为“浊水”。高诱注“浊水”即为长江;而《水经注》:“浊水”即“若沟水”,位于白河入汉水处,在今襄樊市东。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一个正确,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位于长江沿岸附近较为合理。
第一,从当时的战局来看,麇地位于湖南岳阳市附近,在长江以南,战争的情势不容许吴国渡江,远奔几百里,到达汉水中游的襄樊一带。因此秦吴交战的公婿之溪在长江附近是极有可能的。
第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吴军选择何种路径离楚归国。吴军伐楚,走的固然是淮河一线,然后由北而南进入楚境。这样做的原因:第一,沿途可以得到蔡国、唐国的后勤补给;第二,在当时,沿长江朔流而上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理说,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攻打位于中上游的楚国,最为便捷的途径便是沿江水朔流而上。但根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河山集一》中的推测,春秋时代,长江在九江一带支流众多、湖泊密布、吐吞壮盛、浩无津涯,此一江段确实难以通过。因此,吴国伐楚,选择的进军路线是北上沿淮河,然后在南下,着实兜了一个半圆形的大圈子。
但吴军归国的路线却不一定重复来时的路线,为什么?第一,淮水上游吴军的船只很有可能已经被秦国抑或楚国捣毁,因为秦吴两国第一次交战的地点沂地便位于淮水上游一带,打败了吴军,秦、楚两国完全可以趁机捣毁停留在附近的吴国船只。即使不为秦、楚捣毁,也有可能被率先回国的夫概利用抑或捣毁,夫概归吴便是为了篡夺王位,没有理由为阖闾预留船只,等着他顺利归国收拾自己。第二,九江一带江段,难以逾越,但不等于不可逾越。根据《左传/哀公四年》记载,十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91年,楚国打算北上灭掉蛮氏。战前,为了调集军队而又不引起敌人的注意,楚人故意扬言:吴国将要逆江攻郢,大家要奔走效命。此处的“江”即指长江,看来,当时的长江作为进军的水路,虽然难走,但还是可以走得通的。况且,此时的吴军急于归国,已经慌不择路了。因此,公婿之溪也就是“浊水”应该位于长江附近。
吴军战败于公婿之溪,进一步坚定了阖闾归国的想法。于是,吴军收拢残兵败将,沿江水顺流而下归国。回到吴国后,阖闾便打败了夫概王,夫概败逃后,投降了楚国。
楚昭王回到郢都,楚国光复,但经过这次打击,这个当年令中原诸侯心惊胆寒的超级大国就像脱了阳一样变得孱弱无力,再不见生龙活虎的气象。
赶跑了吴军,黑色军团归国,这次激扬勃发之后,秦人又很快归于沉默。在无敌国的和平外交之下,秦人两耳不闻国外事,继续昏昏沉沉的睡大觉。
公元前501年,秦哀公薨,在位共36年,期间除了帮助楚国复国之外,文献中并未记载他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作为。死后谥号为“哀”,根据谥法:“恭仁短折曰哀”,意为体恭质仁,功未施。大概是为在位整整36年的君王未建任何功业而抱有遗憾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