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汉、魏、吴(最真实的三国)》
第50节

作者: 宿巍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08 15:49:47
  围剿黑山军的是袁绍,曹操此时羽翼未丰还依附于袁绍,曹操本传中的记载并不完全准确也不全面,曹操在袁绍的征剿行动中只是一员大将,并非主帅,主帅是袁绍,在三国志武帝纪中那样说只是为了夸大曹操。曹操还帮着袁绍打公孙瓒,而在吕布进入兖州时,曹操几乎无家可归,袁绍也是鼎力相助,供给钱粮,派朱灵等领兵支援帮着曹操打回去,两人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密  
  日期:2014-10-09 09:05:08
  幽州——一山不容二虎
  袁绍、曹操忙着围剿山贼,公孙瓒也没闲着,这位仁兄属于精力超级充沛的那种,在外出抢地盘的紧张工作之余,还挤出时间,抽空打了一场“内战”。
  说起这场“内战”,不得不说,幽州的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刘虞。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祖父刘嘉,做过光禄勋。跟刘备那个来历不明的皇亲不一样,人家刘虞是正宗的汉室宗亲。
  刘虞早年凭借身份当上孝廉,之后一路干到了幽州刺史,政绩还不错,尤其跟北方的鲜卑、乌桓等部落关系不错。那时候,幽州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备鲜卑、乌桓的骑兵南下捣乱,只要能把这些喜欢抢劫的仁兄稳住就算是大功一件。

  后来,刘虞被调到洛阳当京官,也就离开了幽州。黄巾军起,前任中山相张纯勾结乌桓骑兵到幽州、冀州抢劫,有张纯这个汉奸带路,乌桓骑兵的抢劫之旅非常顺利,一路杀一路抢,沿途的汉军根本不是对手,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接连战死,朝廷没办法了,想起刘虞在幽州干过,跟地面上的人熟,就让刘虞回去继续做幽州牧,安抚地方。
  刘虞到了幽州,利用自己以前的关系人脉,跟乌桓、鲜卑的部族首领联系,大家都是老熟人,以前刘虞挺照顾这些首领,老朋友说话了,这个面子自然得给,于是各部族首领给了刘虞一个人情,不再支持张纯。张纯之所以敢在内地胡折腾,全仗着鲜卑、乌桓在背后撑腰,靠山没了,也就没戏唱了,刘虞很快摆平了张纯的叛乱。
  董卓进京之后,对刘虞也特别好,原有的待遇照旧还有加码,董卓这么优待刘虞也是希望让他看好北方的大门。
  日期:2014-10-10 13:44:31
  中郎将公孙瓒按隶属关系是刘虞的部下,但两个人在对待鲜卑、乌桓的政策上发生了冲突,根本上说就是政见不同。刘虞向来是主和派,跟各个部落的首领关系都不错,逢年过节还互赠礼品互相问候,而公孙瓒是个武将,想升官只有靠军功,所以是铁杆主战派,天天喊打。
  刘虞很清楚,幽州以前全靠其他各州的财政补贴才能勉强维持,现在朝廷自身难保,其他各州也不再向朝廷上交财政收入,靠补贴是没指望的,只有勒紧裤腰带,自力更生。手里就这么点钱,要省着花,打仗是要银子的,公孙瓒这种货,只顾着自己立功升官,哪会管别人的死活,眼下,对那些游牧部族只能拉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公孙瓒每次想打,刘虞都极力阻拦,时间长了,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再说,汉献帝东迁之后,关东的各路诸侯忙着火拼,没人理长安的傀儡皇帝,只有刘虞对汉朝还算忠心,派右北平人田畴、从事鲜于银等,历尽千难万险,到长安朝见皇帝。汉献帝在长安做梦都想回洛阳,看到田畴等人自然很兴奋。这时刘虞的儿子刘和在汉献帝身边做侍中,献帝就派刘和从武关逃回幽州,让刘虞带兵来救驾。
  刘和从武关出来路过南阳,就顺便拜访了后将军袁术,就是这次拜访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日期:2014-10-11 10:25:23

  袁术这家伙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出于私心把刘和给扣了,还让刘虞派兵来南阳,公孙瓒听说坚决不同意发兵,刘虞当然不会理公孙瓒,还是派了几千骑兵南下迎接天子。公孙瓒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人到南阳劝袁术收编刘虞的部队。刘虞知道了此事恨死了公孙瓒。
  公孙瓒界桥战败狼狈逃回幽州,刘虞听说了就好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得意了好一阵子,事情传到公孙瓒那里,公孙瓒对刘虞同样也恨之入骨,双方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
  公孙瓒战败归来并不甘心,想重整旗鼓再打回去,向刘虞借粮,刘虞当然不给,公孙瓒就抢老百姓的,刘虞抓住机会,上书朝廷说公孙瓒公开抢粮是个土匪,列出公孙瓒的几大罪状。
  公孙瓒也不甘示弱,也向朝廷上书,说自己出兵剿匪,刘虞却不给自己供应军粮,两人告状的文书,一封接一封,比着往长安送,在文书里互相攻击,打笔仗。
  之前两人就看对方不顺眼,这下彻底闹翻。
  当时幽州的治所在蓟城,公孙瓒因为讨厌刘虞,也不在蓟城住了,自己在东南面又修了一座小城。刘虞几次派人来请公孙瓒吃饭,公孙瓒就说自己病了,说什么也不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