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21节作者:
扫地保安 由此可见,孟子成为孔子的副手,是有必然性的。
日期:2014-10-21 07:52:52
3.
故事开始。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领他的一大群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等国,四处兜售政治主张。传统学说认为,“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其实,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重视。
日期:2014-10-21 07:53:58
孟子正式出游的第一站,是当时如日中天的齐国。时间应该是在齐威王时期。能够得出这一结论,除了可以根据当时的其他历史事件以及孟子的其他游历经历和言行来推断外(这一点已有前贤做出论述,我就不多说了,本书只说作者本人的拙见),还有一个重要的人可以作为推论的线索,这个人就是齐国的将军匡章——他是《孟子》一书中记载的唯一一个孟子瞧得起的、给予正面评价的朋友。
在《孟子#离娄章句》中,孟子的学生公都子很好奇的问孟子,为什么匡章这个人,齐国人都说他不孝顺德行不好,老师却跟他交从甚密、非常尊敬呢?
孟子的解释这里就不提了,当然是一大堆有理有据的,但是我们看话不能看表面,看看这个对话下面藏着什么呢。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齐威王是一代英主,他实行了富国强兵的政策,先后两次彻底打败了当时诸侯中最强大的魏国,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他还在临淄建立了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才,一时间诸子百家云集稷下学宫,齐国也因此成为天下文化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入齐,他认为是有机会说服齐威王实行他的治国主张的。
但是,齐威王实在是太精明、太英明、太有决断的一个人,他既有包容四海的肚量,但也绝对不是能被人随意忽悠的包子!从他的整顿吏治的手腕就可以看出,实在是人中之龙。
齐威王发现,他身边的大臣们都纷纷称赞阿大夫贤德,而又普遍指责贬低即墨大夫品行人才不好。齐威王非常敏感,也绝不轻信,他派人分头赶赴阿和即墨实地考察,考察结果果然证明了他的怀疑——实际上被赞美的阿大夫治理下,田野荒芜,人民穷苦;而被批评的即墨大夫治下的即墨,生产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人民生活水平也高、对朝廷满意度也很高。发现真相后,齐威王明白了,阿大夫不好好办事,就知道收买齐威王身边的人给他说好话,而即墨大夫相反,一心干实事、没有讨好齐威王身边的人,才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
于是,他无情地烹了阿大夫和一众受贿说其好话的官员,对于即墨大夫则加以重赏。从此之后,齐国政风为之一振,蔚然一派积极向上办实事的风貌。
作为一代明君,齐威王最后识拔并加以重用的一个人才,就是匡章。匡章是有人生污点的,他跟他父亲闹翻了,基本不来往,这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不光彩的事情。虽然他也算是情有可原——匡章的父亲杀死了匡章的母亲,随便就把她埋在了马厩下。估计正是因此匡章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因此断绝了与父亲的来往。他也因此承受着人们的种种非议。
齐威王慧眼识珠,早就看出了青年将领匡章是个人才,因此在秦国借道三晋来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大将,领兵迎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在等待战果的过程中,前方几次来报告说,匡章投降秦国了,齐威王都绝不相信。后来事实证明,果然是误会。
齐威王为什么对匡章如此有信心呢?他把原因一说,大家都对齐威王非常佩服,也对匡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原来齐威王战前曾许诺匡章说,等他打了胜仗回来,齐威王会替匡章把他母亲迁葬。这算是一个恩典和荣耀,在齐威王看来,这也是匡章的一个心病。不料匡章回答说:其实我自己也可以迁葬的,我只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我父亲临死前没有交代我这样做,如果我把我母亲迁葬了,这不是欺骗我死去的父亲吗?齐威王认为,匡章连他死去的父亲都不欺骗,他又怎么会欺骗我这个活着的国君呢?
经过齐威王的大力褒扬,不用说匡章一定是一扫不孝之名,成为齐国人心目中的有情有义、忠诚坚定的英雄。事实上也是,他从此备受信用,成为国家重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齐威王对匡章的重用,是匡章改变人生命运和名誉的转折点;而孟子的弟子公都子说的齐国人都看齐不齐匡章,显然这说明孟子与匡章成为朋友,是在齐威王末年之前的事情。因此,孟子一定是在齐威王时期就已经入齐了。
其实另外还有一个证据,见于《孟子#公孙丑章句》。孟子劝一个叫蚳鼃(音池蛙)的人向齐王进谏,结果齐王不接受,蚳鼃就辞职了。对此,齐国人纷纷讽刺孟子就会指使别人,自己却躲在幕后。对此,孟子辩解说: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彼时的孟子,在齐国是无官一身轻的状态,且实际是想当官的!而我们知道,在齐宣王时代,孟子一入齐国,齐宣王就急切地与他见面,并加以重用了。这就说明,孟子在此之前,还是已经来过齐国了!
但是,多半是因为齐威王实在是太英明果决,他非常明白儒家和孟子在当时的实际价值和分量,因此他不太可能多么重视孟子。因此,在《孟子》中,找不到任何孟子与齐威王直接交谈的证据,实在是因为,也没什么可说的。
日期:2014-10-21 07:55:23
4.
孟子在齐威王这里始终没有机会,最终他离开齐国,到了宋国,并且在宋国也待了不少时间。
《孟子#滕文公章句》记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可见,当时孟子在宋国这件事知名度是比较高的。《孟子#公孙丑章句》又有,“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由此可知孟子在宋国也是受到礼遇了。
但是,在《孟子》一书中,却根本就没有提到过当时的宋国国君是哪一位,孟子与国君见过面没有记录!这真是咄咄怪事!要知道,即便在“万乘之国”的齐国,齐宣王也屡次亲切接见孟子,在三晋强国魏国,梁惠王、梁襄王父子也虚心向孟子求教,其他诸如鲁平公更是直接要登门向孟子求教(后来没见到),至于小国的滕文公、孟子家乡的邹国邹穆公更是奉孟子为上师。为什么偏偏是不大不小的宋国,孟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在撰写《孟子》一书时,偏偏不提宋国国君的事情呢?
根据《孟子》、《战国策》、《史记》等书中提到的各种事情的推断,我们可以得知,孟子到宋国时的宋国国君,是宋国的末代国君——宋康王。“宋康王”这个这个叫法,出自《战国策》,算是比较客气的谥号,《史记》中的记载就比较刺眼了,叫他“桀宋”。桀是夏朝的昏庸残暴的亡国之君。这样叫他,可见评价之低。那么,桀宋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