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克上---日本菊花纹的凋落》
第18节作者:
真的很博通 对强势大名来说往往是非常讨厌将军的,比如武田家与上杉家,两者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死对头,人生主要时间都是在相互征伐对方。如果与将军相比起佛教对两人的影响更大,为什么两人宁要一盏佛灯却也不要足利义昭这样的现实人物呢?
因为对大国来说如果服从幕府将军把他接来,等于自贬为臣,如果借助将军的名号一统天下就要有两个选择,第一是从此依附于将军,第二是杀掉将军。所以如果本就是强势大名又何必给自己找一个虚头呢?
对弱小的大名来说,将军是一个麻烦的存在,如果接受将军不仅自己的权势要下降,更为关键的是大国就会以解救将军或者霸占将军的名头来攻伐小大名,所以小大名去迎接将军只会给自己带来祸端。
所以足利义昭变成了“无用将军”,到处散发寻求大名支持的将军号令,大名大多趋炎附势,却没有人真正的想要迎接将军进入家中。
但这对于作为已经成为中等大名的织田信长来说是一个非常渴望的事情,他需要一个人来为自己周旋于将军左右,这就为明智光秀带来了人生的转机。
外号金桔头的明智光秀就成了这个调节人。
日期:2015-06-30 19:09:13
38,将军桌上的金桔头(2)
能够成为幕府将军的家臣对明智光秀来说肯定是人生的重大转机,一个在本家失去地位的家臣想要在别的地方重新获得地位是非常难的事情,对外来者的警惕和公族对自己地位的保护使得外来者大多很难被真正的重用。
但是幕府将军就不同了,以明智光秀的地位来看在过去是不够格为将军左右手的,毕竟身份差距很大,可足利义昭已经是一个“无用将军”,假如你把足利幕府当做一个家主势力的话,各地的大名就都是他的家臣,现在的局面是家臣膨胀使得家主变得极为弱势,这个结果是由族权思想推动的。
从始至终足利义昭都是别人的傀儡,这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足够的控制力,虽然身份和法统上他是幕府将军,实际情况则不如一个小大名,所以他需要找一个靠山,为什么足利义昭要去找织田信长呢?
因为这时候织田信长需要他,他也需要织田信长。对织田信长来说现在已经手握两国,成为一个强势一点的大名了,那么与之前的大名最大不同就是他的敌人不是变少了,相反变得更多了。所以想要继续扩张就需要幕府的支持。
虽然足利义昭已经变得没有真正权利,但是他可以颁发合法地位的守护代给于大名,也就是类似的奉旨讨逆,这可以给织田信长一个合法的攻入京都的理由和借口,那么需要明白的是,织田信长在军力上实际上并不足够强大。
织田信长最擅长使用的是谋略,而非攻略,想要上洛就需要借口。那么一个“无用将军”为什么要攥在手里呢?这就在于将军的号令之上。
向西上洛的路并不平坦,实质上非常复杂的,西北边有大名朝仓家,与日本战国中后来兴起的大名不同,朝仓家一直就是强势的大名,不仅如此还有宗教势力的存在。当时的日本有三种宗教系统和一套外来的文化。
最古老的是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由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的佛教、从欧洲航海而来的基督教、另外的文化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那么并不着急推导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点要看到的是当时的佛教已经非常强势,一向宗的头领本能寺拥有左右日本本土教徒的能力,当时的日本僧人不仅拥有资产更是拥有军队,依靠僧兵与信众兵所构成的势力要强于很多的小大名。
再加上京都附近各种豪族势力所组成的势力使得当时的情况非常微妙,在这么复杂的局势上想要分一杯羹是有难度的,想要依靠过去的以单纯攻伐手段就非常难了,因为敌人也都并不弱。
所以美浓是织田信长的转变之地,他需要一个新的口号和新的策略,而将军的作用就在如此,与将军的盟约目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进入上洛,所以为了上洛织田信长提出了口号:
天下布武。
日期:2015-06-30 19:09:34
39,天下布武(1)
当时的织田信长已经把上洛当做自己的下一步目标,因为这对自己是必然选择,如果止步如此东边的武田家一旦继续做大对自己来说并不是好事,当你不发展自己的时候,别人是会拼命发展的。
所以为了不落人之后,就需要拼命奔跑,这是当时的一种常态。那么想要上洛就需要口号,这个口号就是“天下布武”,那么什么是天下布武?
想要看懂这个口号就需要看懂一个“名字”这就是稻叶山城的新名字“岐阜城”,岐阜是来源于中国周文王从岐山起兵的。所以织田信长想要效法周文王一样,想要夺取天下。
周文王起兵攻商,从此拉开了周克商的战争。商朝为什么会被周所灭呢?因为周的强大么?答案并不是如此的,商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国家。之所以周克商可以成功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商纣王与公族的首领比干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商纣王杀比干前的对话非常重要,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如果从普通的观点看来商纣王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比干是一个忠臣。但是如果你把族权思想附在两人的对话之上就完全变了,比干所说的这个“仁义”指的是什么呢?通常观点对“仁义”自然是指的“天下人”,但是实际上比干的“仁义”的范畴是“殷商人”。
商纣王成功打败了东夷族扩大了势力,这使得商纣王到底是使用公族还是使用旁族成了难题,这一点在周所发布的征讨檄文中有相互的对证,这就是著名的《牧誓》。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其中重要的地方有两个。第一个是说商纣王听信妇人之言,这个妇人自然就是苏妲己,苏妲己并不是殷商人或者与殷商结盟的重要部族的女人,所以指的是商纣王不宠信公族女人,宠幸旁族的女人。第二个是指的商纣王杀掉比干任用奸佞,实际上这说的是商纣王不再使用公族的人才,相反选择使用旁族的人才。
所以商纣王失败的关键就在于商纣王随着自己地盘的增大想要降低公族的控制力,他想依靠提高旁族的控制力来遏制公族,而在这个交锋之中比干代表公族逼迫商纣王维持当前的权利构成,商纣王为了更大的控制力于是杀掉了公族的领袖比干,这样一来公族就不再支持商纣王。这就为周提供了机会。
周为什么能够打败商,第二个理由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周组成的是什么?
是“联军”。
也就是说周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武力独自击败的商,相反是依靠了大量的反商势力组成的联军与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之中进行决战,导致商纣王战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