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华夏的兴起——说说老祖宗的故事》
第50节作者:
如是予闻 日期:2014-01-14 11:01:50
《征服:华夏的兴起》-155
五 独夫纣王
我怀疑太丁杀季历乃是谋杀,最可能的情况,是太丁趁季历朝见时,诱而杀之。否则以周之实力,殷商要摧毁其武装并非易事。这里还有一个证明,几年之后,周人居然出兵讨伐殷商,显然是为季历复仇,这也证明周之武力并没有遭到太丁的打击。
周人伐周,记录于《竹书纪年》,时间是帝乙二年。此时太丁已死,而姬昌也接替父亲的位置,成了歧周的首领。这是周与商的第一次冲突,但孰胜孰负,史料上也没有提。我估计此时周的势力,尚难与商全面抗衡。殷商政权虽然衰弱,但凭着武丁大帝留下的老本,仍然有不可小觑的威力。不过很快殷商帝国又出现新的危机,在帝乙三年,西部的昆夷成为帝国的一大外患,帝乙派遣大臣南仲筑城以抵御昆夷的进犯。
这一时段殷商与歧周的关系,乃是一个谜。
由于史料含糊,笔者只能在此作胡思乱想。我猜测歧周与殷商的关系并没有继续恶化,姬昌应该选择了与帝乙和解,重新归附殷帝国。因为一个意外事件,几乎毁了歧周。这是发生在帝乙三年夏季的一次大地震,震中正是位于姬昌所在的歧周地区。即便到了今天,地震仍是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之一,其破坏力较其他自然灾害要强大,只要回顾一下汶川的地震便不难认同这点。那么这起发生在三千年前的地震,一定让周人付出巨大的代价,于情于理,姬昌也应该与殷商和解,以便致力于灾后重建。
对于殷帝帝乙,他肯定也不愿意与歧周陷入长期战争之中,因为他还要面对昆夷的进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选择和解应该是理所当然之事。再说了,周乃周乃是戎狄的克星,能利用姬昌的力量来阻挡西方的蛮族,对于衰落中的殷帝国,这不啻为一个好消息。
大家知道,姬昌有一个“西伯”的头衔,这个头衔是什么时候得来的,史书没说。我估计是帝乙封给他的,因为大约在这个时候,他就被称为“西伯昌”了。西伯便是西方之侯伯,即西部诸侯之长。用土一点的话说,就是西方霸主。
日期:2014-02-24 18:31:51
《征服:华夏的兴起》-156
“西伯”这个名头是有用的,至少殷帝国默认了姬昌在西部的霸主地位。
成为真正的霸主,并不完全凭恃武力,姬昌懂得统治的秘密。打从小时起,他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才深得祖父古公亶父的喜爱。事实上,他身上兼有祖父与父亲的优点,既有宽厚深沉的一面,亦有勇武无畏的一面。
与成汤的子孙相比,姬昌更能深得商朝开国大帝的衣钵真传,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尽管我们还很难肯定这时的他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古公亶父与季历留给姬昌丰厚的政治资本,古公亶父以仁德安民,季历以攘夷保境,这正是诸多部落归附周的原因所在。
《史记》中用一个颇为有趣的话:“西伯阴行善。”行善便是行善,还加上一个“阴”字,看上去不那么光明正大,反倒像是偷偷摸摸。这“行善”背后果有阴谋么?可以回答:是的。谁喜欢生活在暴政之中呢?谁不向往有一个公正公平的政治环境呢?夏商时代,仍不是一个完全独裁的时代,天子充其量也不过是诸多诸侯中最大的一个国家罢了,天子要是不“行善”,民众就投奔“行善”的诸侯,这就是人心所向。
西伯姬昌的声誉日隆,无论是真诚行善也好,是政治作秀也罢,他在别人眼中都是一个高尚的人。敬老慈幼,礼贤下士,勤于政事,不贪不逸,他打开大门,迎接天下的贤人志士。当时社会名流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人都纷纷慕名前来,西伯的名声,几乎要盖过殷帝了。
再来看看殷商的情形吧。
自武丁大帝之后,殷商天子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帝乙上台后,殷商居然还遭到姬昌的进攻,天子被诸侯围攻,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史记》干脆就只写一句话:“帝乙立,殷益衰。”本来就很衰了,现在更加衰了。
帝乙是没有能力重振旗鼓了,只能寄希望在自己儿子身上。他的长子启是一个不错的人,宅心仁厚,是个理想的接班人,可是启却不是正室所生,只能算是庶子。在古代,嫡子与庶子身份有别,一般来说,只有嫡子才有继承权。帝乙虽然器重启,却不敢把帝位传给他,而是传给了嫡子受。受称帝后,称为受辛,可是后来天下人称他为“纣”。如此一想,“纣”字显然不是好字眼,据说中国博大精深的谥法里,“纣”意指“残忍捐义”,另外还有几种说法,比如“残义损善曰纣”。不过我以为这些意思,应该是在纣王以后才赋予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