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果然很有料》
第47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9-07 13:48:52
  史料匮乏的大宋第一相
  虽然在宋朝的历史中,赵普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风光无限也,但是,在真正的历史记录里,赵普的记录却少得可怜。少量几个可圈可点的事情,要么资料不全,要么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案例一:推荐人选。
  有一年,赵普看中了一个人才,他就想把这个人推荐给赵匡胤。然而,赵匡胤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他就是不用。结果,赵匡胤不用,赵普就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奏推荐,直接把赵匡胤惹急了,把这封推荐信撕成碎纸。
  要知道,皇帝都这样的,要是换成一个别的大臣,估计也就消停了,然而,这个大臣可是赵普呀!但见赵普把这堆碎纸捡起来,并将它们重新粘贴了起来,最后又把它们送了上去,直到赵匡胤答应了为止。
  当然了,对于这种事情,历朝历代直言进谏的股肱之臣们,他们都会这样做,这也是他们光荣而伟大的使命。然而,这个矛盾也正在于此。要知道,对于这么一段可以大书特书的历史,我们直到今日,都查不出来赵普这么做的目的,他到底为了谁要这么做!

  在这段历史中,这个被赵普一再推荐的人,只有两个稀奇古怪的字——某人。
  这不是成心诋毁、恶心赵普吗!
  案例二:国号之争。
  咱们都知道,明清两朝,为了国家平稳、江山统一,每位皇帝只能使用一个年号。然而,明清之前,皇帝在自己统治期间,可以随意更改年号,寓意换一个运气。
  建隆四年(963年),赵匡胤决定换一个手气,重新整一块“招牌”了。当然了,毕竟自己是行伍出身,仅粗通文墨,根本不善于这种咬文嚼字的事情。于是,赵匡胤把这件事情交给了赵普,他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勿用前代旧号。
  没过多久,赵普就提交了一个年号“乾德”。而对于这个年号,赵匡胤也没有多想,就欣然同意了。

  殊不知,两年半之后,即乾德三年(965年)春,赵匡胤顺利地灭掉了后蜀,并从那里得到了无数的奇珍异宝。在整理这些宝物时,赵匡胤看见一面铜镜背后,俨然刻有五个大字:乾德四年铸。
  赵匡胤当时就急眼了,说今年才是乾德三年,这乾德四年的东西哪里来的?后来,在一番询问后,赵匡胤算是整明白了,原来这个乾德,是前蜀末帝王衍的年号。
  得知这个结果后,赵匡胤也没有多想,他只是找了一瓶墨水,然后狠狠地泼了赵普一脸,并痛骂了一句:“多读一点儿书!”
  据说,赵普得到这么一个大黑脸后,被吓得一宿没敢洗脸。这位仁兄顶着这么一个黑脸,愣是过了一夜。等第二天早朝上班后,在赵匡胤的授权下,赵普才敢把这个黑脸洗白。
  可见,赵普这面子丢得,简直丢人到家了。
  案例三:半部《论语》治天下。
  据说,在被泼了一身墨,遭受到奇耻大辱后,赵普决定发愤图强,玩儿命读书了。从此,赵普的身边就多了一个大书匣子,每天他都要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然而,谁也不知道赵普读的什么书,他也绝对不许别人动。
  后来,等这位宰相去世后,人们才打开这个书匣,结果发现了半部《论语》。从那以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此传遍了整个天下。
  实际上,后人之所以杜撰了这么一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只是为了阐述《论语》的重要性,只要“半部”就能治理这个天下!然而,我们却曲解了作者的本意,只记住了赵普不爱读书,只读了半部《论语》。
  日期:2015-09-09 08:35:25
  从历史仅存的资料来看,赵普出身在一个非官宦之家,但也绝非普通农民的家里。他的祖辈应该是当地的小吏,有那么一点点资产,但也不足以炫耀。所以赵普没有任何炫耀的资本,他只能实话实说:“臣出自孤寒,本非俊杰。”
  对于这么一个出身的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里,如果无法上阵杀敌,那就只能通晓一套刀笔功夫,拥有各种尔虞我诈的斗争哲学,并永远充实自己,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超凡本领。
  有一件事情,能够彻底说明赵普的能力,以及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
  建隆四年(963年)二月,天雄节度使符彦卿进京面圣。咱们前面讲过,这个符彦卿是柴荣非常重要的一步棋,就是为了牵制中央的赵匡胤。因此,这么一个重要人物的临阵倒戈,让赵匡胤非常地高兴,他不仅赏赐了符彦卿很多的宝物,还打算把他调入京城,替自己管理禁军。
  殊不知,对于这么一个建议,赵普是一百个不同意。但是,赵匡胤并没有听从赵普的建议,他还是颁布了诏书,决定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了。结果呢,赵普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扣留了皇帝的诏书,并请求赵匡胤收回成命。
  这一下子,赵匡胤直接急眼了,说我颁布的诏书,你也敢扣!这是要造反呀!然而,面对这位急眼的皇帝,赵普只是慢慢地说道:
  “臣之所以这样做,是认为此事不妥,还望皇上深思熟虑,考虑整个事情的利弊得失,以免将来后悔。”
  “你为什么总是怀疑符彦卿呢?我待他那么好,他怎么可能背叛我!”赵匡胤愤愤不平地说道。
  “那敢问陛下,何以又负周世宗!”

