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首先将西周灭亡归咎于周厉王。在《史记》的描述中,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人,他骄奢淫逸,还不准别人说他坏话。人们在路上都不敢说话,在道路上互相对视以表达自己对周厉王的不满(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真的是这样吗?
成康之治后,依次有昭、穆、共、懿、孝、夷、厉七代周王,西周衰败自昭王始。成康之治,周朝还对犬戎处于攻势,但到周昭王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周昭王本人死于征伐犬戎的路途上,王畿镐京的主力军队西六师也丧失殆尽;周穆王时期,犬戎已经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
一旦西周对犬戎从攻势改为守势,王室也就难以维持在诸侯中的权威。
为防止犬戎西犯,周穆王开始不断违背原则加强对西部诸侯的封赏。“恩惠换忠诚”本来就没有确定标准,赐予西部诸侯的土地又只能从王室渭河流域土地分割,赏赐的土地越多,后续赏赐的可能性就越小、王室自身经济基础也就越差。从青铜铭文来看,周穆王为取悦西部诸侯采取行为已经超乎西周初年想象:册封之礼,祭祀所用牛羊大约是西周初年的10-15倍;西部诸侯的王妃也远远超出了应该的数量。
日期:2012-08-22 22:05:38
我们同样无法通过青铜铭文估计王室这种行为造成了多少恶果,不过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比较。周公或成康时代,王室的赏赐都是成片的土地,这时赏赐被称为“土”;到了周穆王时期,青铜铭文中只记载王室赏赐小片土地,被称为“田”。现存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大克鼎”,大克鼎记载了厉王前期的一次赏赐,赏赐给诸侯7块“田”,而且都在边缘地带。
实际情况是,周穆王时代王室实力早就一蹶不振了,王室已经拿不出像样的封土了,周穆王只能提高对西部诸侯的特殊礼遇。在重礼的西周,这既是对其他封臣的不公平,也是自己败坏王德。
于是《诗经》记录下另一个恶果:既然王室带头打破规矩,其他人还有什么不能做呢?君臣无义(乱之又生,君子信谗)、父子不亲(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夫妻无情(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兄弟无序(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朋友无信(朋友已偈,不婿以黏)……
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都是人生最应该珍视的情谊,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兄弟、朋友,甚至父母、夫妻都不放在眼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每个人都如此,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如果一个社会人们只信金钱,如何能指望君王、诸侯甚至普通人可以“明德”、可以“保民”?
司马迁大骂周厉王,原因还在于周厉王推行了“专利”制度。其实,西周铭文甚至后世典籍始终都没说清楚究竟周厉王的“专利”是个什么东西,只是说他“专山林川泽之利”。周厉王很可能把诸侯的“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自己所有),凡是在山上砍柴的、打猎的都要向王室缴纳税收。看起来,周厉王敛财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司马迁认为此人是一个暴君。
不是周厉王贪婪,实在是王室太穷了。
周厉王前期,封臣势力已经超越了王室,多次有封臣击溃犬戎的记录,而王室军事主力成周八师却在战场上屡屡溃败。现存西周文物中著名的“多友鼎”,反复提到一位叫“武公”的诸侯力挽狂澜,派出自己的战车解救被围困的王师。
周厉王的命令只能下达给武公,武公再指挥部将作战;胜利后,周厉王的赏赐也只能给武公。也就是说,周厉王自己不可能指挥军队击溃犬戎。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所以,周厉王要推行专利。我劝各位在大骂周厉王之前先看看专利究竟盘剥了谁,究竟是谁在山林川泽里砍柴、打猎。
按《礼制?王制》记载,西周山川林泽本来是公共土地,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砍柴、打猎;后来,随着封王势力增强,他们封死了普通人进山的道路,把山川林泽视为自己的禁脔。所谓周厉王推行“专利”,就是任用荣夷公从封王手里收缴山川林泽,或者占用山川林泽的封王必须定期向王室纳税。“专利”不过是周厉王为挽救日益衰亡的王室而在诸侯的碗中分一杯羹,如果王室真的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王权,最后被赶出京畿的就不是周厉王了。
在异族入侵压力威逼下,西周王室被迫培育了强势诸侯,一旦诸侯之间力量失去平衡,“王德”便失去了自身的魅力。
西周王室失去了财富、失去了王德,也很快会失去江山。
司马迁提到的第二个西周亡国之君是周幽王,附带给周幽王编排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罪名。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周幽王经常无故点燃烽火,诸侯闻讯而来的时候,却没有发现王朝面临军事威胁;原来,周幽王有一个妃子叫做褒姒,每当褒姒见到城下疲于奔命的诸侯,就会笑地很欢乐;后来,犬戎真的对周朝发动进攻,周幽王点燃烽火的时候,再也没有诸侯赶来勤王。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烽火戏诸侯”故事(大概由于破绽太多,以至于今天正史研究将这个故事直接列为传说)。
《史记》之前《国语》和《吕氏春秋》对褒姒的故事都有记载,最初的原型则是《诗经》里的几句无关紧要的诗词。
《国语》的版本最不可信:褒姒是邪神转世,与纣王的妲己一样,她来到世间就是为了惩罚西周王朝失德,她在人间的帮手叫做“虢石父”,两人狼狈为奸败坏西周政务。至于《吕氏春秋》情节与《国语》类似,只是故事更为简单,而且提到一句: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经常亲自为她击鼓(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子击鼓)。
太史公司马迁真牛,愣是把《吕氏春秋》里的“击鼓”改为“烽火”。
这样做,不是太史公粗心,而是古代史学家们必须为西周找到一个灭亡的理由。否则,西周又怎么可能成为顶礼膜拜的典范?
只有展示出“妖女祸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西周王朝在历史上的声望与其耻辱的结局才能调和,史学家才能继续把西周供奉在神坛之上。周幽王不是灭亡西周的终极杀手,一个绵延数百年的王朝,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振兴,更不可能因为某一个人衰败。指责“妖女误国”,不过是历代史家标榜自己学说的一种障眼法。
《竹书纪年》、《国语》和西周末年青铜铭文确实提到了很多女人,一群漂亮的女人,她们或依附于权贵、或围绕在诸侯周围,也许其中有一个人就叫褒姒。对世界来说,年轻漂亮的女人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这种稀缺资源如果紧密团结在封建统治者周围,那么,对一个社会就绝非幸事。她们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漂亮女人以年轻美貌作为资本跻身统治阶层,而身居高位者从她们那里获得了愉悦。
这是一种怎样的愉悦?
放弃了祖先、放弃了“王德”、甚至放弃了天下,一旦这种风气成为时尚,乱世之相必生(乱匪降自天,降自妇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