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2-05 11:24:00
“但是当时的记录会不会有疏漏??????”我刚想反驳一句,王特使又给了我最终一击,“不,对于县令这样的人受到这种程度的威胁,现场的勘测一定是非常精细的,很难相信李县令当时会忽略检查窗户这么重要的证物。何况当时还有槐兄的帮忙调查,这里的卷宗并不是只字未提窗户的情况,而是明确记录了当时所有的窗户纸经过精密的勘测,没有破损,填补和更换的迹象。但是话说回来,既然不能通过投掷,那么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既然王特使也这样认为,看来投掷恐怕是不行了。”槐兄有些遗憾地说,“可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后还能有怎样的选择呢?”槐兄也提出这个让人费劲的问题来。
“这个问题倒暂时放一放。我们不如来关注一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这是所有卷宗里记载的李县令受到的第一次刺杀,也是唯一一次发现了,可以证明刺杀事实的证物的记载。换言之,就是这一次的刺杀让李县令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让他坚信有人要杀死他,从而导致了之后一系列被企图刺杀的幻觉。之后这种挥之不去的恐惧逐渐吞噬了李县令,李县令才会一病不起最终身亡。”蒲先生接过了话题。
紧接着槐兄道出了我也抱有的疑惑,“会不会是当时的确是有人多次试图刺杀县令呢?”
“那样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蒲先生摇摇头,斩钉截铁地说道,“第一点:第一次的刺杀企图如果失败,一般的刺客都会使用另一种方法来提高成功率。因为受害者对同一种方法有非常敏感的警戒心理。但是,我们却不能在后续的事件发展中,发现任何其他尝试的证据。何况大家可以看到,在一次次惊醒之后,李县令已经采取了对策,他每晚随机指派十五名卫兵通宵守护房间。即使真的有刺客,在这样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不但试图下手杀人,还不停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不是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会去冒的风险,也就更不可能是一个能做到第一起案件的精明刺客会连续犯下的失误。何况从后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县令精神状况越来越差,不但每次夜里喊有刺客,甚至有时睡午觉的时候都高喊‘有刺客’了。从这点来看,李县令可能因为深深的恐惧已经导致了臆想症。”
日期:2015-02-05 20:44:00
“第二点,基于之前的判断,我非常怀疑刺杀并不是为了杀死李县令,而是一种威胁。恰恰因为如果他的目的是刺杀,那么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刺客一定会采用其他的方法再次尝试。但是刺客的实际记录在案,有明确凶器遗留下来的行动,却只有第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这便说明了刺客的目的已经达到,停止了行动。根据以上两点的判断,二位说的,刺客多次刺杀的情况恐怕很难成立。”蒲先生这么一说,我和槐兄也就再难以辩驳了。
“杯弓蛇影,原来李县令只是死于陷入恐惧中的臆想么??????”王特使叹了口气。
蒲先生点了点头:“所以目前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在于当年的刺客是如何,先不声不响地进入上着锁的房间内,将匕首插在床眉上一寸,然后无声无息地消失的。”蒲先生目光流露着坚定,总结道。
“不如我们一起去李县令的厢房看看吧?说不定能得到什么启发呢。”王特使建议。“正有此意。”蒲先生毫不停歇地作答,一边起身,“这样的怪谈,可比狐女什么的有趣得多呢!请容许我也为诸君在解决事件中,出一份力吧。”
到了厢房,我们先是一同在房间里面转了一圈,不过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室内的布置与其他的厢房也别无两样。典雅的家具上也没有什么明显被破坏过或者人为修改的迹象。不过一个小小的县令的厢房内居然铺着地毯,这也真可谓奢侈和僭越。不但如此,看起来李县令平时的乐趣是搜集石子,展示柜上摆着不少形态各异,打磨得五光十色的石子,很是亮丽,不知道要花去多少的功夫。“也许刺客可以考虑在家具里藏身?”我试探性地问道。可是蒲先生没有回答,我寻着他的踪迹,但是他已经不知道跑往了何处。“飞兄,应该不是这样,”槐兄回答着我,“这样的手段,李县令一定想到过,卷宗后有搜查每件家具和床底的记载,没有发现任何人踪影,也没有发现任何人停留过的痕迹。也就是说,刺客先藏身家具中,到了半夜伺机刺中床眉,之后用了某种方法逃离的这种假设也不存在。现在我们要同时考虑刺客如何进入房间,和刺客如何出去房间这两种情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