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客户经理手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
第27节

作者: 黄金战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06 10:24:33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1997年12月﹐中共中央调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岐山到广东省委任省委常委。一个月以后﹐王岐山当选为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接着﹐广东省委成立“化解金融危机五人领导小组”﹐任务是处理日益严重的支付危机﹐两家旗舰公司首当其冲 —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广国投)和粤海企业集团(粤海)。经过激烈的辩论﹐广东省政府决定破产广国投和重组粤海。这在国际媒体引发轩然大波。国际债权人原本指望中国政府会像过去一样﹐不管企业命运如何﹐全额偿付所有外债。经过艰苦的谈判﹐2000年10月﹐广国投第三次债权人会议实现8500万美元偿债。2001年12月﹐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国际金融评论》授予粤海企业集团“亚洲最佳债务重组项目奖”。鲜为人知的是﹐广东省政府向中央银行借款380亿元人民币﹐重组和关闭了近千家地方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

  日期:2014-02-06 11:18:21
  来一段经济史,看看广东省是怎么劫后重生的,中央花了多少钱保住了广东金融
  (一)广发银行
  自1988年成立之日起,广发行即带有浓重的政策性和试验性色彩。
  这家银行设立的初衷,是为“适应广东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发展需要,探索金融改革新路子”,但现实与美好的初衷往往大相径庭。作为“金融试验田”和“地方经济助推器”的广发行,在当初的体制设计和机构布局方面先天不足,为日后埋下诸多隐患。

  成立之初,广发行系“全民”性质的股份制金融企业,注册资本15亿元。发起股东55家,包括各家专业银行、广东省各级财政和大型企业集团。表面上,广发行是按新型商业银行模式筹建的新银行,但与同时期成立的国内第一批股份制银行一样,它仍是一家国有股占绝对地位、受政府影响巨大的商业银行。
  从1988年至1998年的十年间,“以支持广东经济建设为己任”的广发行,累积发放贷款2000亿元,其中90%用于广东经济建设,支持的项目涉及能源、交通、通讯、贸易、高科技、环保等行业。这种向政府主导的项目倾斜的信贷政策例行多年,直到2002年后才转以确立“培育优良债务人”的思路,将信贷重点明确转移到中小民营企业。
  广发行前任高层介绍说,即使在成立之初,对于政府指派性质的贷款,广发行总行亦非言听计从,甚至还多有抵触。但在当年的多级法人制和机构设置限制下,“准政府贷款”在地方上往往难以控制,而风险巨大。
  在1995年以前,广发行一直实行多级法人制,总行对各分支行控制力微弱,各市县财政和专业银行在各地分支机构掌有大权,在某些地方,广发行一度充当“二财政”的角色。

  有知情者举例为证,广发行曾受政府指令在珠海西区设立支行,在当地累计吸储5亿元,全部用于当地市政建设,而总行并无支配权。1998年,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的梁广大在离任前,曾将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一块生地划给广发行,作为坏账补偿。“这已经是相对好的解决方式。”知情者说,广发行大量分支机构的贷款早已有去无回。
  据知情人介绍,至上世纪90年代末,广发行坏账已近百亿规模,可见历史包袱之重。在“为地方政府发展出力”的口号之下,广发行在省内各分支机构的效益日益衰减,除汕头、深圳、东莞几家分行保持赢利,其他均告亏损。广发行亟待拓展长期发展的空间。
  时至1995年,刚刚统一股权、统一法人的广发行实际已经出现了支付困难。
  至2002年底,五级分类口径下不良贷款近357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28.23%。2003年底,不良贷款率下降为18.53%,则全靠“做大分母”――当年贷款规模增长52.4%,而不良贷款余额保持不变。
  广发行重组历时近两年时间,2005年5月正式启动,至2006年12月,重组正式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完成重组交割。有广发行内部人士表示,整个不良资产剥离“过程比较复杂,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很难说清,不完全是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外力介入,有些不良资产打包也是行政命令”。重组之后,花旗银行并不能翻查重组之前的账目,这很奇怪。而在花旗为首的投资者团队进入广发行之后,广发行还有大约110亿元的坏账。

  在2005~2006年间的广发行引资重组过程中,广发行剥离、核销了大量不良资产,整个重组成本高达约500亿元。第一个资金来源是竞标团溢价入股,花旗竞标团出资242亿元,产生了约135亿元溢价。第二个资金来源是不良资产处置。2005年12月,广发行拍卖总计333亿元不良资产包。知情人士透露,广发行原想卖出80亿至90亿元的价格,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出价不高,为了能够保证竞标及时完成,2006年2月底,广发行将约560亿元的不良资产全部剥离给广东省政府所属的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再由粤财信托进行处置。在重组过程中,广发行还拍卖了其全资非金融资产——广控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和广发行对广控集团及其下属机构17.22亿元债权。公开资料显示,广控集团在评估基准日(2005年11月30日)的账面资产总额37.9亿元,负债34亿元。评估后资产价值仅为24.4亿元,资产减值达13亿元,企业已资不抵债9.7亿元。2006年3月拍卖时,民营企业中昌恒远控股有限公司以4亿元竞拍成功。

  日期:2014-02-06 11:23:24
  (二)广国投破产
  广国投仅次于中信,是中国第二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国际金融界,曾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一流的商业信誉。广国投破产,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为了保证以专业精神执行破产,让130余家国际债权人能够接受,广东省政府雇佣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以清算组顾问的名义,实际扮演清盘官的角色。为此,广国投必须接受从未有过的彻底调查,与政府不清不楚的关系、令人起疑的决策失误、严重的贪污腐败、猖狂的渎职犯罪,不得不全方位地暴露在公众面前。广国投破产程序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为中国制订完备的破产法提供了足够翔实的案例。

  1998年10月6日,关闭广国投的决定在国际金融界引起震动。1999年1月10日,广国投申请破产。当时披露广国投的资产总额,相当于债务总额的60%。资产的追偿率只有30%左右,债务的追偿率只有18%。国际债权人被告知,广国投的贷款,90%已经逾期;超过80%的股本投资所在的公司,或者已经破产,或者“正处于困难中”。2000年10月31日,第三次债权人会议,实现的偿债只是经过验证的债务总额的3.38%。据估计,广国投最终能够收回的资产,为确认债务的34%。到此时,大多数债权人可以登记出在广国投的损失。

  广国投破产最重要的意义,是中国政府不承认广国投欠下的外债等同于非还不可的国家主权债务。这在中国史无前例。中国政府通过第二大国投破产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政府对国投和红筹总额80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国际债务,不承担直接责任。这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广东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如果中央政府承担广国投的国际债务,将没有理由不承担比广东贫穷得多、在金融风暴中更加困难的海南、福建、广西等省国投和红筹的国际债务。承担全国国投和香港红筹的国际债务,意味着中央政府60%左右的外汇储蓄,必须在金融风暴中“拨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