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身于宦官集团(宦官义子),却愤然反叛了自己的阵营,灵帝死后曹操协助袁绍尽诛宦官;董卓入朝后,曹操羞于为官,在第一时间化装成百姓逃离了洛阳。在开封军阀卫兹支持下,曹操散尽家财,聚众5000人起兵讨伐董卓。
此后,曹操苦心孤诣十年经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洛阳,后定都于许都(今许昌)。十年生死茫茫,中原大地失去了皇权,处处是无主孤坟、处处是满眼凄凉。
——据《三国志》记载,董卓死时,每郡人口仍在几十万户以上。10年征战,90%以上的人口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消失了,故都长安甚至成了无人居住的“鬼城”。流民人数再次达到“百万”的量级,人们带着耕牛、农具举家流亡,且耕且战,经常以野谷、野菜、树皮为生,没有人知道到底多少人倒在了流亡路上……
——据《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回到洛阳后,人们像看猴戏一样参观这位末代皇帝,皇室威严荡然无存。朝臣只能栖身在破壁残桓中,正部级以下官员要靠采摘野谷充饥,很多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田野中……
纷纷乱世,货币早就在战乱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粮食才是最金贵的物品。即使手里有货币,又怎么会有人肯把赖以为生的粮食卖给你?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天下英雄当又如何自处?
据说诸葛亮出山之前曾与刘备纵论天下大事,也就是所谓“隆中对”。关于这场“隆中对”最初的来源是《三国志》中的一段描述,今天学界已经证明这段所谓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后人比照《三国演义》添加,并非《三国志》作者陈寿所做,《三国志》只为我们记载了曹操和谋士毛玠的“隆中对”。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在曹操和谋士毛玠的一次会谈中,二人深刻剖析了国内形势、精确判断了敌我优劣,也确定了曹操此后的立国方针。当时,最强大的军阀首推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刘表。毛玠认为,袁绍为人多疑而少断(我始终认为,《三国演义》把袁绍的性格嫁接到曹操身上),根本没有紧抓经济建设,他的军队有时甚至靠野果充饥;刘表为人小富即安,只要不冒犯他的利益,他就不会主动进攻别人。
结论:袁绍、刘表都不可怕,曹操要想成就“霸王之业”只须“守位以财”。这句话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永恒的真谛:要想成为世界霸主,必须有最强势的经济!曹操“守位以财”的方法,在历史上叫做“屯田”。
日期:2012-12-21 21:54:07
所谓“屯田”就是招募流民开垦无主荒地,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曹操之所以能招募流民,是因为流民相信他能保护自己安心生产;曹操之所以能保护流民,是因为他身后有众多流民。
“鸡生蛋、蛋生鸡”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关键是第一只蛋、第一笔招募流民的钱究竟要从哪里来?
乱世之中,无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还是铸造大钱(货币政策)都不好使。大家都快饿死了,税收肯定捞不到油水;至于铸大钱,就算有人肯要,也没有粮食可卖。
既然征税和铸大钱都骗不到财富,那就无须遮遮掩掩,直接明火执仗地抢劫好了!
定都许昌之后,曹操收编的第一批黄巾军是青州流民,大约有一百万人。为了安抚这批流民,曹操挑选了其中的精壮者,号“青州兵”。然后,曹操亲自带着青州兵劫掠了汝南、颍川来的黄巾军,夺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靠着这些资财,建安元年,曹操颁布《置屯田令》。流民每五十人为一屯,春夏耕种、冬秋操练,屯民如果使用官家耕牛(也是抢来的)收成与官家四六分成,如果屯民自备耕牛则收成与官家五五分成。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仅仅一年,曹操就分到了一百万斛粮食。成绩的背后是悲惨的屯民,他们要向曹操缴纳50%甚至60%的收成。
这样的税率,很高吗?
高不高,分跟谁比。跟“文景之治”的三十税一比,50%当然很高;跟其他军阀比,已经相当低了。
聪明人不止曹操一个,所有军阀都想空手套白狼,都在招募流民。只不过,店大欺客,多数军阀并不在乎流民生命,甚至不在乎生产多少粮食,他们只在乎自己占有多少土地。在他们眼里,流民是“部曲”、是任人蹂躏的奴隶,不要说分成,流民经常连自己都养不活。
按照“国家和土匪”的逻辑,这些军阀是典型的“土匪”。要想彻底解决流民问题,必须有一个大土匪,也就是国家来制止小土匪的过火行为。东汉末年,但凡有点模样的军阀都要靠手下众多坞堡支持,谁也不敢禁止军阀圈禁流民,包括实力最强大的袁绍和刘表。毕竟大家要靠小军阀支撑台面,禁止抢占流民和土地,见面怎么好意思再跟人家打招呼?
曹操,是唯一禁止圈禁流民的大军阀。曹操本是出身寒门,跟坞堡没有多少利益瓜葛,所以,他能下去手。
50%的开价确实黑了点,比起要钱又要命的其他军阀还是宽松了很多。何况,50-60%的税率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只执行了一年。官渡之战后,立即改为“每亩每年四升谷、每户每年二匹绢、二斤丝绵”;遇灾年,官府赈济灾民;遇丰年,税率不再提高;屯民可以自由选择,留在屯田或者离开。四升谷、二匹绢、二斤棉已经是屯民的所有负担,此外,任何人不得向屯民摊派杂税、徭役、兵役。
其实50%也不是一个很高的税率,甚至比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平均税率还低一些。
日期:2012-12-21 21:55:50
曹操的土改
看着曹操挟持汉献帝、看着曹操的一百万斛粮食、看着流民不停投奔曹操,袁绍马上意识到不能由着曹操的性子折腾下去了,否则,就轮到自己四处流窜了。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仅在曹操开始屯田后的第三年,袁绍提兵10万进犯许都,试图一举消灭曹操,并劫夺汉献帝。
对这场战争,袁绍满怀信心。
袁绍是征讨董卓主力,手下将士身经百战,光铠甲就有一万多领。曹操的军队就像理工院校的女生,本来数量就少的可怜,质量更是相当差劲。“青州兵”总数只有三四万人,其实就是一群吃不饱、穿不暖的流民,连铠甲也只有十几领。双方真在战场上硬碰硬,不用一个回合“青州兵”就得溃败。
袁绍确实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猜对故事的结尾。
僵持一年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双方决战于官渡,袁绍堂堂十万大军只落得八百轻骑逃奔北方,官渡之战以袁绍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我们无法为您解析战争中排兵布阵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为您解析战争背后的经济玄机。
决战之前,袁绍的监军沮授曾建议不要急于决战,曹操只有一州之地,屯田也才刚刚开始。只要派兵驻扎在兖州境外,在春耕夏收之际不断派兵骚扰,不出三年兖州就会大乱;如果同时“外结英雄”,让刘表、刘备同时等人同时骚扰兖州,不出两年,曹操将不战自溃。如果非要一战解决曹操,万一失败,后果则不堪设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