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兑现的法律——秦史的秦律视野》
第21节作者:
嵩阳云树
用来实现自己的私利的办法,就是在下面出卖国君的利益。[2]
日期:2014-09-13 21:18:18
应该说,诸种可能性都有。特别是对于六国旧贵族后人的反复情绪,秦廷应是清楚的,秦皇应是清楚的。秦皇拒绝分封,果然刘邦的分封后来就有七国之乱,这充分证明秦皇的制度设置是没有问题的。
秦皇唯一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因为皇位的问题在中枢出了问题,“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之”,哀哉。
这个问题,下文会有详细的叙述。
兄可留意焉。
日期:2014-09-14 09:33:53
【连载48】
这不是正派人的作为,商鞅斥之为不忠。不忠是大罪。他既然放出狠话说,政策所以推行不下去,都是高端之上的食肉者在作祟鼓捣。作为食肉者之一,他自然要做到河山一样坦荡,春风吹拂一样清爽,让人无可指责,无处下口:
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取得天下的国君是自己先能措施得当;能够战胜强敌的国君是自己先能克服私心。[3]
数十年来,他硬是这样狠心肠地把自己往理想主义者的道路上逼,看起来果然象一起修行。他砥砺,所以纯粹。刘向因此表示膜拜:“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新序》)。”这么一来,人生着实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涅槃。所幸法家是有条件的理想主义者,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况且秦律层面也禁止朋比结党:
不得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
不准把原任官府的佐、吏任用到新任官府。[4]
防的就是结党营私。
法家提倡用有形的鞭子来重建无形的社会新秩序。秦皇后来总结为: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从中央到地方,从生产到生活,从行动到思想,都有合适的制度可循。商鞅的表述就是“王道有绳”。绳指木工师傅的绳墨。秦皇这是向新秦民推销并保证,这样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因为我们赢了。这样的喜大普奔亦感染得关中旧秦民,头颅高扬,思想优越,这让偶过关中的新秦民颇感不适:“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不礼貌)”。我没说法家提倡用鞭子是把人心全当恶了看,他人皆是地狱似的,谁要持这种观点那是谁的事,无关我事。法家的主意是去除人性中恶的一面,那么阳光必然朗朗。去除稗草便是稻谷,修牢门窗便是安全,开源节流便是家道殷实,同时去掉一粒老鼠屎便是一锅好汤。他没有天真到去鼓励一粒稻谷足够强大,然后无视稗草的存在,事实上后者照样摇曳生姿,并与前者争夺生存。宋朝的范仲俺说过一句极俱法家气质的话:“一家哭何若天下哭?”他可是儒者,私下里还是认可强硬的方法见效快。皋陶非常钦敬禹的人品,禹是向舜看齐的人,于是命百姓以之为榜样,向禹看齐。这样自发自觉的提倡,效用如何,《史记》没说。但接着这位司法鼻祖说了一句话:“不如言,刑从之”,于是“舜德大明”。
秦这样行了许多年,到了公元前325年,惠文君终于称了王,不再稀罕周王的祭肉,都是王了嘛。思想庞杂的荀况,一瘸一拐地来,从齐国到秦国。应侯范雎亲切接待了他,并就双方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荀子·强国》后来追忆荀子入秦所见,其难抑的兴奋依然在纸间跳跃: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大,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良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日期:2014-09-15 08:40:46
【连载49】
在荀子的眼里,秦国国家机器的运作是有序而高效的。最高决策层面,做事火辣,雷厉风行。执行决策的各衙门依法办事,廉洁奉公。相互勾结、拉党结派搞内耗的不良现象在这里基本被消灭,官吏一到下班时间就径直回家,从不下馆子也没有酒馆林立,没有夜生活,没有灯红酒绿。在这里,夜色宁静安详。途中所见郡府、县府的官吏,更是办事严谨、待人和气,做事厚道不耍手腕,不变相要好处盘剥百姓。治下百姓于是守法安份,质朴淳厚,勤于耕稼,村舍井然。“这真像传说中的古代圣王统治下的社会
啊,”荀子不禁感叹道。
至于范雎的表情,不得而知。
当然,荀子也指出不近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于父子之义,夫妻之别”,做得还没有齐鲁好。他还说什么“纯粹地崇尚道义、任用贤人的,就能称王天下;驳杂地义利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就能称霸诸侯,这两者一样也做不到的就要灭亡”之类,调子太高,词义太奥,估计连刘邦那样的智慧都难以理解,何况范雎,于是荀子转了一圈,又回去了。
一方面是外来观察家的肯定,一方面是来自最底层的普通百姓的掌声,再加上领导层亲身参与了程序运作,这个制度是好是坏,最高决策层心里是有谱的,这就是为什么商鞅被清算,但清算的只是他的肉体,其思想体系却没有被根本清除的原因。在处置商鞅这件事情上,秦廷的节奏把握得极其卓越,无论前文关于秦孝公的假设时否成立(当然俺是小人之心了),公族的态度竟然出奇地冷静与理性,这是很令人惊讶的,因而秦国没有像吴起时代的楚国一样,开了历史倒车。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惠文君,超然是非之外,遂使得“孝公、商君死……秦法未败”,成为顺理成章。不管怎么说,都得感谢公子虔们的节制,虽然这改变不了商鞅的灭顶之灾这一事实。但终究没有因为这起事件而盘根错节的倒塌,要知道,一旦权力在握就如面团在手,怎么捏只是一念之间。
走逃无路的商鞅回到了封地,果然反了(秦廷方面松了口气,处理他的理由充份了),率领可怜的力量向郑县发起象征性地攻击,迅即为秦廷所击溃。明人张燧在《千百年眼》一书中评价商鞅:“一切不顾,直是有豪杰雄胆”。虽是被逼无奈,但商鞅选择马革裹尸,亦符合他的脾气。
毕竟商鞅的死是未经过法定程序的死法,恐难服众。作为程序正义,召开宣判大会、控诉其罪恶是必须的,然后总结道:“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莫如商鞅反者)”。然后象体育场馆那样可以容纳众人的场所,出现了五匹雄健的马,“体形高大,膘肥体壮,耳小口大,口裂较深,前肢柱立,后肢若弓,蹄础较高,筋骨劲健表明它奔驰快,负力大,持久性强”[5]。这样吓人的战马打着响鼻,踢踏着青草地,它们高昂的头颅各自朝着各自的方向,五个不同的方向。商鞅的尸体就像静默在网中央的蜘蛛,头、四肢都套上了绳索,远远看着,还以为是他力大无比,在控制着五匹马和端坐马背上的面无表情的五个甲士。一声令下,五匹马就像回到草地一样毫不含糊,马蹄欢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