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怪力乱神”》
第38节

作者: beyond18182003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时严善思听说了这件事情,马上找到唐中宗李显,进谏说:“尊贵的人先葬,卑微的人不可进入坟地。如果现在找开乾陵,是以卑动尊,是风水所忌。何况墓门是石头砌的,又用熔铁锢缝,不用利器攻凿是打不开的。唐高宗墓地的神道幽静,这么干会惊动亵渎了神主。如果从旁边打隧道进去,往日唐高宗的神位已定,如果现在更改,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当年修筑乾陵的时候,国有大难,改姓建国二十多年。如今再修,又将生难。合葬并不是古制,有这么多的不好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合葬?汉代的皇后另筑陵墓,从魏、晋开始始有了合葬。你看,汉朝的国运四百年,而魏、晋两国国运均不长,这就是验证。不如另选吉地,靠近乾陵的地方。如果神道有知,则无处不可通达;若死者无知,合葬又有什么益处?山川精气,上为众星,如果葬得其所,则神安,后代也会昌盛;若葬得不合适,则神不安,而后代皆阴损,噩运连队连。希望皇上能割弃私情而使社稷长久。”从严善思说的这些话来看,确实是有理有据,而且全文充满大义之感,如果是别的皇帝也许就听了。但是唐中宗受武则天影响太深,一直在武则天的阴影下生活,武则天死后,他多多少少也有些忌怕;同时,武则天也是他的亲生母亲,亲生父母合葬作为儿子这么做也不为过分。唐中宗没有采纳严善思说的这些话,所以才出现了现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局面。其实只是一个念头,历史就可能改写。很多历史学者总把问题分析得很复杂,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历史充满了随机性,可能一个人,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历史就可能改写。非要把长篇大论去套用在历史上,加入太多匪夷所思的见解,显得研究透彻,其实不少是愚民了。当然也不否定有真正研究得比较好的人,我这只是表明一种观点而已,望各位品读历史的人不要见怪。

  唐中宗的时候,严善思曾对姚崇说:“韦氏祸即将平定,相王李旦住处有华盖紫色,必登帝位,公要善加护卫。”韦氏祸在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详加介绍了。结果果真唐睿宗李旦登基,姚崇将此话告诉皇帝李旦,李旦委任善思为右散骑常侍。严善思公元728年谢世,他家三代均享年八十五岁。
  日期:2014-10-13 21:57:00
  唐朝奇事录
  在二十四史中,每个朝代的历史中都会有一个《五行志》,写唐朝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也概莫如是。中国古代的人总喜欢把一些自然界中的东西与人的行动联系起来,强化自然与人的联系,认为万物皆有因果。自然界的一点风吹草动的异象,都会被认为是与人有关联的,所以古代敬畏自然,中国历史上的生态环境没有被大规模的破坏,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今天,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日期:2014-10-13 21:58:00
  到了唐朝,这种联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致。自然界中的风、雾、地震、大火、山崩、大雨、狗、猪、牛、鸡等等的变化,都会被认为是征兆,随后必定会有灾祸发生。甚至每朝竟然有死而复生的案例,也被认为与朝庭未来的发展有关。
  日期:2014-10-13 21:58:00
  那么,唐朝乃至之前的朝代为什么会这么重视这些自然界的变化呢?这还要从远古的大禹说起,大禹当年得到了《河图》和《洛书》,虽然只有区区的65个字,但足以治水。到了商周的时候,殷太师箕子到了周,周武王与其交谈,他给了周武王《洪范》九畴之法,其中一法就是五行。五行这才在历史中被有所提及。而到了汉兴的时候,叙史开始加入《五行志》,把汉朝的一些历史都与自然的特殊变化联系了起来。从那开始,历代的史官,都开始用这种方法去写正史,叙述人与自然间种种神奇联系的《五行志》开始成为正史必不可少的部分。到了唐,社会稳定,执政时间长,这种奇怪的事也发生得最多。在《五行志》里,很多事情都是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为征,就是自然界与人的圈子里出现了什么怪事,二部分称为应,就是出现怪事的征兆对应会发生什么事情。

  日期:2014-10-13 22:12:00
  先说说地震,唐宪宗的时候,发生了地震,唐宪宗就问了问身边的侍臣:“昨天地震了,草树都摇晃,这是什么征兆啊?”宰臣李绛拿西周时的地震的一件事来向皇帝解释,西周发生地震,河流都枯了,当时的太史伯阳甫向皇帝说:“天地之气都是有顺序的,如果顺序乱了,就要出乱子。皇上的人政正确与否,与阴阳之气密切相关。现在是阳气伏在下面,被阴气压迫上不来,所有有地震。”李绛说,希望皇上能够勤恳,一切以老百姓为己念,则地震自然会没有。这就代表了当时的人对地震的看法。所以一旦发生地震,皇帝就会自省一阵子,地震等等异象在古代成为了制约皇帝的重要手段,很多大臣也拿自然界的灾异去劝誎皇上勤政爱民。

