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头镌字满——千古唯一女皇武则天的治世心路历程》
第43节作者:
冬雪心境 日期:2015-09-03 00:33:37
光宅元年(684年)四月,我诏令立旦儿为皇帝,不过为了暗示这只是个仪式,在旦儿刚刚成为皇帝后,我便让他居于别殿,暂时不得干预政事,理由是年纪尚轻,不具备独自处理政事的能力。
事实上当时旦儿已经是二十二岁的青年,这个年纪做皇帝虽然称不上成熟,但要说年轻也不是那么恰当,不过说他不具备独自处理政事,到是十分准确。在我的四个儿子中,旦儿可以说是能力最弱的,性格也是最“绵”的,我从来没看到过旦儿发脾气,即使遇到天大的事情或者再憋屈的事情,他也绝不会像哲儿那样,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旦儿的这种性格,造就了他随遇而安的心态,所以对我不让他参与政事的安排,旦儿没表示任何异议,或许在他看来,表示异议也不会起作用,三哥李哲的抗议不可谓不激烈,可是结果呢?我想在旦儿的心中对于哲儿的被废一定会有阴影。
四月十二日,我在武城殿内接受了旦儿和文武百官为我上的尊号,这标志着我再次由幕后走向前台。坦白的讲,我是为了弥补废掉哲儿的失误不得不再次出山,但从旦儿的眼神中,我还是能够读出一丝无奈,那是一种被人牵着走,却又无法摆脱的悲哀与无奈。
当完成所有仪式后,旦儿向我请求回到寝宫,我没有犹豫便答应了他,因为我知道对对于他这种性格的人来讲,让他尽快脱离人群,静心独处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当旦儿转身离去向着大殿外走去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步伐略显沉重,仿佛犹如木偶般的被人牵线控制而行,那一刻我的心中着实不忍,虽然立旦儿为皇帝,是礼法制度的必须选择,但我承认我利用了旦儿的善良与温和,充当弥补我决策失误的手段。
对于旦儿来讲,离开暗流涌动的朝廷到是一种解脱,不用再顾及我那阴沉的面容,不用在朝廷冷酷的斗争中求得生存的一席之地,虽然现在名义上这个至高无上的宝座暂时没了主人,但谁都明白取而代之的是曾经在宝座帷帐后那个坚韧而多谋的女人。
现在终于开始了我的掌控时间,为了建立我可以信赖的执政团队,我将时任礼部尚书的侄子武承嗣充实进宰相班子,也算是对裴炎进行了变向回击,这个老滑头一定想不到,和韦玄贞比起来,承嗣对于他而言是个更难啃的骨头。
同时为了彰显我的权威,我下令对武氏七代祖先进行追封并立庙祭祀,事实上我的这个做法并没有太多的政治目的,只是为了强化朝臣们要以我为中心,但或许我的做法已经越过了礼法制度,所以反对的朝臣着实不少。
裴炎就是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一个,他告诉我,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给自己的祖先立庙。
皇帝?呵呵!一个可以随时废立皇帝的人,难道还用遵循这些礼法吗?
日期:2015-09-03 23:37:16
我很明白裴炎的意图所在,虽然在废掉哲儿的过程中,裴炎主动充当我的马前卒,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始终和我站在同一战线上,而且裴炎本来就不是我的嫡系,不然我也不会让承嗣充实进宰相班子。
我决定追封武家的祖先以及为他们立庙,裴炎一定是认为我想篡夺李家的天下,除了提醒我只有皇帝才可以为祖先立庙之外,他还提醒我应该秉承公平的原则,不能偏私娘家宗亲,决不能重蹈当年吕后失去人心的覆辙。
事实上裴炎说的话我大都可以接受,即使我对他心中颇有怨言,但考虑国家利益,我还是虚心接受的,可是他引用吕后的例子,却是让我心中十分不爽,我和吕后虽然都是权力的膜拜者,但我和她有着本质的不同,自刘邦死后吕后一直为操控刘氏江山而努力,而我却是出于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运用权力去维护李唐的天下。
或许千百年后,人们出于对女人干预政事的偏见,将我和吕后划为同一种类型的人,但那是后人们的事情,我不能因为后世史书可能对我进行歪曲,便让现在的自己消极逃避,我始终认为承担身前的责任,远比考虑身后的评价要重要的多。
看来裴炎的确是个倔强的老头儿,我现在也终于理解了哲儿在面对他时,为什么会发飙。不过我是个久经风浪的人,无论裴炎的话多么难听,我至少表面上不会流露出任何不满的情绪。
而且为了显示我的虚心纳谏,我采纳了裴炎的话,将立庙改为只建祠堂祭祀,也算是给那些反对的大臣一个交代,但只有我心里明白,裴炎作为一个首席宰相的老臣子,未来可能会成为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所以,当我在立庙问题上向裴炎表示妥协时,事实上我已经下定决心必须要将裴炎清除。
然而事实证明,在不久的将来我找到了清除裴炎的借口,而且这个借口是他自己主动为我制造的,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一篇文章说起。
光宅元年(684年)八月的一天,心腹宦官为我送来加急奏报,说扬州发生了叛乱,发动叛乱者是开国元勋李勣的孙子李敬业,理由是我擅权乱政废掉皇帝李哲。
这个消息还是着实让我十分震惊,到不是因为他们的反叛理由,而是因为领导者居然是李勣的孙子。
想当年阿奴在处理废立皇后一事时,李勣也算是我的变向支持者,实在没想到他的孙子现在会起兵反对我。
“真是世事难料啊!李勣乃开国名臣,当年备受太宗皇帝的倚重,怎么会出了个这样的孙子。”我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摇头苦笑。
“太后!这里还有一篇《讨武檄文》,据说是李敬业起兵之前,专找才学之士所写。”心腹宦官继续向我汇报说道。
“哦?《讨武檄文》?听这个名字,一定是骂我的文章了,我很久没听到骂我的声音了,为我念来听听,呵呵!”
说实话,虽然我明知道是骂我的文章,但我还是对这篇文章充满了好奇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