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下)》
第6节

作者: 虎公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五)晋、秦结盟
  长期以来,秦国一直作为楚国的盟友,与晋国为难。现在,秦晋关系也呈现出缓和的迹象,预示着晋楚之间也出现了和谈的氛围。
  前549年5月,晋国与秦国缔结和平条约,当年,晋派韩起到秦国莅盟,秦景公也派自己的弟弟伯车(公子鍼)来晋莅盟,但是,双方毕竟是打斗了几十年的仇敌,这次和约并不稳固。
  前547年春,秦国再次派公子鍼来晋国议和,晋国上下对此次议和活动非常重视。为了确保顺利,叔向特意派人召来行人(外交官)子员负责接洽,这引起了行人子朱的不满:“今天是我当值啊!”说了三遍,叔向理都不理。子朱大怒:“我与子员职位相同,你凭什么在朝堂上黜退我?!”说着,把剑朝叔向逼来。叔向毫不示弱:“秦、晋不和已经很久了,如果今天的和谈有幸得以成功,晋国就能赖以安宁;不成的话,我们的三军将士就要暴尸骨于战场。子员传达两国的意见公正无私,而你却常常私自加以篡改。对付你这样侍奉国君奸邪不法的人,我还是没问题的!”说着,撩起衣服迎了上去。大家赶紧出来解救。晋平公很高兴:“我晋国有希望了,我的臣子所争的都是国家大事。”一旁的师旷却相反:“晋国公室恐怕要沉沦下去了。臣子们不竞争心智而以武力相争,不追求德行而争做好人,说明他们私欲太多,公室能不沦落吗?”

  此次秦晋议和似乎取得了较好的实效,这也与晋楚两国的关系缓和有关。
  日期:2007-05-18 09:29:54
  第二节楚国的复苏
  经过晋悼公将近20年的拼打,在争霸斗争中压倒楚国。此后的十余年内,楚国进入了一个国势衰落的时期。前560年,楚共王病逝,康王即位,康王幼弱,群臣势大,国家难以形成凝聚力。自前555年开始,楚康王也进行了几次北上争霸的努力,但由于其国内关系难以理顺,并未取得实质战果。前551年,康王命薳子冯为令尹,公子齮为司马,屈建(子木)为莫敖,楚国君臣关系才有所缓和,而楚康王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开始见了些成效,到前646年,晋楚两国基本上又回到了一种均势的状态。

  一、子木新政
  (一)管理方式的革新

  前548年,楚国令尹薳子冯去世,子木继任,屈荡为莫敖,蒍掩(薳子冯之子)为司马。在楚国群臣之中,子木还算是一个讲究信义的君子,也颇有才干。《国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子木的父亲屈道最喜欢吃菱角,临死前嘱咐宗老(大管家):将来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不料子木当家之后,命人将祭祀的菱角撤去,理由是,按照祭法规定,祭祀国君用牛,祭祀卿大夫用羊,祭祀士人用小猪和犬,平民用煎鱼——不能因为父亲的个人爱好就违反礼仪的规定。

  执政之初,处理了舒鸠叛乱之后、与吴国交手的间隙,子木就抓紧着手整顿出国内政。
  10月,子木派司马蒍掩负责征收赋税,清点国家军备。10月18日(甲午),又命蒍掩考察汇总国家田地、山林资源的状况:度量山林的出材,汇集水泽的物产,考察高地、山陵,标示盐碱地的范围,计算易涝的低地面积,规划水库建设,划分杂边地的归属,将沼泽地用来放牧,在平坦肥沃地实行井田制。在普查国家实际产出量的基础上确定赋税总额明确规定马匹、车辆的征收数量,根据人民的具体情况制定军器、盔甲、盾牌等军械的征收数量。核查工作完成后,将材料上报给令尹子木。

  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子木显然是在反思与晋国争霸失败的教训、深思熟虑的之后的行动。子木不会忘记,早在公元前564年,也就是晋悼公与楚共王争霸进入到白热化的当口,晋国人实施了集中一切力量的战时经济政策,耗得楚国国力难以维持,无力针锋相对。楚国是当时天下第一大国,灭国最多,疆域最阔,但由于制度相对落后,国家管理历来采取粗旷政策,力量反而显得不足。子木在楚国推行集约化的精打细算的管理政策,也是着眼于整体国力的有效集中,这一改革,无疑是看准了先前楚国政治的要害,其实际意义是绝对不可低估的。连《左传》的作者也对此加了个两字评语:礼也。不知道是在说新政推行程序合乎礼仪,还是称赞新政的内容合理、实效显著。

  日期:2007-05-18 09:31:50

  (二)政治环境的改善
  楚国不缺乏国土,更是向来不缺乏才俊。但是由于国内政治环境不好,内耗过大,加以刑罚严峻,人才外流问题严峻。子木执政后,接受建议,对此也进行了改正,这样,楚国的物力、人力条件都得到了改善。
  眼下就有这么一桩:楚国的伍家向来人才辈出,现在的这家的主人叫伍举(椒举),他就是后来名臣伍奢的父亲、伍员(伍子胥)的爷爷。伍举娶了王子牟的女儿为妻,不料这个王子牟在担任申公的任上获罪逃亡了。楚国人认定伍举是帮助王子牟逃亡的罪人,要拿他试问。伍举无奈,只好选择流亡晋国。途径郑国境内,正好碰上他的世交、蔡国大臣声子(公孙归生),声子向伍举保证:我一定让你返回楚国!

  公元前547年秋,晋楚之间的媾和活动已经在进行之中。受楚国的委托,声子到晋国洽谈媾和事宜,从晋国回来,声子到楚国向子木复命。言谈间,子木不免问起晋国的情形:楚国与晋国,哪边的大夫更优秀?
  声子:晋国的卿比不上楚国的卿,但他们的大夫则要贤于楚国的大夫,都是做卿的材料。他们的人才就象杞、梓、皮革一样,本来是楚国特产,却在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晋国。楚国固然人才众多,但实在是晋国人在用啊(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子木:“难道他们晋国就不用同宗和亲戚担任大夫吗?”
  声子:“有是有,但他们任用的楚国人才的确是太多多了。我听说,善于治国的,赏赐不过分,罚刑不滥用。赏赐过分,怕的是误赏了坏人;刑罚滥用,怕的是误罚了好人。如果赏罚的错误难以避免,那么宁可错赏坏人,也不能错罚好人——因为失去好人比便宜坏人害处更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好人,这个国家也就完了。《诗》曰:‘人才沦丧,国家灭亡(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说的就是没有善人的可怕。所以《夏书》里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让罪人漏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怕的就是失去善人。《商颂》也说:‘赏赐不乱,刑罚不滥,不敢偷闲怠慢;天子命令下国,一定要建立福祉(不僣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这也正是商汤之所以得到上天赐福的原由。古圣君治理百姓,乐于赏赐而警畏处罚,抚恤民众不敢怠慢。在春、夏两季行赏,在秋冬两季用刑。行赏之前要加膳,还把过剩的食物赏赐给身边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表明自己乐于赏赐;用刑之前则要减膳,并且撤去音乐,以此表明自己畏惧用刑。治国者夙兴夜寐,处理朝政孜孜不倦朝,以此表明自己体恤民众。乐赏、畏罚、勤政,这三者是最大的礼。执政者有礼,国政就不讳败坏。而现今的楚国刑罚过滥,大夫们纷纷出国逃死,成为别国的谋主来危害楚国,以至于国家的祸患无药可救,就是因为楚国不能任用自己的人才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