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55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3-31 09:19:17
  连载51
  第十一章 贞观初年的内政
  为了大力推行王道,贞观初年,在加强国家制度化建设的同时,李世民和贞观群臣还在国家内政上做出了很大努力。虽然乱世已经结束,一个偃武修文的时代已经来临,但中国大地创巨痛深,百废待兴,尤其在李世民刚刚执政的头几年,自然灾害接二连三,这些都严峻考验着帝国高层的执政能力。对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迎难直上,他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执政者形象。
  一、休养生息
  最先发生的是旱灾。贞观元年六月,一场大旱来袭,席卷了殽山以东各州,导致关中粮价暴涨,一匹绢只能买一斗米。李世民闻讯,立即下令各级地方政府赈灾抚恤,同时免掉了受灾地区当年的赋税。其行动之积极迅速,与隋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隋朝粮仓遍天下,国家实力雄厚,但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时,杨坚却舍不得赈灾,只是命关中饥民迁往洛阳一带“就食”,至大业年间,杨广更小气,屡屡对外用兵,而在天灾来袭时,却很少顾及灾民死活予以救济。两者一对比,高下自明。
  旱灾过去又是霜灾。同年八月,唐朝北方各州县普降秋霜,庄稼受损,粮食减产,李世民立即派出温彦博、魏征前往各州救济抚恤。然而由两场天灾导致的饥荒仍很严重,至贞观二年初,关中一带的饥民甚至开始卖儿卖女,于是李世民再次派出御史大夫杜淹巡视关中各州,并拿出皇宫仓库内的金银布帛为灾民赎回儿女。
  此后在贞观二年发生的蝗灾和贞观三年的水灾中,灾民也都能感受到政府的诚意。
  (贞观年间,李世民亲自在关中了解均田制推行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贞观二年的蝗灾中,李世民还曾做过一件惊人之举。

  史载当时蝗灾遍地,李世民为此十分忧虑,有一天他来到玄武门外的皇宫禁苑内,发现这里也到处落满了蝗虫,便亲自捉了几只,痛斥道:
  “百姓把庄稼当作性命,而你们这些家伙却偏偏要吃庄稼!百姓有什么罪过,你们要害他们?你们要是还有一点灵性,就到肚子里吃我的心吧,莫再降罪百姓了!”说罢就往嘴边送,准备把几只蝗虫生吞了。
  当时左右侍从们看见,急忙过来阻拦,说是吃了恐怕会生病。
  但李世民却说道:“我吃它,就是盼它能降罪于我,放过百姓,还怕什么生病!”然后咬咬牙,几只蝗虫下肚了。

  蝗与皇谐音,由于迷信原因,当时人们十分敬畏蝗虫,视蝗灾为天谴(上天的惩罚)一类,李世民不畏天谴,愿代民受天谴,而生吞数蝗,猛!
  而他体恤民生的拳拳之意,也由此可见。
  说来也奇怪,在李世民吞蝗之后,蝗虫也便渐渐销声匿迹了,没有造成大的灾害。
  莫非皇是蝗的克星么?
  当然不是,二者只是巧合,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碑立于唐贞观五年)
  由于旱情持续不断,贞观二年(628年)九月,中书舍人李百药(即《北齐书》作者)上表,认为旱情与掖庭内的宫女太多有关,按《易经》观点,女性属阴,阴气郁积而导致天旱,而且宫女过多,又虚耗衣食,不如放她们出宫。
  其实李世民做太子期间,就曾放出过部分掖庭宫女,不过李百药的这次上表仍然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重视,很快他便专门责成戴胄与给事中杜正伦守在掖庭宫西门,对宫女逐一征询后放出,前后共三千余人。从此这些幸运的宫女们便不必在深宫内终老枯萎,而得以与亲人团聚,并生儿育女,享天伦之乐了。

  天灾无情,国家有情,善莫大焉!
  给事中杜正伦这个人也非常了得,他是隋仁寿年间的秀才,不但他是,他的两位兄弟也是,有隋一代,秀才屈指可数,不过十余人,杜氏一门三秀才,是个什么概念?他也是当年秦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文章出众,性格直率,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征把杜正伦引为同类,专门上表力荐,李世民随后根据杜正伦的特长,任命为门下省握有封驳权的给事中,同时兼职负责撰写皇帝的起居注。

  要写起居注么,就得经常守在皇帝身边,记录一言一行。有一次李世民忽发感慨,说自己一言一行都事关天下苍生,所以自己平时上朝时,说话比较谨慎。当时杜正伦就在他身边,于是借题发挥道:“陛下一句话说得不对,不但有损于当今百姓,而且千百年以后,都会说陛下的不是,为臣负责撰写起居注,只能秉笔直书,希望陛下以后更谨慎些。”
  李世民闻言,当即给杜爱卿赐绢二百段。
  杜正伦为什么这样说?
  希望皇帝谨言慎行的同时,也在强调自己的工作重要性。
  李世民为什么要赐绢?
  表彰杜爱卿秉笔直书精神的同时,也希望杜爱卿尽量多记自己的好事。
  看来李世民很明白,监督制约自己的,不只是大唐律法、三省驳议制等等,鼓励自己去拼博去努力的,也不只是帝国的重任和天下苍生期待的眼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历史!
  千百年以后的人没有谁能看到,这个历史,或者说历史的评价真的很重要么?
  真的很重要。
  承认历史的价值,承认历史评判体系的尊严、高贵和独立,并谨而慎之,敬而畏之,这正是我们文明的标志,也是我们民族百折不挠,历久弥新,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之一。
  ( 杜正伦一门三秀才,名动天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