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9节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只有那些从小没有母爱的人,生性才会少些柔仁,多些残忍,有这样生世的人才会是勇武好战的,乃是有人类心理学依据的。游牧部族首领如果没有勇武好战的性格,将给整个部族生存发展带来大灾难,难逃被征服、被肢解的命运。游牧民族自古一夫多妻,妻妾大多从战败部族中掳掠而来,可汗妻妾大多是被征服部族的贵族美女,如果让她们成为活着的皇后,她势必凭借核心贵族身份,做出一些有利于那个战败部族的事来,对本部族的根本利益就会造成损害。把如此大的隐患先予消除掉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就这样北魏皇帝全是没有母亲的孤儿出身,他们的生母在他立为贰储或登基之前,就已经被他的生父杀掉了。
史书记载,鲜卑拓跋人十分勇武善战,魏人入主中原之前就世代称霸蒙古高原,他们拥有辉煌的历史,曰:
“(魏先帝)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魏书?序记》)
魏人祖先能威振北方,必定与这种古老习俗有关,这种看似野蛮的习俗一定有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故能作为祖训家规,世代传承下来。魏人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最小的儿子就是鲜卑拓跋的直接祖先,或许黄帝之时就已经有这样的习俗了,或许黄帝就是孤儿出身,只是没有被史书记载而已!
当然杀母立子的行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意外,这也不奇怪,历史本来就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体,一些偶然事件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北魏的实际开创者名叫“拔跋?珪”,史称“太租”,霸业辉煌,但他竟暴死于杀母立子之时。事情是很偶然的,太祖有儿子名“绍”,很受父王器重,幼年就被封为“清河王”,其母名“贺兰”,美貌非常,原是有夫之妇,太祖爱之,袭杀其夫而夺其妻,生子绍,或许是太祖有意立为贰储,将杀其母,不料意外出现了:
“太祖幽之(清河王生母贺兰)于宫,将杀之,会日暮,未决。贺氏密告绍,母曰:“汝将何以救吾?”绍乃夜与账下及宦者数人,逾宫犯禁。左右侍御呼曰:“贼至!”太祖惊起,求弓刀不获,遂暴崩。”(《魏书?太祖纪》)
这个北魏太祖“珪”竟被其看重的儿子深夜袭杀于寝宫中,其时绍才16岁。此事虽发意外,却在情理之中。年轻生母在临死之时哀求儿子救命,属于人之常情,而王子尚小,涉世未深,习性未成,出于人类天然的母子之情,杀父救母,其行为动机亦不难理解。只是可惜“太祖”一时疏忽,杀妻不成反丢性命,死于英年三十九岁。《魏书》作者叹曰,如果没有这次意外,大江南北早就一统天下了,那里还有“南朝”存在的理由?
对于杀母立子这样一些看似奇怪的习俗,我们只有把它放到广阔的人文历史背景中,才能发见其深层内涵,并真正读懂中国文明史。
蒙古高原确是人类最为严酷的战场,那是人类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圣地,那里有一种奇特的狼性文化,它古老得与人类的进化史相当。那是一片不断出现巴图鲁,不断成就战神的地方。有大大小小的成吉思汗从那片高地上崛起,又从那片高地上南下。有的已经被历史记载下来,更多的没有被记载。在那个严酷环境中锻造出来的游牧军队,便有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从那里奔涌出来的游牧军队,曾无数次在欧亚大陆卷起历史风暴,他们被中原人称之为“戎狄”,被西方人称之为魔鬼“撒旦”,蒙古高原确是一个“魔鬼训练营”!
在考察中国文明史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自然现象与历史现象交相辉映的场景:
广阔太平洋的一部分,那遥远的南中国海上,炙热的阳光下蒸腾着水气,水汽聚集到高空,随着地球自转的牵引旋转起来,发展成为风暴,并向北移动而去。风暴横扫中国东南部,给那里带去大量雨水。这便是中国东南部广大范围内温暖湿润,河湖众多,草木繁盛的自然成因,应知地球上同此纬度区域大多是沙漠干旱地貌。
而蒙古高原上,由阿尔泰游牧民族卷起的战争风暴,总是自北向南袭来。一次次征服战争的风暴翻开了一页页中国古代史,伴随着南方农耕民族人口被不断掳掠到黄土高原上,华夏文明起源了,风暴过后,人们吃惊地发现,那里竟呈现出一片人类文明的血色曙光!
日期:2013-12-22 13:08:06
17 荒谬的大禹治水故事(节选)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有起讫年代和世系传承记载的朝代,开创者名叫禹,史称“夏禹”或“大禹”。他有血统的高贵,是黄帝后裔。这是可信的。在游牧社会里没有贵族血缘而能进入贵族行列的可能性本不存在。
大禹的父亲名叫“鲧”,原为帝舜重臣,但后来被舜贬斥。禹从何处来?鲧的方国在何处?《帝王纪》云:“(禹)本西夷人也”,就是说禹部族从西而来入据中原。史学家推测,夏禹故国可能在甘青“羌”地。
《史记?夏本纪》主要篇幅记载的是夏禹的“巡狩”路线:
“禹行自冀州始,东至于东海,西至于流沙,北至于太原,南至于交趾……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于是九州攸同……九山集旅,九川滌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声教讫于四海”。
大禹从“冀州”,即今河南北部开始巡狩,巡狩之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就出现了。这个大帝国不仅包括了整个黄土高原,东至东部沿海,南到云南滇池,今天的中国版图看来大多已经包括其中了。
如此“巡狩”路线显然是一种征战路线,而不是什么宣传演说路线,辽阔帝国只能是征战的结果,而不可能是宣传演说的结果。大禹通过“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方针政策,最终确立起了自己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
司马迁记载,夏禹根据九州田土肥瘠不同,把赋税分作上、中、下三等,指定各地诸侯国贡纳名目繁多的土特产。《史记》有言:“大史公曰:夏时,贡赋备矣!”
夏王朝之时,赋税制度就已经趋于完备,国家政权不是萌芽,而是相当成熟了。大规模政府的行政需要会催生文字,因为管理一个巨大的国家离不开文字,文字是随着奴隶主统治者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尚书》:“夏人有典有册”,即有成文法典和记载法典的典籍,这是完全可信的。
从《夏本纪》中我们还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华北平原、徐淮平原已从海中冒出来了。其曰:
“禹行自冀州始……大陆既为,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岛夷卉服,其篚织贝。”
“淮维徐州……大野既都,东原底平,其土填墳,草木渐包。”
华北平原上是“大陆既为”。海退陆成后,那里成为游牧民族争夺的新领地。北方鸟图腾女直部落,即“鸟夷”,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即“皮服”,正在越海南下,争夺华北大平原。南面,在更为广阔的黄淮平原上,“东原底平”,“草木渐包”,成了游牧民族争夺的对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