  日期:2014-10-13 22:21:00
  再说说洪水,唐朝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下了一场大雨,河水溢出来了,流入了洛阳宫,深1米多,宫殿都被冲坏了。这唐太宗把出现洪水的事情归于他自己,开始让群臣直言他实施的得失。当时的中书侍郎岑文本说:“皇上你现在干得够好地了,只要以照现在这样子干下去,那肯定会转祸为福,何况水患是阴阳常理,岂能因为天谴而让您担心呢?”但唐太宗还是感觉自己做得不好,于是下诏:“出现暴雨的灾祸,我静下心来,感觉这是自己的过失,我挺害怕的,被水淹了的人家朝庭都给了一定的钱财和物。你看大臣这么说,皇上仍不能放宽心,可见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这种传统的对于自然的看法,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日期:2014-10-13 22:29:00
  唐代人对于自然的敬畏还在一种动物身上,那就是蝗虫。现在的中国已经很少能看见成片成片的蝗虫了,但是在古代,没有那么多的农药的情况下,蝗虫还是挺多的。唐代人对于蝗虫的出现,也认为是一种不吉的征兆。唐太宗贞观二年的时候,京郊大旱,蝗虫开始啃食庄稼。唐太宗在宫苑里捡到了一只蝗虫,开口就骂它:“这老百姓都把谷子当成了命,你竟然害他们,你这是在害我的臣民啊。老百姓有过错,原因都在我身上,你如果是通灵,你就应该吃我,不应该去害我的老百姓。”说完张嘴就要把蝗虫嚼了。这周围的侍臣可吓坏了,皇上要吃了要是把皇上吃出病来怎么办。结果李世民阻止了他们,说:“我这么做,就是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自己身上,我为什么要怕吃完生病。”于是一口把蝗虫给吞了。还别说,不久蝗虫就没了。也许是个巧合。

  日期:2014-10-14 21:23:00
  在唐朝的时候,山崩也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唐贞观八年的时候,陕甘界山的陇右山发生山崩。在唐代,认为很高的高山,是皇上的象征,山崩意味着皇上可能要发生灾祸。
  唐睿宗李旦执政的时候,其实当时是武则天操纵朝政,西山露台乡刮大风下雨,雷遇不断,突然发生了异象,平地竟然起了一座大山,高60多米,周围出现了三百亩的水池,池中出现在龙凤的形状。当时的武则天以为是吉兆,于是把平地拔起的这座大山起名为“庆山”。当时湖北有一个人叫俞文俊的,给武则天进言说:“天气不和导致寒暑不分,人气不和会在身上生疣。当今女主居阳位,刚柔颠倒,所以地气被堵住,导致山变成灾。您认为是‘庆山’,但我以为并不是喜庆的事情。您应该修身养性来应对天谴,不然,你肯定会有灾祸。”你说这武则天听了这话能高兴吗?大怒,把这个俞文俊流放到岭南了。这件事情也表明,唐朝的政治制度是开放型的,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而这种豁达的环境,也让那个时代的人,很多能够畅所欲言,否则俞文俊哪会有胆子,敢和当时的武则天这么说话。

  日期:2014-10-14 21:44:00
  唐朝人疴也被看做是不吉利的象征。什么是人疴呢?就是人身上有畸形。唐太宗贞观19年的时候,河南人刘道安头上长了一个肉角,感觉自己挺厉害,迷惑老百姓,结果让朝庭给杀了。唐朝的道士们认为,角,是兵象,肉,是不能碰的地方。生角,那意思就是要起兵,而且够呛能打赢。还有比这更让人感觉到匪夷所思的事情,唐高宗李治的时候,有一个人变成了老虎。这在当时是什么意思呢,老虎是不仁的象征,也意味着朝庭不仁。武则天的时候,湖南一个当官的因为有病,变成老虎,想要吃他的嫂子,于是大家把他擒住了,发现虽然人没有完全变成老虎,但是虎毛都长了。人怎么会变成老虎呢,这也太荒诞了。但是从各朝各代的人化虎的情况来分析,极有可能是这个人得了狂犬病,狂犬病致死率百分之一百,很多史书上变虎的最后很快都死了,这就证明狂犬病可能性相对较大。同时,得了狂犬病症状最开始就是低沉怒吼,想咬人,也与虎的特征很相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