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第47节作者:
也爱看纪录片 日期:2014-01-21 13:27:03
虽然历史上游牧民族总能以少胜多,成为奴隶主和统治者,但随即就开始汉化,不可阻挡地要放弃原有生存方式,最后放弃原有的语言,消失在汉民族中。历史上确不曾有过相反的趋势:定居汉民族成为游牧民族的统治者,最后消融在游牧民族中。如此这种逆向运动从来没有出现过。这当然不包括所谓“和亲”,那只是一种嫁娶行为,属于个别特例,不成趋势。从宏观上看定居民族最后变成游牧民族的逆向运动,在世界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
自然界还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物种反而是最脆弱物种,它们最容易被自然环境淘汰。反而是那些处于食物链低端的物种,适应性很强,比较容易适应环境的改变并存活下去。这种自然现象确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中国历史上游牧与农耕的此消彼长的情形。
可以想见,在先秦时代,即使没有征服取代的和平时期,中原地区贵族转变成平民甚至奴隶的情形也是在不断发生着的,因为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不可能全部地,永远地居于贵族行列,难免会有一部分人逐渐从高处沉降下来。古代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低下,无法供养迅速膨胀的贵族群体,他们众多的妻妾会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就像草原牧草的再生对畜口密度有一定的限止一样,自然规律在起抑制作用。与核心贵族渐行渐远的贵族后裔们终将变成平民。但农耕奴隶转化为贵族的渠道是不存在的,先秦社会始终是一个严格的血缘社会。
那么游牧民族被定居民族吸引最后融化消失,决定因素是什么?笔者以为是人口数量。人口的多少决定了融合的方向,人口多就是质量大,小质量物体总是被大质量物体吸引而去,乃是宇宙空间的固有规律,人类社会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无法例外。
中原由游牧重地变为农耕重地的局面一旦形成,便再也不可能逆转,农耕之根一旦扎进泥土中,便烧之不尽了。发生“中原逐鹿”故事的时候中原的人口密度会大幅度下降,大批人被杀戮,另一些被冲散。一旦战争结束被冲散的人口又会回到原来的地方,战争可以迅速降低中原的人口密度,但恢复起来也很快。
成吉思汗的大将们都出身游牧民族,他们对定居生活无法理解,向成吉思汗建议杀尽中原汉人,把那里变为牧场,史载契丹王族后裔耶律楚材竭力反对这样做,他委婉地劝说成吉思汗,留下汉人可征得很多税赋,收益比放牧大得多。最后成吉思汗被他说服了,放弃了屠杀的念头。有些历史研究者说,如果没有耶律楚材,中原可能变成牧场了。耶律楚材的建议确有历史功绩,减少了汉民族被屠杀的数量,但人们低估了历史规律的作用,中原农耕民族被灭绝的可能本不存在,人口数量上占少数的游牧民族想把人口数量占多数的农耕人口消灭掉是不可能办到的。
不过两大族类之间存在仇视心理自古已然,历史上游牧民族南侵时不断发生的大屠杀就是明证。直到努尔哈赤后金汗国,仍把屠杀汉人作为基本国策,努尔哈赤曾连发九道汗谕,捕杀所有“无谷汉人”,即还没有隶属后金贵族,确定耕奴身份的汉人,可见这种仇视心理直到近代仍未有改变。而中国史籍中也充满了对北方游牧戎狄的厌恶情绪,中原汉人无法认同他们那种兽行般的习俗。
游牧民族的仇视心理可能源自他们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汉人蚕食,历史上游牧区域整体上是越来越小了,农耕民族的厌恶情绪可能源自不断遭到游牧民族掳掠和杀戮,这些都是漫长的历史在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这种对立状态无法用对与错、正义与非正义去简单界定,但黑洞效应却真实地存在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部中国古代史,其实是大大小小的成吉思汗不断崛起又不断消融进农耕汉民族之中的历史。
回顾中国历史的时候,有一句已经被唱得耳熟能详的名言应该拿出来点评一下,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确是一句虚伪得不能再虚伪,浅薄得不能再浅薄的话。不过是已得天下者“应天承运”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历史研究者要慎用啊!
日期:2014-01-22 10:12:00
此大鸟头上虽有孔雀般冠,确不是孔雀;体型硕大如肥鸡,并不是以鸡造型。它就是乌鸦。作为一种贮酒的祭器,造型作了夸张而已。鸟尾下的兽头似乎长着象鼻,实非大象造型。它仍然是野猪,只是猪獠牙夸张成了象鼻状而已。
女直先民认定他们的祖先是卵生,乌鸦为他们的始祖和源出。基于这样的观念,祭祖就是祭乌鸦。他们所有的帝王都是凤鸟的化身,且都有“豕”“亥”“豨”这样一种称号。这种青铜鸟尊是庙堂重器,作一些夸张造型不足为奇,毕竟要显示祖先之尊贵,晋王之威严。猪头之所以藏于鸟翼之下,表达着这样一种观念:祖先之乌庇护着现世之猪。
女直先民认定自然界的野猪有神力附体,是自然界中最勇猛的动物,而女直先民由于吃多了猪肉都有了猪的神力,他们的勇武和权威来自野猪的神力。他们以“冢”称呼他们的首领,以“冢”埋葬他们的首领。女直谚语曰:“在地为猪,上天为龙”,他们认定他们的部族首领死去之后都成了龙。
但女直先民并不认为他们就是由猪而生。猪和龙只是女直先民凭借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先秦青铜礼器上的“龙”都是以守卫者的形象出现的。
下图西周早期鸟尊,出土于陕西宝鸡市茹家庄,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奇怪的是此鸟竟有三只脚,前面两只是鸟脚,后面一只却是猪脚,古人在表达怎样一种观念?
这其实是一个猪鸟结合体,对此古籍早有记载,所谓“三足乌”是也!据说此黑鸟居于太阳之中。自然就是神鸟了。这种三足鸟尊同样是祭祖之礼器,只有女直先民特有的猪鸟崇拜习俗才能与此对应起来。
三只脚的西周鸟尊
先秦时代的猪鸟结合体是多种多样的,古人具有的想象力着实让人吃惊,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全都表达着农耕民族不曾有过的观念:乌鸦是祖先,地上的野猪最后会变成天上的龙!
日期:2014-01-22 10:17:07
更令人吃惊是,有些铭文也是猪鸟结合体,如商代青铜巨鼎“子龙鼎”铭文。“子”下面是鸟龙符号。只见大“龙”头上立有一鸟,龙有“乙”形,还有眼睛。如此铭文就是龙,鸟,人(子)的结合体,它既是文字也是图画。该巨鼎由此而得名。
商代子龙鼎铭文照片
先秦礼器之所以给人一种诡异,阴冷,狞历的感觉,乃是因为这些东西象征意味太浓,且都与殉葬献祭有关。先秦时代是一个形象思维突然兴盛发达的时代,那是一个萨满巫师主宰一切的时代,萨满巫师似乎都有诗人般的特质,想象力特别丰富,他们喜欢以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一切,正是这些萨满巫师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至于“写实”这种文化因子,在华夏文化中那是天然缺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