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东流》
第23节

作者: 大江宁静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用水也是一个大问题。学校里面的热水只是烧锅炉蒸饭剩下的水,有一股馊米味都算了,就这样还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提到一壶,每次去晚了就没有了,为抢一壶热水插队打架的每天都有。冷水的供应倒是充足的,学校自己用水泵抽的地下水,没有了就抽,二十四小时确保冷水供应。不过夏天秋天还好,寒冬腊月,用寒彻骨的冷水洗脚上床真的需要一点勇气,有的人怕冷就不洗脚,所以寝室里面冬天总是一股臭袜子味,熏得人死。

  在冬日洗澡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是一个难题,哪怕是在数九严寒也不会有热水供应的。住在县城的同学每个礼拜回家,回去解决洗澡问题,而乡下的同学不能每个礼拜回家的只能洗冷水澡,还好江少文当年坚持冬天洗冷水澡,这个问题倒不是大问题,那些没习惯的像王彪他们冻得直哆嗦,像杀猪一样在澡堂里面高声尖叫。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吃上。前面几天新生入学伙食尚好,一个礼拜之后就恢复了本来模样。餐餐是萝卜白菜,荤菜很少也罢了,主要是不卫生,不干净。米饭里面吃出砂子、菜叶上有泥巴是常事,蒸饭的铝盘食堂的师傅根本没洗干净,每次都是用水过一下,日积月累,里面积累了一层厚厚的黄色的垢污,米饭吃起来有一股馊味,江少文的班上曾经提议,每桌洗自己的盘子,结果厨房的师傅嫌给每桌铝盘进行编号麻烦而没有推行。

  有好几次,早餐的咸菜中江少文居然发现了蠕动的蛆虫,恶心得吃不下饭。不过看周围二年级的同学只是淡漠地把蛆虫挑出来继续吃早餐,江少文也渐渐习惯了,但是他还是只吃稀饭馒头不吃咸菜,实在是恶心把蛆虫去了继续吃咸菜的行为。
  食堂伙食太差,生活艰苦,家中条件尚好的学生们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父母每个礼拜送食物来的,甚至有位住在县城的母亲每天给他儿子送中餐、晚餐,这大概是后来陪读大军的雏形吧。
  家长们送来的食物中江少文记忆犹新的是一种炒面,就是把面粉加入白糖用铁锅炒熟,讲究些的还放入点黑芝麻,吃的时候用热水冲泡后吃下。不过在学校里面热水难求,下晚自习后饥肠辘辘,用一把炒面就着井水咽下去,那个美味令江少文念念不忘,不过后来他也吃过许多种口味的炒面,却再也没有当年的感觉,大概是环境变了吧。
  还有些学生家长托关系在老师、学校职工家里搭餐的,交上伙食费,比学校食堂猪食一般的伙食自然要好得太多。

  像江少文这样父母不在县城没法送饭、也不认识学校的老师和员工无法搭餐的,也有办法。家中条件尚好的就给钱让他们在学校里面买点东西吃。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校园商店尚未流行,学校里只有个小卖店买点牙膏、毛巾、热水瓶等日常用品,吃的东西一概没有,而且要到国营商店去买吃的,必须到县城街道上去,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去,而且还要粮票才能买到食物,相当麻烦。
  但是在学校的周围的农民发现了这个商机,他们自家做好饭菜、面食、混沌等各种食物,在中餐、晚餐和下晚自习的时候用箩筐挑到学校前后门口或者是围墙缺口处叫卖,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校管理层通常是不允许农民叫卖饭菜食物的,理由是不卫生。其实这是个笑话,学生们天天吃没洗干净的菜叶、到处是沙粒和老鼠屎的饭菜,早就百毒不侵免疫各种病菌了。学校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害怕出现各种纠纷、打架和踩踏事故吧。
  日期:2015-09-11 09:26:21
  学校的保卫们看到农民来叫卖饭菜食物通常都会驱赶,但是在农民们给予小恩小惠送几包丰收或者红梅牌香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只要不是总务主任或者校长路过看到了都不会赶买饭菜的农民走。也有个别的愣头青油盐不进,非要把附近村民的箩筐打翻在地,结果下班后被附近农民青年伢子用衣服包住头暴打了一顿后,也老实了。
  所以,只要有钱还是能够买到食物的。不过那时候的工资都不高,江少文的父亲是区委书记,工资也不过百元左右,妈妈的教书收入还低些。家里还有弟弟妹妹,一年的日子也是紧巴巴的。在江少文第一个月回去后,瘦了不少,吃东西简直就像从牢房里面放出来犯人的一样,风卷残云。最后父母还是给了他每个月10元钱的零用钱,让他去补充下营养。

  那时是87年,物价相当低廉,一碗光头面只要2毛钱,农民那里饭菜5毛钱可以吃饱,一元钱可以吃得很丰盛,10元钱节约一点也能够填饱肚子。
  总之,回首数年的高中生活,江少文觉得和监狱很相像:艰苦的生活条件像监狱,学生们努力学习就像囚犯努力劳动好早日获得减刑一样。都是充满希望:囚犯们希望出狱,学生们期望考上大学。只要能够上大学,哪怕是中专,都能够包分配,成为国家干部,跳出农门,从此衣食无忧。
  所以那个年代的大学录取率尽管很低,像江北省这样的人口大省录取比例为7:1左右,不足大学扩招后的四分之一,但是学生们士气很高昂,高考犹如当年的科举,人人都期待这金榜题名的机会,能够朝为田舍郎,暮成公家人。社会上对于读书求学有一股狂热的追求,就连求偶也以大学生为荣。当时流行的民谣是:50年代土改根,60年代红卫兵、70年代解放军、80年代大学生,90年代傍大款。

  后来大学扩招,大学生数量多了,求学热才渐渐降温。特别是农村家庭,辛辛苦苦读完大学回来,找不到工作,结果依然回家务农、或者在城市的边缘地下室苦苦挣扎的不在少数。农家子弟通过求学改变人生命运的道路被堵上了,阶层的固化让农村看不到希望,农民和农二代们只是活着,没有了当年的精气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