  一听这话,赵匡胤被噎得没话了,他只能收回成命,这件事情也不了了之。可见,从这件事情上,赵匡胤虽然知道自己是怎么黄袍加身的,但是他根本不清楚禁军的危害性,他更不知道这个禁军的总头目,到底对皇权的危害有多大!
  当然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也不能完全怪罪赵匡胤,毕竟当年的郭威、柴荣二帝,他们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而值得赵匡胤庆幸的是,在他的时代里,他有一个完全可以设计帝国版图的赵普,他将这一切威胁皇权的因素,全部扼杀在摇篮里!
  因此,这样的赵普,才是那位真真正正的开国宰相。您要是愣是说赵普没有通晓天下之书,就只读过半本《论语》,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相信!
  所以说,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赵普后,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拥有真才实学、通晓天地万物的治国能臣。那些所谓的丢人的事情,还有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全都是后人的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故意栽赃陷害而已。

  要知道,在赵普别具一格的设计下,才有了上述所有的措施。而在这些措施的保障下,自北宋整整一朝,都没有武将造反、藩王作乱的局面出现,就连那后宫女祸、外戚专权、太监作乱的事情,也完全没有市场!
  这,才是赵普不朽的历史政绩。
  如果干这些事情的赵匡胤,他能够不朽的话,那么,这些工程的总设计师赵普,他更应该不朽。
  当然了,在这些不朽的历史功绩中,赵普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则是那件决定全天下人命运的雪夜定策。
  日期:2015-09-09 14:25:14

  是南还是北,这是个问题
  建隆二年(961年)冬天的某一天,在一个大雪纷飞、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宰相赵普的家里,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位客人,就是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对于这位微服出宫、突然来临的皇帝,赵普诚惶诚恐。他急忙跪拜迎接,并邀请赵匡胤进屋。然而,赵匡胤只是慢悠悠地说道:“不急,我约了赵光义,他一会儿就到。”
  天子亲临,开封府尹赵光义作陪,赵府立刻蓬荜生辉,赵普的面子更是到了极点。于是,赵普立刻安排下人摆开酒席,用木炭生火烤肉,并让自己的夫人亲自斟酒,热情招待这对兄弟。赵匡胤也毫不避讳,他直接称呼赵普的夫人为“嫂嫂”。可见这君臣之间,关系好得俨然成为了一家人。
  当然了,无事不登三宝殿。因此,当大家吃得差不多后,赵普从容不迫地问道:“夜久寒甚,陛下何以出?”
  既然话匣子打开了,赵匡胤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他满脸愁云地说道:“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可见,赵匡胤那套流传千古的“卧榻”情结,估计从这个时候起,就已经孕育而成了。
  赵普问道:“陛下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地盘太小了?如果是这样想的话,那么南征北战,开疆扩土,现在正是时候。卑臣想听听您的计划?”
  “我想先收复北汉。”赵匡胤意志坚定地说道。
  至此,一个新的统一天下方针,就在一个新的王朝的奠基者手中,被制造了出来。
  要知道,根据前矯hong王朴的《平边策》,帝国统一天下的方针,要先南后北。而赵匡胤完全颠覆了这种思想,他要先北后南。首先要攻陷北汉,随后再收复燕云十六州,轰走所有的外来户,然后再南下称雄。
  然而,赵匡胤的这个“先北后南”的方针,是一个统一天下的万全之策吗?对于赵匡胤的这个问题,赵普又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一个字形容:否!
  听完这个建议后,赵普沉思了很久,最后慢慢说道:“这不是卑臣所能知道的事情。”
  赵匡胤惊讶地问道:“为什么?”
  赵普回答道:“据卑臣所知,北汉的北边是契丹,西面是党项。这个国家处于大宋和辽国、大宋和党项人之间。假设我们攻下了这个国家,我们就直接跟大辽和党项接壤了。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要留下多少兵力布防,又需要多少兵力抵御契丹、党项的进攻?因此,不如先留下北汉,让它替咱们抵御那些少数民族,然后集中兵力南下争雄。等南方都平定了以后,像北汉这种弹丸之地,还不一战而破?”

  听完赵普这番言论后,赵匡胤微微地点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刚才只是试试你罢了。”
  以上,就是宋朝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那个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雪夜定策”的全过程。
  事实证明,这条国策是绝对正确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