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46节

作者: 旧时清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13 21:56:05
  02济尔哈朗的离京
  豪格的死去意味着多尔衮开始了他铲除异己的行动,清朝的内斗开始了。在大的背景上来说,随着张献忠的死亡,虽然南明还有一些残部在运动,但是正如清史研究专家孟森先生所说,此时已经“天下绝望,谓清业可定矣”。
  清朝外部威胁的消解让清朝开始了内斗。我说过,内斗是中国人的好习惯。这中国人可是深刻知道达尔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道理的,即使没有敌人,也要把自己人变成敌人搞内斗。
  在搞定了豪格之后,多尔衮下一个要整的自然就是同为辅政大臣的济尔哈朗。至于老代善,这时候已经进入垂垂老矣的境地,已经半只脚踏入鬼门关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为难这样一位老人了。更何况,在清朝内部,代善是以老好人著称,是出了名的不争名夺利。
  济尔哈朗则不同,他是当时政坛上出名的“常青树”,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拿他无可奈何。代善能够长立清朝政坛是因为他的身份,因为努尔哈赤杀死了自己的长子,作为次子的代善实际上就是多尔衮这些人的“大哥”,在活着的努尔哈赤的子孙中就他辈分最高,自然是地位超拔了。而济尔哈朗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更重要的他的父亲还和努尔哈赤的关系非常不好。
  不好到了什么程度呢?最后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直接反叛了,被努尔哈赤彻底抹杀了。幸运的是,当时的济尔哈朗还没有成年,努尔哈赤可能出于对弟弟的愧疚将济尔哈朗抚养长大。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样是和皇太极一起长大的,他们之间关系亲密。努尔哈赤从来没表现过这个侄子的任何关心,多少有些自生自灭的味道,他更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多尔衮和多铎。
  济尔哈朗的转机出现在努尔哈赤死亡之后,皇太极一上台就开始提拔济尔哈朗。皇太极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打压多尔衮兄弟,因为父亲努尔哈赤偏心地让多尔衮三兄弟各自独领一旗,造成皇太极上台之后很是被动。皇太极通过各种复杂的关系和手段首先逼死了多尔衮他们的母亲,当然名义上还是殉葬。中国史书摆在明面上的话永远是那么的冠冕堂皇。之后皇太极又各种运作,开始复杂的八旗调整运动,进行重大的军事领导人员调整,最终成功地让济尔哈朗成为了正蓝旗的旗主。

  在皇太极死后的局面下,济尔哈朗和两黄旗一样是坚持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的,皇太极对他的恩情他必须报。可是最后谁也没有想到,多尔衮竟然剑走偏锋,让福临继位。这是的济尔哈朗也有点傻眼了,可是少年时期寄人篱下的经历告诉他对待强者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所以济尔哈朗很识趣地开始为多尔衮歌功颂德,他甚至主动交出了自己辅政的权力。同为辅政大臣的他主动要求将自己的地位摆在多尔衮之下,一切以多尔衮决策为准。在清军入关之后,济尔哈朗更是无比积极地领头上书要求提高多尔衮的地位。因为济尔哈朗可不想重蹈自己父兄的灾难,他想着的都是通过示弱来自保。
  在政治中主动示弱一般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对手被你示弱的表象所迷惑,不再为难你,最后你可能会成功“逆袭”,还有一种就是对手识别了你示弱的阴谋暂时的强势彻底将你变弱。但是多尔衮属于第三中,他根本不会考虑济尔哈朗为什么示弱的背后是什么,他想着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济尔哈朗辅政大臣的位置。
  多尔衮需要这个位置,虽然他已经是皇父摄政王,但是并不代表他对辅政的位置没兴趣。其实严格的说,应该是多铎一直再向多尔衮要辅政的位置。因为多铎刚刚打败了李自成,又攻入南京城俘虏了福王,这都是灭国级别的超大功劳。可是多尔衮却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奖赏自己的这个小弟弟了。论爵位,多铎早就是最高的亲王爵;论财富,多铎一趟江南抢劫所得是惊人的,甚至都向朝廷进贡了;论美女,多铎家中已经佳丽无数。多铎也不想为难自己的哥哥,他非常直接的对哥哥说自己想要个辅政的位置,这样他们兄弟二人也能互相帮衬点。

  即使多铎不说,多尔衮也在考虑将辅政职位给他,因为他实在太宠爱自己的这个小弟弟了。辅政编制有限,当时只有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个编制。既然多铎想要,那就只能让济尔哈朗离岗了。
  让济尔哈朗离岗更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再一次给顺治上了一节课,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自己的小弟弟多铎的想要求。所以,多尔衮在打压济尔哈朗这方面极度热情,他要再一次向天下昭示我多尔衮才是老大,让谁滚谁就得滚。
  整治济尔哈朗对于处在巅峰期的多尔衮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豪格死亡之后,多尔衮几乎是用五旗兵力压济尔哈朗的一旗。在入关之后多尔衮就几乎没有尊重过济尔哈朗的意见,在史书中出现了很多“目无郑亲王”的记载。
  很快,多尔衮就以济尔哈朗府邸超越级别作为理由向议政王大臣会议提起诉讼。还是标准的黑暗司法,议政王大臣会议经审核认定济尔哈朗府邸确实超标,这是对皇帝陛下的蔑视,已经不再适合担任辅政大臣职务。同时多铎同志最近战功卓著,建议授予辅政大臣职位。
  多尔衮几乎是大笔一挥立即同意。当然作为拥有最豪华王府的多尔衮不会认为自己违规,同时他也不后认为自己对皇帝已经不跪不是对皇帝的蔑视。因为评价的标准都是多尔衮自己说了算的,而作为游戏规则制定者的他是超脱游戏规则之外的。
  当然多尔衮不会就此收手,不然岂不是太便宜济尔哈朗了,他可不会忘记济尔哈朗帮助皇太极逼死自己母亲的事情,他要想父亲努尔哈赤一样将济尔哈朗彻底逐出核心权力圈,让济尔哈朗绝不敢染指天下。
  很快,济尔哈朗案件升级。豪格谋反集团出现,济尔哈朗是其中重要一员,几乎凡是反对多尔衮的都是豪格谋反集团的。多尔衮就拿着豪格谋反集团的帽子,看谁不爽就往谁头上扣,反正豪格已死。这也是内斗升级的表现,从单打独斗时代进入拉帮结派的新纪元。
  按照多尔衮原来的意思,济尔哈朗差点就成为了第二个豪格。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济尔哈朗的性格拯救了他。多年的寄人篱下自然让济尔哈朗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很多豪格无法学会的为人处世的智慧。政坛的常青树地位也让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靠着这个小圈子自保足矣。所以,看到济尔哈朗落难,很多人开始为济尔哈朗求情,议政王大臣会议中的很多议政大臣也附和其中。

  与此同时济尔哈朗也开始“自救”。他再一次开始为多尔衮歌功颂德,主动提出到地方上去锻炼的要求。并且拿出一副不同意不行的姿态,语气间十分诚恳。
  多尔衮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毕竟对手已经示弱。最后他同意了济尔哈朗到湖北追剿李自成和明军残部的请求。
  济尔哈朗在第一时间离开了北京,他一直到离开还在说着感谢摄政王的话语。这就是济尔哈朗和豪格的差别之处,所以豪格死了,济尔哈朗活了下来。
  郁闷的济尔哈朗一到湖北就发狠劲剿杀敌军,在湘潭屠杀七万多无辜百姓。一个政治失意者通过屠杀在宣泄着自己的不满。可是百姓又有什么过错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